潘启林
摘 要:我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一堂好课,就是由许许多多引人入胜的细节组成的。但这几个不被注意的细节,却是决定一堂课成败的关键。
关键词:一堂好课;成败;细节
一、要提前候课
几乎所有的学校都要求教师提前几分钟到教室候课。语文教师都知道,大多数学生对语文不重视,没有预习语文的习惯,往往上课铃响后,才停止追逐打闹,回到座位,做上课准备,到情绪稳定、完全进入上课状态,好几分钟已经过去了。如果教师使用多媒体,还要登录,打开课件,又几分钟过去了。一节课四十分钟,这种浪费,恐怕谁都接受不了。
因此,教师要提前进入教室候课,用这几分钟组织教学: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督促学生读书,同时自己做好上课准备。这对那些爱打闹、不预习、不看书、进入状态慢的学生是一种督促,也是一种无声的批评。坚持下去,就能促使学生养成预习语文的习惯;一节课节省几分钟,一个学期、一年、三年下来节省的时间就非常可观。
尤其起始年级或刚接手的新班级,一定要重视这种良好习惯的养成。或课前演讲,或课前读书,或课前检查,都能使学生尽快安静下来,进入学习状态。久久为功,必然能取得良好效果。
二、到“群众”中去
尽管讲台是教师的阵地,但我还是喜欢走下讲台。教师走下讲台,深入学生,不仅缩短了与学生的空间距离,也拉近了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无论是检查预习、讲析课文、指导阅读、参与探究,还是倾听发言,了解学情,组织教学,都能获得很好效果。教师深入学生,既可以近距离地观察学生,了解学生思考问题的特点,分析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的方法,又可以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实际调整教学进度,分配教学难易度,寻找最佳平衡点,使教学更贴近学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果教师始終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很难了解学生上课中存在的问题。阅读时留下的疑惑、讨论时产生的分歧、讲解中忽略的难点,就不能及时的解决;摸不准学生的思路,听不清学生的发言,搞不明学生的立场、观点、态度,就不能作出恰当准确的评价;对学情心中无数,就无法判断教学效果如何,自然就无法有效地组织下一步教学。所以走下讲台,到“群众”中去很有必要。
三、要会说话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沟通的主要场合,讲课重在“讲”,最好用口语和学生进行有效沟通。有的教师讲课像宣读文件,官腔官调,生硬僵化;有的教师上课文白夹杂,抑扬顿挫,充满学究气;有的教师上课紧跟潮流,生搬流行歌词,硬套网络语言,本想新颖别致,反致庸俗不堪。
有一位教师上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本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教师也想上出点特色,一节课全用散文化的语言和抒情性的语调,美则美矣,但用于教学,偶尔点缀一下可以,但要从头用到尾,这种煽情的语言,和学究气、俗气一样都缺乏即兴的灵动,很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交流的重要场所,平易、自然、亲切的口语式对话,显得随性、灵动、通俗,能让学生轻松愉悦,展开想象的翅膀,产生创作的冲动,能营造合作、活跃的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效果。
四、要有一双“慧眼”
互动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课堂重要的环节之一。互动,自然免不了提问。课堂提问,叫谁,不叫谁;先叫谁,后叫谁,既关系到课堂效率,又关系到学生参与的热情。这最能体现教师的智慧,所以,每个教师都要有一双慧眼。
针对课堂提问,学生的表现大致有如下几类:
1、思维活跃,主动要求发言。这类同学往往知识储备丰富,思路开阔,表现欲强。这其中又分为两种:一是主动举手要求发言,而且是不停地举手示意;还有一种是不举手,但抬头挺胸,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教师,表明态度。这类同学一定要注意保护他们的积极性。
2、没有准备好,不愿发言。这类同学担心被提问,常常低头有意回避教师的目光,他们要么是对提问的问题没有考虑成熟、没有形成自己的观点;要么是胆小腼腆,虽心中有答案,却不想回答。对这类同学要谨慎提问,否则既浪费了时间,还有可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3、心中有想法,但不主动发言。这类同学既不回避教师的目光,沉稳自信,也不举手表明态度,模棱两可。这类学生往往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但没有在众人面前表达的欲望,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但如果被老师叫到,也能很高兴地阐明自己的观点,让人眼前一亮,给其他同学以新的启发。
4、针对以上情况,课堂提问,请谁发言,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如果时间充裕,想要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讨论显得热烈,就请第一类学生;如果想把问题推向深入,在更广的层面上激起思想碰撞,引导学生多思善想,培养创新性思维,就选第三类学生。第二类学生通常性格内向,比较拘谨,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给他们较多的发言机会,去锻炼。
5、总结说亮点
学生的发言,因多属临场发挥,常常表现为语言不够简洁,思维不够缜密,逻辑不够严谨,表达不够准确,甚至前言不搭后语,前后矛盾等。因此,教师评价学生的发言要善于抓亮点,善于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归纳其主要观点。让学生学会话怎么说,意怎么表。另外教师的评价还要善于启发引导、激励点拨。如告诉全班同学,刚才某某同学的发言,看似杂乱无章,却闪耀着智慧的火花,照亮了“我”思考的大门,激发了我的那些灵感,获得了那些启发,产生了那些新的认识,等等。这样的评价,是对发言者最好的肯定,也是对倾听者最大的鼓励,长此下去,在潜移默化中,学生会养成尊重别人发言,倾听别人说话的习惯。
新课改背景下对教师的要求高了,既要“传道受业解惑”,还要创新思维训练。同样,对学生的要求也高了。要积极主动地参与互动、要天马行空般的思考、要多角度多元化地审美。而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体现出教师对教学的理解,直接影响着课堂的走向。所以,每个教师在改变观念的同时,更应该注重从课堂细节入手,改变我们的教学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高晔.创建中学语文学科的高效课堂[D].东北师范大学2011.
[2]陈春娟.静听花开的声音——我的开学第一课[J].高考,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