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
摘要:编织工艺在中国有着久远的历史,早在一千多年前的辽代已有了精美的编织生活用品。清代以后更是遍及生活的各个领域,其编织用材多种多样,有柳条编、藤条编、高粱杆编、草编、竹编、绳编、金属编等。编织作为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一直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将编织艺术引进小学劳技课堂,不但有利于充实劳技课堂的内容,还能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通过讨论编织课堂教学方法,以期使编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编织;劳动与技术;合作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编织是我国的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对学生进行编织艺术的教学,不仅有利于编织艺术文化的传承,同时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也很有益处,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专心致志地干一件事,还可以练出一双灵巧的手,对于大脑的开发也有好处。所以,将编织引入小学劳技课内容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1 合作能力的养成
在开展编织活动中,很多孩子对手工活动很感兴趣,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发现相当一部分孩子动手能力较差,特别是男孩子。例如中国结的编织,要经过编、抽、修的过程。各种结的编法是固定的,但是抽可以决定结体的松紧、耳翼的长短、线条的流畅与工整,可以充分表现出编者的艺术技巧和修养。然而对于有些孩子来说,这是比较难的,可能单独一人无法完成。针对这个问题,我灵活采用小组进行或者同桌合作,能力强弱搭配。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制作兴趣和合作意识。例如在教学《中国结——吉祥结》一课时,我先运用多媒体播放上一节课学生自己编织的简单的绳结,一边激发兴趣:“瞧,这是同学们上节课自己制作的鞭炮结,它们色彩斑斓,有着飘逸雅致的韵味。它们造型各异,有着复杂曼妙的曲线。它们做工精致,化成为一个个受人喜爱的饰品。”由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出示吉祥结范作,导入新课的学习。学习制作时,先让学生单独尝试编织,在编织过程中发现难点,这时候教师进行适当引导,让学生互帮互助,让他们体会到人多力量大,加强合作意识。同时,在一起的编织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他们友好合作,让我感受到活动的开展不仅仅让学生学到技能技巧,而且让学生相处得更加融洽友好,合作能力得到了真正的提高。
新课标的落实,让学生有了展示自我的机会,给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不断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新学习,形成积极的合作精神。我踏上讲台授课十几年,认真钻研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把学生当体学习的主体,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他们有机会合作,学生的合作精神有了极大的提高,就能加强团队意识,并且也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
2 动手能力的提高
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今天,小学劳技学科的教学活动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小学生动手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对于学生未来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发展都有推动性作用。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小学劳技学科在小学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并不高,劳技教学的作用也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只有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得到各方面的重视,才能促进小学劳技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让其学科价值得以发挥。在教育发展的今天,小学劳技教学的素质教育作用越发突显。加强对小学劳技学科教学的重视,利用正确的方法开展小学劳技教学活动,会让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小学劳技学习过程中得以培养与提高。
在开展小学劳技教学时,教师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从小学生的真实生活出发,为学生选择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劳技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学会欣赏劳技作品,是小学劳技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引导小学生建立劳技观念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劳技能力,对劳技作品进行加工,让小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所欣赏的劳技作品具有童趣。教师还可以从学生的劳技作品中选出一些作为欣赏的对象,这不仅可以促进小学生注意力的快速集中,还能促进学生动手去创作。劳技课堂不仅仅是静态地欣赏,更要引导小学生去动手,去实践。将劳技作品欣赏是小学生的实践进行有效结合,促进学生创作,才能让学生了解到劳技学科的魅力。
例如在教学《编船篮》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这技能,我将分为三步完成教学。
首先,我引导学生自学图例,同桌轻声讨论交流编船篮的制作步骤,初步了解制作过程,为接下来的动手打基础。在了解了船篮的制作过程后,再引导学生讨论这些步骤中的难点。这一环节,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我在旁做适当的点拨。
其次,在学生了解了制作船篮的步骤后,动手制作的欲望非常强烈,这时,多媒体播放整个编织过程,进一步激发动手制作的兴趣。
最后,引导学生同桌合作编织船篮。在实践动手过程中,同桌合作过程中,同桌合作是最基本,最方便的合作方式。在制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同桌可以商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得同学间的关系更为亲密。
在课堂教学的同时,要非常重视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短短一节课是不可能看到实效的,这需要教师在平时的各科教学中加以渗透,这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小学生长大后真正成材的需要。
劳动的人才是最美的,而劳动技术的美更在于动脑动手、在于实践操作;只有动手制作,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劳动最美,劳动最光荣,更是只有动手制作,才能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从学会技术到会技术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
3 创新能力的开发
创新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智能活动,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责任,而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民主自由权利,教师要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形成一种自由、民主的秩序,使学生在这种秩序中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多边活动的有效合作过程。
在教学《小提篮》一课时,尽量放手,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半独立或独立完成一件作品的能力,劳技课程的学习不是简单的教师示范,学生模仿,而是应该让学生在已有的技术基础上进行创新制作。《现代教育理念》里有这样一句话:给孩子一种环境,让他去感受;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去体验;给孩子一些困难,让他去解决;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往前走。在学生完成自己的作品后,如何引发学生的再度创新,那就是总结经验。学生通过自评和互评,进一步巩固了对技术的了解和掌握,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多方面评价,让学生体验到自己习得技术并努力创作后取得成功的愉悦和满足。教师通过总结和交流激发学生的二次创新,在制作好小提篮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劳动技术素养课程标准指出:劳技课不仅要使学生接受劳动观念和创新精神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劳动行为习惯,更要乐于交流、善于合作的团队意识和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灵性,创新能力,就要鼓励学生争强好胜,敢于怀疑,敢于挑剔,敢于质疑,以挑战教材,挑战老师,挑战他人。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深刻地认识到:问题是探求和创造的起点。唯有学会发现问题,才能进行探索创造。科学研究是如此,学生学习也是如此。学生天生好奇,一旦提出质疑,或教师一旦发现学生的创造力的亮点,一定要抓住不放,及时引导展开创造思维,让学生及时讨论,进一步观察,及时鼓励,从而在质疑問难中迸发智慧火花,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劳动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在几年的劳动技术教学活动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很喜欢这门学科。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劳技课的教学实践也证实了:运用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主动、积极、有效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劳技的兴趣,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在实际动手的操作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