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伟伟
孔庙三碑即《乙瑛碑》、《礼器碑》、《史晨碑》,现藏于山东曲阜孔庙。中国古代为歌功颂德,常立碑刻铭,以传永远,汉代此风盛行,东汉两百年间,所立碑碣甚多,直至今日,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沧桑,遗留下来且保存完整的碑石数百种之多,可以想象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毁坏的更是不知凡几。汉隶经过秦时的滥觞、东汉章帝时的发展,至桓、灵帝时达到鼎盛。史载;明朝学者欲得孔庙汉碑,求之多年而不得。孔庙三碑成于隶书发展的黄金时期,且为那个时代公认的经典之作,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故学书者视之为瑰宝。
《乙瑛碑》又称《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孔庙守庙百石卒史碑》、《孔庙置守庙百石孔龢碑》、《孔龢碑》等。碑高198厘米,宽91.5,厚22厘米,凡十八行,每行四十字,立于汉桓帝元年(公元153年)六月十八日。碑文所载;鲁相乙瑛请于孔庙置百石卒史执掌礼器与祭祀诸事暨孔庙日常事务。桓帝准可,碑中刻有奏请设置百石卒史的公牍和对乙瑛的赞辞。因遴选的百石卒史为孔和,所以此碑又称《孔和碑》。其风格,既不像《石门颂》那样豪肆,也不像《曹全碑》那样秀润,而是介于二者之间。它又比《礼器碑》多一分沉厚,比《史晨碑》多一份雄强。其用笔沉著厚重,结字端庄雍容,体现了传统文化追求的一个向度,且书风严谨,体势方整,秀丽隽永,深具宗庙之美。此碑是汉隶成熟期的典型作品,属方整平正一路,其结体方整,法度严谨,用笔方圆兼备,平正中有秀逸之气, 灵秀中体势雄浑。历代书家对此碑赞誉甚多,清方朔跋此碑云:“字字方正沉厚,亦足以称宗庙之美。”何绍基称此碑:“横翔捷出,开后来隽利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清方朔跋此碑曰: "《乙瑛》立于永兴元年,在三碑《礼器》、《史晨》中为最先,而字之方正沉厚,亦足以称宗庙之美,百官之富。王若林太史谓雄古,翁覃溪阁学谓骨肉匀适,情文流畅,汉隶之最可师法者,不虚也。”明赵崡《石墨镌华》云:“其叙事简古,隶法遒劲,令人想见汉人风采,政不必附會元常也。”清孙承泽跋此碑云;“文既尔雅简致,书复高古超逸,汉石中最不易的者。”何绍基《东洲草堂金石跋》云:“横翔捷出,开后来隽利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杨守敬《平碑记》云:“是碑隶法实佳,翁覃溪云;‘骨肉匀适,情文流畅。诚非溢美,但其波磔已开唐人庸俗一路,史惟刚,梁升卿诸人未必不从此出,或已比《礼器》则过誉矣。”宋赵明诚《金石录》、明郭宗昌《金石史》、清翁方纲《两汉金石记》等书皆对其有赞誉之词。
《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器碑》亦称《修孔子庙器表》、《韩明府孔子庙碑》、《韩敕碑》等。碑高234厘米,宽105厘米,碑阳凡十六行,每行三十六字;碑阴三列,每列十七行;左侧三列,每列四行;右侧四列,每列四行,碑阴及两侧主要记载着出资的官吏士绅的姓名及钱数。碑文所载;鲁相韩敕修饰孔庙添置众多礼器与祭祀所用之物,且疏通孔庙河道等,吏民感念其功德,于是将其事迹镌刻于石,世代传诵,与天地同辉;庄严显赫,可传之万年。此碑自宋至今著录最多,是一件书法艺术性很高的作品,历来被推为隶书极则。书风细劲雄健,端严而俊逸,雄浑与秀丽兼而有之。碑之后半部及碑阴是其最精彩部分,虽无工整之庙堂之气,但其跌宕起伏之间,意趣横生,艺术价值极高。一向被认为是汉碑中经典之作。《礼器碑》中正典雅,法度森严,飘逸而不失沉着,规整而不失畅快。笔画以瘦硬为主,粗细变化明显,尤其是部分捺画,劲健有力,干脆利落,粗与细之间形成明显反差。平正于外,奇崛于内,体势变化看似平淡,而结体细细推敲却并不简单。布局疏朗,而字字重心稳固,通篇骨力通达,神完气足。碑文字迹清劲秀雅,有一种肃穆而超然的神采。细笔书写容易流于靡弱,但是《礼器碑》却竖横挺直,转折成方,棱角分明,显示了高超而富有特色的书写水平。整碑笔画虽细,但不见纤弱,其力可扛鼎,厚能载象,开隶书细劲之路,被推为隶书之极则。清王澍《虚舟题跋》评云:“隶法以汉为奇,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尤为奇绝,瘦劲如铁,变化若龙,一字一奇,不可端倪。“又说,“唯《韩勑》无美不备,以为清超却又遒劲,《礼器碑》 以为遒劲却又肃括。自有分隶以来,莫有超妙如此碑者。”清杨守敬跋此碑云:“汉隶如《开通褒斜道》、《杨君石门颂》之类,以性情胜者也;《景君》、《鲁峻》、《封龙山》之类,以形质胜者也;兼之者惟推此碑。要而论之,寓奇险于平正,寓疏秀于严密,所以难也。”
《史晨碑》,因其前后皆有碑文,故又称《史晨前后碑》,前碑称作《鲁相史晨祀孔子奏铭》或《鲁相史晨孔庙碑》;后碑称作《鲁相史晨響孔庙碑》。前碑建于东汉灵帝建宁二年(公元169年),后碑建于建宁元年(公元168年)。前碑凡十七行,每行三十六字;后碑凡十四行,每行三十六字,传为东汉蔡邕所书,但碑中无相关款识,文献也无确切记载,有待考证。但前后碑结体用笔确如一人所书,古朴遒劲,极富韵致,整体保存较好,字口清晰,实为汉隶中少见之极品。史载:史晨:字伯时,东汉建宁元年时担任鲁相,曾为祀孔而以隶书作碑,立于孔庙,史称《史晨碑》。碑上所刻的文字,就是东汉时鲁相史晨、长史李谦祭祀孔子的文章,分为前后两碑,前碑载奏章,后碑叙飨礼之事,迄今全文完整可诵,隶书神碑超逸,端正谨严,为后世书法研习之宗。前碑所记为史晨到官上任时举办秋飨大典祭祀孔子等,后碑所记史晨祭祀孔子,拜谒孔子旧宅,而后与鲁国郡县各级官员观看典礼,装饰孔子房舍等。明郭宗昌跋其碑云:“分法复尔雅超逸,可为百代模楷,亦非后世可及。”清万经《分隶偶存》评云:“修饬紧密,矩度森然,如程不识之师,步伍整齐,凛不可犯,其品格当在《卒史》(《乙瑛》)、《韩勑》(《礼器》)之右。”方朔《枕经金石跋》云:“书法则肃括宏深,沉古遒厚,结构与意度皆备,洵为庙堂之品,八分正宗也。”杨守敬《平碑记》云:“昔人谓汉隶不皆佳,而一种古厚之气自不可及,此种是也。”方朔跋此碑云:“书法则肃括宏深,沉古遒厚,结构与意度皆备,洵为庙堂之品,八分之正宗也。” 现代书家费声骞评《史晨碑》:“此碑笔姿古厚朴实,端庄遒美,历来评定为汉碑之逸品。磨灭处较少,是汉碑中比较清晰的一种。《前碑》结字似略拘谨,《后碑》的运笔及结字比较放纵拓展。总体而言,《史晨前后碑》的字体规正,属汉隶中普通平正的书法,是当时官文书体的典型,宜于初学入门。”
在临习孔庙三碑中的几点建议;其一,应把握其结体特点,即以横式为主,体型略扁,放横收竖,弱化竖式,进而体现横式特点;其二,注意横画排列关系,寓变化于平整之中,将变化于方整兼而有之;其三,注意对其“金石气息”的把握,调整中锋,注意用笔节奏,中段行笔宜缓,逆锋涩进,加大笔毫与纸面的摩擦,使墨杀入纸内,形成高古浑厚之气。将方圆笔有机结合,既要灵动又要凝重;其四,可与简牍结合练习,碑刻书迹毕竟与墨迹不同,虽可通过刀锋看笔锋,但毕竟不如观察墨迹直接,并且通过对简牍的临习可增添用笔之灵动,对以后学习大有裨益。孔庙三碑洵为汉隶之经典,学书者可用心临习,以此为切点,入书法门庭。
参考文献:
俞丰 《经典碑帖释文译注》 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
王镛 《中国书法简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