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杨
摘 要:近年来,中职生的素质呈下降趋势,学生的基础薄弱、学习自主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中职计算机老师。所以,在计算机教学中运用韦纳的归因理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积极的归因,是不断增强他们学习动力的重要策略。
关键词:归因理论;学习动机
一、韦纳的归因理论概述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把人们对从事活动及其结果的成败归结为六种原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又把上述六项因素按各自的性质,分别归入三个维度: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三个维度的分析对动机强和弱有很大的影响。个人对将来成功和失败的期许与稳定性维度有关联。个人对成功和失败的情绪体验与原因来源维度有关联。情绪体验与未来成败的期待与可控维度都有关联。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计算机专业课程有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计算机网络,C语言,VB语言编程,网页设计制作,photoshop图像处理等,学好这些专业课程的任务难度是不一样的。例如,C语言、VB等编程偏软课程,任务难度大,学生分析和掌握编程语言困难,学习失败的原因通常归结为任务难度大和能力低因素。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操作容易,学习成功的原因通常归结为任务难度低和外界环境好因素。引导并帮助学生进行正确归因:主观努力,这一因素是唯一可控的,也是不稳定的,通过自身内部树立正确归因观,来达到这一因素的稳定性,并使主观努力持续保持,对激发学习动机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教师通过访谈对学生成败归因的了解和研究,要求通过教师对学生归因的分析,引导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归因观,从而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二、调查研究法
在我教的计算机应用班上,单元考试结束后,我随机找了几名学生进行访谈调查,让他们对考试成绩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他们分别谈到:
甲:考得好是因为看的知识点全考到了,还没有看的知识点都没有考到。
乙:我使劲了“洪荒之力”,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丙:别人都很强,我可能不是块学习的料。
三、运用归因理论进行分析
案例中甲同学将自己的成败归因为运气,这一因素是外部的、不稳定的和不可控的,这样的归因方式会降低他的学习动机,导致他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乙同学将自己的成败归因自己的主观努力,这一因素是内部的、不稳定的和可控的,这一归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学习;丙同学将自己的成败归因为能力,这一因素是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这样的归因会让他丧失学习的动力,认为自己没有改变现状的能力,长此以往,会让他对学习失去信心。
四、計算机教学中运用归因理论
学生会根据自身的情况,将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教师通过调查研究得出学生的归因,从而可以判断出其此后的学习动机。学生的自我归因可能不一定正确,但却是老师了解和教育学生的参照。归因能让学生在认识自己到认识别人的过程中,建构出明确的自我概念,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如果学生有错误或片面的归因,则更说明他们需要教师的引导与帮助。
学生习得性无助不利于学生的专业成长,这就需要教师给予鼓励和支持,引导和帮助学生正确归因,让学生明白人的能力虽受遗传、环境、教育因素的影响,但自我的主观努力才是决定性因素,重新树起自信心。在师生交互作用的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自己成败的归因,并非完全以其考试分数的高低为基础,而是受到教师对他期望影响,这是典型的罗森塔尔效应。
韦纳的归因理论研究表明,学生将成功和失败归因于主观努力会比归因于自生能力高低产生更深的情绪体验。通过自身努力而取得成功,会感到拼搏的快乐;因为自身不努力而不进步或成绩下降,会感到羞愧;即使通过自身努力而没有成功,也应受到鼓励,分析失败的原因,直到成功。
学生通过学习拥有了丰富的知识后,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就成为学生行为的决定性因素。许多学生特别是基础薄弱的学生,由于对自己能否学好的学习能力持怀疑态度,表现出对不能自己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从而在学习中放弃尝试和应有的努力,自己抛弃自己,形成学习差更差的恶性循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他们进行选择合适难易的任务,例如在讲C语言中选择结构程序时,设置任务一:输入两个整数,输出其中的大数。if语句,借助第三变量max,将a赋值给Max,如果max<b,则b值给Max。设置任务二:输入两个整数,按升序输出这两个数。关键是怎样实现两个变量的值互换?不能把两个变量直接互相赋值,如为了将a和b对换,借助第三变量max,if(a>b)max=a;b=a;b=max。让任务由易到难,让他们不断地获得成功体验,进而提高自我效能感水平。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归因观,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可以从两方面入手:(1)“努力归因的可控制性”,无论成败都归因于努力与否的结果,因为努力是六个因素中唯一可控制的因素。学生将自己的成败归因于努力与否这一受自己控制的因素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即使遇到学习困难或成绩不进步时,一般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降低努力程度。(2)“努力归因的不稳定性转化为稳定性”,努力程度从稳定性这一维度来讲是不稳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有时努力学习,有时不努力学习,我们要通过努力程度的来源因素维度内部因素来增强意志不断鼓励自己,联系现实,保持努力的稳定性。
五、结语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中运用归因理论,既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学生克服习得性无助感,使学生明白正确的归因,激发学习兴趣。为了使学生树立正确归因-主观努力,需要不断鼓励学生自身内部将这因素的不稳定性转化为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卢家楣,心理学与教育:理论和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第1版(2011年9月1日)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