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小露
摘 要:課余体育活动一直是学校体育教研的重要话题。近年来,有关课余体育活动形式、内容和效果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屡见不鲜。但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形式内容仍未能跟进课堂改革的步伐,缺少对课程理念的关注,以及对学生学习需求的满足。在一些学校,课余体育活动并没有与课程改革乃至学生体质健康齐头并进。在现阶段,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课余体育活动模式的研究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关键词:自主;课余活动;健康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7475(2019)08-055-01
前言
体育课、大课间和体育课外活动构成了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体育课的教学法、教学模式及相关内容研究已相当透彻;大课间伴随着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也日趋成熟。而体育课外活动相较前两者而言,其研究相对薄弱。互联网上也有相关内容文章,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但是考虑到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同,面对的学生群体不同,我们必须研究出一套适合我校开展,具有本校特色,符合学生生理、心理、年龄特点的课外活动模式。这对于我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都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1研究目的、意义
1.1研究目的
本研究是在新课标倡导的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实践研究,首先从本校教师出发,结合学校现有的体育人力资源与体育硬件资源开发出一套有效的课余体育内容。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从课余体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到活动效果评价,促使学生的基本能力和个性特长得到发展。从中去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学生能学会锻炼、培养体育能力,提高课余体育的活动效果,增强体育意识,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1.2研究意义
从课余活动项目的选择,活动的效果的自我感受评价等过程出发,充分激发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的内驱力,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拓宽知识技能,发展特长,使学生学会实践、获得与提高体育能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
2研究的内容
2.1着眼自我发展,以学生需求为主构建课余体育活动内容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习是一种能动构建的过程,课余体育活动所关注的应该是学生主动的心理构建过程。传统的课余体育活动的组织方法与新课程的要求是对立的,乃是被动性与主动性的对立。教师的任务是允许学生学习,满足他们活动的欲望,教师只是提供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形式方法,由学生自己解决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在对学生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教师人力资源与体育设施资源建立课余体育活动项目库,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实践尝试(自主选择—自主评价—自觉锻炼)。结合学校的实际,这里包括学校的体育教师队伍、体育爱好教师队伍,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资源,现有开展的体育项目及校园的体育文化基础,学生的体育爱好兴趣与体育基础等多方面情况,展开实际研究,挖掘体育资源,建立课余体育项目库,并成立相应的课余活动指导小组,为学生的选择提供基础,如活动项目、活动形式等等。
2.2鼓励自主选择,以学生意愿为主创设课余体育活动小组
体育活动小组首先依靠培养体育骨干生来带动小组的发展,让骨干生通过锻炼、竞选形成活动小组的学生干部,直接管理体育活动小组,以促进学校体育教育的良性互动。帮助学校举办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例如:组织篮球赛、乒乓球赛等小型体育比赛。这些活动,不仅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等综合素质,同时,教师通过这一途径可以更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对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大有益处。通过帮助学生组织体育活动,避免了以往由学校、班主任、体育教研组发动的老路子,而是由学生参与牵头组织,也响应了学校“放手让学生去做”的号召。
3研究的结果
3.1增强了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学校应倡导多元的校园文化,尊重个性差异。在教育中,我们要尽最大努力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创设每一个学生个性需要和良好个性形成的空间。这是因为学生的体质状况、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直接关系到整个民族身体素质的提高。重视和加强学校的体育教育、健康教育,帮助和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为学生今后投身社会奠定基础。
3.2丰富了大课间活动和校园文化
小组项目的设置既要能够满足学生体育爱好的宽度和深度,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学校体育竞赛的需求。小组活动的开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也为发现和培养体育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小组活动的开展,改变了以往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的抵触情绪,使学生自发参与到体育锻炼水平的提高上来。体育活动小组推动大课间活动开展,使课间活动安全有序、丰富多彩、生机盎然。经过近几年的摸索和实践,体育活动小组模式促使我校的体育工作取得了累累硕果。在萧山区中小学生体育比赛中,我校学生表现突出,成绩令人刮目。
体育活动小组已成为促进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体育活动小组无疑为学生提供了灵活的选择,使得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一方面学生参加小组活动依然具有灵活性的选择,完全可以和个性相结合;另一方面小组通过对成员情感和志趣的聚合,使他们的集体归属感在心理上得到满足;学校的评价与学生参与小组的积极性挂钩,为学生在小组的素质培养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小组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通过举行不同层次和各种形式的活动和比赛等,使学生在活泼、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学到课堂上难以学到的知识,学生成员的体育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4研究结论
上述实践研究表明,“自主选择、自我评价、自觉锻炼”的课余体育活动模式对我校的体育工作具有积极作用。通过课余体育活动,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得到增强;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得到提升;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模式和大课间活动载体得到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服务得到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