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简述教学解读的含义;论述教学解读与文本解读的区别;论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理解教学解读并把它与实际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性,结合教学实例准确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教给学生哪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才能对学生学什么产生积极的效果。
关键词:教学解读;教学设计;教师;学生
一、“本”面目:教學解读非文学解读
教学解读与文学解读在本质上存在差异,在文学解读的过程中可以有一千个读者一千个汉姆雷特的情况,而教学解读需要教师依据教材编写者的编写目的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解读。
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就是通过对教材编写者对“单元导语”“预习提示”“课后练习”等教材体系的具体编写内容,来理解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从而通过教材的不同表现形式去理解文本(教材)内涵,与教材编写者产生心灵的共鸣,其解读之意在于——通过对教材的具体分析,通过教师对文本的具体理解,领悟编写者编写这篇课文的真正目的,并把这种对课文的正确解读传达给学生,完成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环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解读。
我们平时对一个阅读作品的解读,会依据个人的阅读经验、人生经历以及专业素养与作品中的人物对话,习惯把作品中与自己的人生经历、人生感悟相符合的部分深度解读,但这样的文学解读是不利于教学的开展的,更不符合在课程的规定下实现教学目标这一要求。
基于此,我们只有明白教学解读与文本解读的异同,才能将教学中的文本(教材)解读落到实处,进而进行有效的教学解读。只有从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解读出发才能实现对文本(教材)的多元化解读、创新性解读以及个性解读。
二、课程意识:这篇课文“应该教什么”的教学解读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7—9年级学段,能够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因此,对一篇课文的教学解读绝不是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对这篇课文做一个文学解读,而是应该从课程层次的角度来对这篇课文做一个教学解读,作为一名教师需要根据法定课程来设计语文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体系、知识体系、训练体系以及人文主题。根据师定课程来落实课堂的教学设计,对教材编写者编写的教材内容做适当的补充,充实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在专业素养达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依据课堂实际情况,可以对教材编写者的内容提出校正意见。
在《课程》的规定下,教师应该教什么的内容则大不相同。笔者就部编版教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单元导语”“预习提示”“课后习题”这三个部分为例,阐述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怎样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在部编本教材中,教材的预习部分给我们的教学提示是:“学习古诗要反复诵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感受诗歌的声韵美,想象诗中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在单元提示部分给我们的教学建议是“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美,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因此,根据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解读,我们应该这样设计《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诗歌。
2.了解诗体知识:古体诗和近体诗。
3.了解李白、王昌龄的相关事迹。
4.通过理解“杨花”“子规”“明月”三个意象,发挥想象,了解“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5.联系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对朋友的同情与关爱之情。
(二)教学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诗歌
2.通过理解“杨花”“子规”“明月”三个意象,了解“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设计说明】依据七年级上册部编本教材第一单元单元导语对这篇课文作教学解读,能了解到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古诗的韵味,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重点时,需要把朗读这个部分放在首位,并需要让学生掌握朗读的相关技巧。所以我在教学重点部分首先设计了朗读的这部分。其次,根据学生的学情,七年级这个阶段的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诗体知识,所以我在第二部分设计了让学生掌握诗体的环节。再者,依据教材预习提示的内容,掌握诗中的意象,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体会作者的情感,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把这部分作为重要的部分来设计。
我们通过教材的单元提示以及预习部分为依据,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教学解读,这样的教学目标才是符合教材编写者真正意图的。
三、学生意识:这篇课文“学生需要学什么”的教学解读
教师就教学文本解读而言,基于“应该教什么”的前提,在课堂的可变因素和学生认知水平的有限条件下,思考“学生需要学什么”。在考虑“学生需要学什么”的前提下,我们在教学解读时应该把握分析“学情”和“课堂现场”的原则。
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导入
首先,通过一段趣味视频来解题,让学生对这首诗歌有一个整体的认知。(放一段视频),然后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
(二)标题解说
1.你从此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请学生回答)
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2.同学们印象中的王昌龄——教师总结王昌龄的相关知识。
这首诗是作者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诗歌。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语调、语速、停顿
2.学生总结哪些地方重读、哪些地方要停顿。
3.学生个读——学生齐读
【教学设计】在单元导语跟预习提示部分都对朗读这个部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对朗读作出重点的环节。
(四)了解作者
1.学生回忆小学学过的李白的诗篇。
2.学生说出自己印象中的李白。如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3.教师总结该阶段学生需要了解的李白。
(五)了解文体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设计说明】在七年级这个阶段的学生,需要对诗歌基本的文体常识有一个了解,所以教师在开展这篇课文的教学时,必须给学生讲解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基本区别,这是对小学诗歌的回顾,也是开展之后教学的基础。
(六)理解意象、體会情感
首先学生齐读课文,个别学生朗读“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这一句
然后教师通过问题的设计带领学生理解“杨花”“子规”的意象,了解“龙标”“五溪”的意思,体会整个句子的含义及情感。
最后,个别学生朗读“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一句,理解“明月”这个意象,理解这句运用的手法,体会这种手法的作用。
【设计说明】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篇课文中,学生需要掌握朗读的相关技巧、感受诗中的意象、语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以及诗体、想象的写作手法。了解学生“需要学习什么”的教学目标后,还需要根据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详略得当的开展教学。
(七)练习检测
学生根据语境在“杨花”“子规”“明月”等名词前加符合语境的修饰语
【设计说明】这一部分可以让学生根据语境在“杨花”“子规”“明月”等名词前加符合语境的修饰语,这样的练习是可以检验学生对意象以及诗中语境、情感的把握程度。
(八)合作探究
1.诗人为什么要将愁心寄与明月呢?
2.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这被贬之地极偏远?
3.诗中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4.本诗借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设计说明】这一部分的设计可以对学生“学了什么”与学生“需要学习什么”做一个比较,让教师对学生在课堂的吸收情况有一个把握,并依据这个情况对自己的“教学解读”作出检验与反思,由此可以更加明确学生在课堂上到底“需要学习什么”。
综上所述,依据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需要来对教学文本有一个准确的教学解读,是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学生提升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文本的准确解读才能让学生在该阶段掌握该阶段应该掌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2页.
作者简介:阳俊(1996.07-)女,汉族,湖南省娄底市人,湖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