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梦阳 耿玉环 刘志华
摘 要: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专业认知实习课程是通识教育课程学习向专业性的学科课程学习转变的桥梁与重要过渡,是教学计划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实践环节。文章以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认知实习课程为例,构建了“1234”教学模式与体系,内容涉及课程建设目标、师资队伍、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该教学模式的实践成效证明,认知实习是实现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认知实习课程;教学模式构建;实践成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9-0051-03
Abstract: The professional cognitive practice course for undergraduate majors of tourism managementmajor is a bridge and an important transition from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 learning toprofessional subject course learning.It is an indispensable important practice link in the teaching plan. Taking the undergraduate cognitive practice course of tourism management major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Tourism Colleg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1234" teaching model and system, which covers the objectives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teaching team, teaching contents and teaching methods. From the practical effect of the teaching model, cognitive practice course is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to realize the combination of professional theory and practical ability, and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tourism management major.
Keywords: tourism management major; cognitive practice course; teaching model construction; practical effect
一、认知实习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认知实习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中实践教学的基础阶段,是由无专业区分的通识教育课程学习向专业性的学科课程学习转变的桥梁与重要过渡;是学生在大学一年级通识教育课程和部分专业大类课程学习之后,向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科大类必修课和专业课程转变的一个重要环节。课程为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提供了感性认识与认知实践,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第一,对接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本课程对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年)》旅游管理类培养目标中的“能够从事与旅游业相关的经营、管理、策划、咨询、培训、教育等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着主要的支撑作用。
第二,为理论知识的学习起到先导和桥梁作用。本课程密切对照培养方案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作内容结合起来,由专业教师带队,组织学生到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房车营地和会展公司等进行现场学习,或是到某区域性旅游目的地进行全方位的旅游公共服务认知与考察。通过企业工作人员的讲解、示范以及专业教师的引导,对旅游行业各种业态有所认知、巩固课堂基础理论知识,实现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的联系与转化。有助于后续的专业理论课程学习和行业实践工作。
第三,提升专业认可度和满意度。感性认知和与行业资深从业者的接触,有助于管理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坚定专业选择和专业满意度,从而提高本专业从业率和就业竞争能力,为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四,融入思政教育并支撑毕业基本要求。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认知旅游业及其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动态和基本趋势,将思政教育与课程实践性强的“社会课堂”自然融合,提高了专业学习的丰富性、创新性、主体性和吸引力,有助于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实践育人的作用。
二、认知实习课程“1234”教学模式构建
(一)旅游管理专业认知实习课程的建设目标与理念
本课程遵循“夯实行业认知理解、业界导师全程嵌入、助力培养目标达成”的建设理念,构建“1234”的课程教学模式及运行机制,即構建以课程微信订阅号为基础的1种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组建由校内专业教师与校外业界导师2类教师组成的课程教学团队;构建由行业认知、专项培训和综合实践3方面组成的实践认知与训练体系;与酒店、旅行社、会展企业和旅游景区等4类旅游业态的无缝对接与场景融入。实现旅游行业的场景化和师资的全程介入,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认知水平与实践能力,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
(二)认知实习课程“1234”教学模式的构建
“1”即为构建以课程微信订阅号为基础的1种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为弥补本课程教学时数有限的缺憾,以线上和线下混合式学习为理念,开通本课程的微信订阅号,设立包括旅游行业认知专题、行业专家讲业务和历届优秀课程报告等专题,让学生在开课之前,通过本行业的专家和一些专业性的读物了解本行业的基本情况,并获得包括旅行社、酒店和会展公司在内的相关业态的基础知识介绍,实现线上的行业概况认知及专项学习与线下的业务专题培训及综合实践相融合的混合式学习模式。
“2”即为课程教学团队由校内专业课教师与校外业界教师2类教师共同组成。
课程建设中立足产学合作与校外业界教师为教学主体的原则,聘任数位来自旅行社、酒店、会展公司和景区的高层管理者和骨干员工组成的校内外结合的教学团队。而校内的专业老师则通过企业兼职服务、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和承担企业横向科研项目等方式,将现有教学团队中的全部校内教师打造成为双师型教师,并实现每位校内老师熟知两类企业的业务状况,能够与校外业界教师共同开发课程内容和辅助实践教学。
“3”即为构建由行业认识、专项培训和综合实践组成3方面的实践认知与训练体系。
实践认知与训练体系的模块化与专题化。教学内容由行业认知、专项培训和综合实践3个方面构成,具有模块化和专题化构成模块,在本课程建设期内主要围绕4个认知和培训专题以及1个综合实践展开:4个认知和培训专题涉及旅行社签证、旅游新业态、酒店前台业务、酒店客务业务和导游业务等;1个综合实践涉及旅游目的地公共服务调研及踩线等。
“4”即为与酒店、旅行社、会展企业和旅游景区等4类旅游行业的业态的无缝对接与场景融入。
鉴于认知实习课程具有极强的应用性与情境性要求,课程设计中将教学场所的80%选为校外的旅游企业或旅游景区。
(三)“1234”教学模式的实施保障
第一,探索开发应用型课程教学标准
通过对《教育部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旅行社服務规范》和《宾馆酒店管理执行标准》等教学及行业标准的研读与学习,探索并制定本课程的教学标准,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更好地适应首都旅游业发展、适应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新形势变化的需求。教学标准开发主要是为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纲领性体系。
第二,构建应用型教学内容及体系
实践认知与训练体系的模块化与专题化。教学内容由行业认知、专项培训和综合实践3个方面构成。教学体系特色化与实用化。4个认知和培训专题课程都将有校外业界教师与校内教师共同承担,并对每一专题的教学内容、方法、控制与措施、评价方式等形成与旅游企业工作实际一致的体系与要求。同时,进行课程资源库的建设。包括典型认知专题教学方案、校外业界教师讲授的微课、教学文件、教学用PPT、教学视频资料等。
第三,深化应用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
开通本课程专用的微信订阅号,在集中实践周之前在线上为学生提供旅游行业不同类型企业的认知内容,构建线上和线下混合式学习模式,践行线上的行业概况认知及专项学习和线下的业务专题培训及综合实践的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方法改革。
搭建实践课堂与旅游行业的对接平台。改变以往校内教师承担教学工作为主的惯例,以旅游行业资深从业者作为主要授课人,承担80%以上的课程教学内容。
实现科研带动。与校内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和校外业界教师的企业工作相结合,助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第四,深化应用型课程考核模式改革
课程考核综合学校办学理念、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目标,全面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加大过程考核与双向反馈,发挥校外业界导师的从业经验优势,实现考核模式促进学生实践与应用能力提升、课程考核促进教法和学法改革的作用。
构建促进学生专业学习和行业技能提升的考核评价体系。该课程的成绩由校内专业教师与校外业界教师进行综合评定。课程考核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特别是行业技能方面的考核由校外业界教师从企业管理和人员考核的角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定并给出分数。
三、认知实习课程“1234”教学模式的实践成效
第一,学生培养成效显著
认知实习课程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打开良好的开端,对旅游管理专业有了基础性专业认知,为其未来的专业学习、科研方向选择以及未来深造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使学生全面开始接触专业,并积极参与学生科技竞赛、社会实践与教师科研活动。例如,2013年以来,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获得全国大学生旅游创意大赛、校级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优秀团队和启明星科技竞赛等各种奖项超过20项。
第二,使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得到充分使用和合作共赢
课程与近20家京内外实习基地、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紧密合作,双方共同派出师资团队、共同开发教学内容、共同承担教学工作,一改以往只承担大四的顶岗实习的状况,从大一开始就承担认知实习。承担了大学四年中,超过10学分的实践教学内容,实现充分使用和连续运转。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能够提前进入企业人才培训与选拔状态,在学生中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校内教学团队能够连续性、全方位地接触行业,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与职业素养。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合作共赢。
第三,教学改革成果受到业界认可和企业好评
实景化和系统化的认知实践教学模式对后续三年的实践教学起到良好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此外,该课程为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特别是“PBL模块化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旅游实践基地拓展与教学方式方法方面进行了大量改革与创新。
2016年和2017年,课程团队受烟台旅游局和秦皇岛旅游局的邀请,进行了旅游采风活动和旅游公共服务调研,课程教学成果得到了烟台旅游局旅游信息中心、秦皇岛旅游局、山海关老龙口景区和秦皇岛野生动物园的认可。学生的作业被烟台旅游官方微博、秦皇岛野生动物园转载,优秀作品被推荐参加2016年山东旅游攻略大赛。
第四,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与相长
学生走进旅游企业。在课程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过程中,实现了学生走出校园,校外导师走近学生。5年中先后聘请30余位京内外旅游企业管理人员和旅游政府部门主管为学生现场授课。
促进产学研合作。依托实践教学平台,由专业教师、旅游企业高管和专业学生等共同参与多项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课程教学团队整体素质好、专业理论雄厚、教学基本功扎实,能为北京地区乃至全国旅游业解决重大问题、承接重大课题,使实践教学改革的成果与科研工作实现良性互动与相长。
参考文献:
[1]黄明超,双长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管理改革探索与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1(4):69-75.
[2]严少君,俞益武,方躬勇.旅游规划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06(36):111-112.
[3]秦趣,叶忠康,陈进.应用型背景下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8,9(17):23-25.
[4]王美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管理研究[J].甘肃高师学报,2002,7(6):84-85.
[5]吴学群,王协斌,梁艳.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导训交融、五心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实践[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6:209-210.
[6]韦小良.学校教育的延伸——饭店管理专业学生实习管理的探讨[J].职教论坛,2002(10):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