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向度的人”走向“全面发展的人”

2019-09-10 07:22黄丽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启示

摘  要:《单向度的人》是赫伯特.马尔库塞的经典力作,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极其丰富的物质世界与极度匮乏的精神世界之间的强烈反差,反映了当代工业社会中人们丧失其批判精神,而仅留下了虚伪的肯定和盲目的赞同,最终沦为“单向度的人”的现象。尽管马尔库塞的思想存在一定的缺陷甚至是错误之处,但不失为我们反思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面镜子,对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单向度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单向度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9)08-0065-05

赫伯特.马尔库塞,被视为“新左派哲学家”的法兰克福学派左翼主要代表。马尔库塞颇具批判精神,其著作充分展现了对当代西方社会的反思与批判。他在代表作《单向度的人》中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极其丰富的物质世界与极度匮乏的精神世界之间的强烈反差,反映了当代工业社会中的人们丧失了批判精神,而仅留下了虚伪的肯定和盲目的赞同,最终沦为“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高扬人本主义精神旗帜,认为不仅要给人基本的物质资料,更重要的是实现精神上的解放和自由。但遗憾的是,和大多数法兰克福学派学者一样,由于认识的局限,马尔库塞未能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这把所向披靡的利剑批判资本主义,而自觉“创造性”地把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因此,他并未能真正揭示出当代资本主义弊病的真实原因,转而在文化批判、意识形态批判中陷入了沉思的漩涡且无功而返。

当今中国正处在转型的浪潮之尖,静心审视,我们不可避免地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出现了各种新问题。高等教育处在国家重要的战略地位,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是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关乎青年大学生的政治指向,关乎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问题。借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观照当代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发现我们不曾发现的问题。

一、单向度人的形成:虚假需求、人性压抑与丧失批判的共同作用

向度(dimension),也可译为维度或方面,此处意为价值取向和批判尺度。单向度的人(one-dimension man)即为“丧失否定、批判和超越能力的人”。[1]发展至今,“单向度人”已经成为一个经典哲学名词。马尔库塞认为,当代工业社会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社会,是科技高度发达的社会,是物质极其丰富的社会,但更是一个压抑人性的极权主义社会。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丧失了批判精神和反思能力,沦为物质和技术的奴隶。究其原因,主要是虚假需求、人性压抑和丧失批判的共同作用。

(一)虚假需求干扰了人的判断能力

资本主义社会为了控制人,利用科学技术对人进行全面的操控。即科学技术越发展、社会越发达,人们的需求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不真实,最终导致人丧失正确的判断。在马尔库塞看来,这种科学技术的控制是一种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意识形态。马尔库塞指出,“为了特定的社会利益而从外部强加在个人身上的那些需要,使艰辛、侵略、痛苦和非正义永恒化的需要,是虚假的需要”。[2]虚假的需要不断地发展并得到满足,人们就越来越失去判断能力和批判能力,而马尔库塞希望人们能意识到并自觉摈弃虚假的需要。

(二)人性的压抑加剧人“单向度”的速度

马尔库塞否定了弗洛伊德爱欲的压抑是合理的、必然的,他幻想着实现一种新的乌托邦,即文明的理性和爱欲的解放完美统一的社会。然而,无情的现实却是工业文明越发达,社会控制越严密,以至于个人陷入“单向度”泥沼中而无法自拔。马尔库塞认为人们普遍存在一个可以保存“他自己”的私人空间,但是,随着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个仅仅存在于内心世界的狭小空间,也难以保留。这一私人空间被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占领,工业行为不仅仅停留在工厂的范围之内,而侵占了个人、社会所有的活动,以至于整个社会正在逐步地趋向于同步化、同质化。

(三)丧失批判使人满足于现状

工业社会的高度发达带来物质的极其丰富,让人们满足于现状,进而丧失了批判精神,丧失了“内心向度”。而这种丧失,从某种程度上瓦解了曾经的阶级对抗。马尔库塞形象地刻画了一个画面,即工人和老板,打字员和雇主的女儿,黑人和白人享受着同等待遇,但“这种相似并不表示阶级的消失,而是表明现存制度下的各种人在多大程度上分享着用以维持这种制度的需要和满足”。[3]马尔库塞认为,原始社会协作形式的特征——直接的、自动化的一致过程,重新出现在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中,只不过,这种一致过程以一种全新的、高级的、科学的形式出现。在他看来,发达工业社会能有效地进行社会控制,控制过度的需要和由此引发的过度需求和过度生产。马尔库塞称其为“压倒一切的需要”,这样的“压倒一切的需要”削弱了根植于人内心的反对现状的批判能力和精神。

二、单向度的表征:政治、生活、文化和思想的扭曲异化

(一)封闭——政治领域的特点

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4]然而,我们在发达工业社会所看到的景象却有所不同,“蓝领工人和白领工人、企业中的领导和劳工、不同社會阶层的闲暇活动及愿望逐渐被同化;学业成绩与国家培养目标之间的预定和谐得到促进;公众舆论的共同性侵入私人事务;私人卧室向大众传播媒介敞开”。[5]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马尔库塞注意到了种种不同寻常的情况,并进行了深刻地剖析。他认为工业的发展促使劳动阶级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首先是机械化的劳作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劳作,高科技的技术让本来需要耗费大量体力劳动的劳动阶级得以放松;其次是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等促使职业的分层更加清晰,同化的趋势不断在职业的层次中得以体现;再次是劳动性质、劳动环境和生产工具等的变化也改变了劳动者的态度和意识,劳动者从愤愤不平转向欣然接受;最后,工业发展带来的技术更新转变了工人阶级完全的被动和否定状态,加之社会生产中的“统治”转变为“管理”,也削弱了工人的“抗争”意识。

(二)同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工业化进程的推进,造就了发达工业社会。物质资料的丰富与否成为评判一个国家是否“发达”,是否是“福利国家”的重要标准之一。曾经的不发达工业社会,人们往往为了赢得生存的公平权利,高呼要自由、要平等的口号而奋起抗议。而发达工业社会,人们之间的距离因物质而缩小,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因物质而提高,似乎一切阶级、阶层、种族的社会地位都因物质而消失殆尽,他们同样可以享受着高度发达工业社会所带来的平等的社会产品和社会服务。马尔库塞认为发达工业文明将不合理转变为合理,不断扩大的“虚假需求”变成“合理需求”,这种变化让生产扩张,让建设加快,让浪费无可避免。同时,创造出“商品”的人类却沦为商品的“附属品”,人们似乎活在他们的商品之中,“他们的灵魂困在他们的小轿车、高清晰的传真装置、错层式家庭住宅以及厨房设备之中。”[6]事实上,工人阶级表面上和资产阶级享受着同样的待遇,但是,究其本质,这种物质生活上的类相似“并不表明阶级的消失,而是表明现存制度下的各种人在多大程度上分享着用以维持这种制度的需要和满足”。[7]

(三)俗化——文化的一体化趋势

马尔库塞认为,社会的高层文化正在被发达工业社会中的科学技术一步步“清除”。高层文化过去都是“阳春白雪”,高傲地伫立世间,仅有少数人才能欣赏和享受高层文化带来的乐趣。而现在的事实却是高层文化所代表的的某种阶级意识已经被工业化社会所改革创新,这种异己的力量足以消灭文化和现实之间的对立。因此,曾经的“双向度的文化”也变成了“单向度的文化”,这种变化不用否定和排斥某种文化的影响,而只需要将文化粘贴复制到某种既定程序中,就像木马程序一般,大规模的复制和展示即可完成任务。在工业社会的侵蚀下,曾经的“阳春白雪”无一例外地变成“商品”,被贩卖、出售,且仅用于给人以安慰或是娱乐他人。文化不再需要“升华”,而降低了自身的标准,逐步“俗化”。

(四)同一——思想与话语的同一化

发达工业社会中显然已经基本消除了原来社会制度中不合理的部分,比如说纳粹集中营。因此,社会的技术合理化已经转换成为了一种“新型的顺从主义”。单向度的社会中流行的单向度的思维方式也构建了一种单向度的话语表达,且二者趋向同一。马尔库塞说,“社会宣传机构塑造了单向度行为表达自身的交流领域。该领域的语言是同一性和一致性的证明,是有步骤地鼓励肯定性思考和行动的证明,是步调一致地攻击超越性批判观念的证明。在流行的演说方式中,双向度的、辩证的思考方式同技术性行为或社会‘思想习惯’之间的差异十分明显”。[8]在马尔库塞看来,话语本应该成为自主表达、认知批判的重要环节,但由于单向度思想的影响,话语的重要作用被剥夺,“由于缺少中介环节,语言必然表达和促进理性与事实、真理与既定真理、本质与实存、事物与其功能之间的直接同一化。”这些同一化的思想和话语,不断地被强迫性的嵌入接受者的大脑,最终,得出了同一性的结论。“结果,不是调整而是模仿:个人同他的社会、进而同整个社会所达到的直接的一致化”。[9]

三、去单向度的思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马克思关于全面全面发展的理论中,明确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即个人的体力和智力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充分和自由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强调智力与体力的相结合,对此,马克思将全面发展理论表述为“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 ”、“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人类全部力量的全面发展”。因此,去除“单向度”,以立德树人为重要任务,使每一个学生走向全面发展,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指向。

(一)去除虚假需要,还教育以本质

虚假的需要无处不在。反观现代社会教育,同样发现虚假的需要给教育带来的干扰和误判。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但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现实则是教育重科学,轻思想,重技术,轻人文,直接的后果就是现行教育培养出的人更看重虚假需要而否定真实需要。对金钱的向往,对物质的欲望形成了一股“拜物教”的狂潮,席卷整个教育界。教育的本质,在某些人的理解中,变成了追求物质满足的过程。而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深陷其中,浑然不知。教育丧失了本质,必然使得教育的价值取向发生转向,最终导致人丧失理想信念,社会缺失道德品行。高校要培养的是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主动分析当前社会呈现的新特点,辩清“虚假的需要”和“真实的需要”,同时,要将辨识和扬弃虚假的需要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正如马尔库塞所说,“归根到底,什么是真实的需要和虚假的需要这一问题必须由一切个人自己来回答”[10]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负有责任,要教会学生主动学会抛弃“虚假的需要”,追求“真实的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内肃清诸如读书无用论、唯金钱至上论等宣扬虚假的需要的论调,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和辨识,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真实的需要”究竟是什么?还教育以真实的本质,回归教书为育人。

(二)去除人性压抑,还学生以本质

尽管马尔库塞没有直接论述教育的“单向度”,但他认为在当代资本主义形态中,教育是国家主导意识形态机器。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沦为统治阶级给各阶级儿童灌输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工具。这样的教育之下,培养出来的就是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各类“人才”——服从、驯服、乖顺。马尔库塞从根本上否定了弗洛伊德关于爱欲的压抑是合理的理论,他认为,人们处于经济极其不发达阶段,为了温饱开展劳动时不得不压抑爱欲。在这样特殊的历史发展阶段,人们只有通过压抑爱欲才能全身心开展劳动,才能创造财富、文化以满足人类自身的需求。而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代工业社会,物质的不断丰富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倘若为了统治利益再对人们的爱欲进行强制性地压抑,则是基本压抑之上的多余压抑。工业社会通过最新的“意识形态”手段对人们进行不断地说教和控制,限制人们的独立思考,压抑人们的自由意识、规定人们的行为规范,建立“单向度的思想与行为模式”。这种模式造成人性的压抑,带来系列复杂问题,人们无法意識到自己被操控,反而乐在其中,甚至觉得是享受人生。高等教育提倡解放学生思想,大力开展创新教育,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际情况则是在高考指挥棒的压力下,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唯分数至上”,缺乏对学生不同性格的尊重和开发。而进入高校的学生被只重视录取分数的教育所“压抑”而“变形”,则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教育压抑的学生,步入社会后也无法从“压抑的人性”中脱胎重生。教育沿着“老师教、学生学”的既定轨道前行,偶有变化,也未能解决本质问题。尤其在物质极其丰富、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代工业社会,学生享受到科技给教育带来的变革,多媒体的运用、大数据的拓展,让学生在前所未有的舒适中不自觉地接受和屈从于社会制度的奴役和操控,以至于心理和本能受到压抑。对于科学技术片面的追求,严重导致人的自我意识、自我价值的失落,从而造成高校学生容易感到人生意义缺失和人生追求迷惘。

(三)去除丧失批判,还思想以本质

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极其依赖科学技术。马尔库塞认为单向度的人的形成,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丧失批判性。这样的“随大流”,即是在发达工业社会形成的新型极权主义社会,它用发达的科技、丰富的物质、舒适的生活成功地消灭了对立派别、对立意见、对立向度,糅合了所有观点之后,只剩下服从和支持。今天的教育,饱受苛责的原因之一正是缺乏批判精神。教育缺乏批判带来的严重后果就是教育出的人才“整齐划一”。尽管高等教育改革在不断深化推进,但目前的高校教育仍然理工科与文科严格划分“三八线”,重理轻文的现象依旧存在。此外,教学与科研脱节,相当一部分高校没有把本科生科研纳入教育计划,学生真正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的机会不足,教师对学生的科研指导也显得不够。这种对现实的反思不足、批判不足的状况与人才的成长规律是不相符合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应更多地思考如何增强学生的批判精神,敢于对现实说“不”,使更多的学生合理运用“批判”这个武器,对现实社会进行分析和研判。教育学生的本质,在于使学生有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而不是一味地服从。

(四)去除艺术俗化,还文化以本质

发达工业社会社会政治的一体化,也使得文化逐步屈从于现实。过去,高层文化脱离社会现实,高层文化顾名思义,只有极少数的高层人士、特权人士才有资格享受文化带来的身心愉悦。同时,大众媒介作为传播文化的重要中介,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当艺术被俗化、沦落为一种普通消费品。这种被消费的俗化艺术给大学生、大学校园带来了巨大影响。在当今中国,我们也看到了声势浩大的艺术俗化的现象,诸如传统文化曲解现象、韩流大举入侵现象、日本动漫“cosplay”现象、现代艺术“颓废”现象等等。在涉世未深的大学生面前,这些文化却具有惊人的生命力。部分大学生热衷于种种俗化的文化,却对传承了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嗤之以鼻。尤其在大学生推崇的网络世界中,各种暴力语言、污秽画面比比皆是,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净化大学生成长环境、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担负起去除艺术俗化的责任,还文化以本质,让健康的文化回归高校,让文化成为促进学生成長的推进剂,而不是“绊脚石”。

参考文献:

[1][2][3][5][6][7][8][9][10](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218,6,11,18,9,9,73,10,7.

[4]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7.

责任编辑  邱翔翔

作者简介:黄丽娟,贵州广播电视大学讲师、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筑项目重点选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课题编号:16JDSZK031);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获得感研究”(课题编号:2018A006)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启示
网络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全面依法治国环境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