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桂嫦
【摘要】人类在生活中的一切创造发明都离不开想象,要丰富小学生想象力就要呵护其好奇心。笔者在语文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差异和特点,通过巧妙设疑,培养学生好奇心;引导思考,丰富学生想象力;创设情境,促进思维发散性;善用鼓励,保护创造的个性等措施,有针对地进行创造思维的培养,真正使学生做到爱钻研、善存疑、会分析、勤动脑筋,探索地学习。人类的某种天赋中包含创造性思维,但很多的天赋我们可以靠后天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造性思维;策略
思维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关键性,我国科学家早有人提出过。钱学森在 《关于思维科学》一书中也说到:“教育工作的最终机理在于人脑的思维过程。”之所以引用科学家的话,是他们的见解要引起我们教育者的重视,他们的话预示着科学对未来教育的方向指引。
造成人的头脑旧化、缺乏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源于课堂单纯地进行知识与技术的灌输。在21世纪的今天,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中,科技兴国、科教兴国的今天,更激励当代教育工作者要着力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语文课中,笔者会因人而异地进行有效的创造思维的培养。
一、巧妙设疑,培养学生好奇心
好奇心,求知欲与创造性思维是紧密相联的。好奇心强的人求知欲必然也旺盛,对一些发生在身边的事物总会试图去探究,对于流于表面的现象或答案不容易满足。一定会追根究底寻找让自己满意的答案,往往在这样的过程中让他们有所发现。例如,在教学《火烧云》一课前,笔者先安排同学观察夏天的傍晚,天空上的云有什么变化,并提出要求,把发现的现象和总结的结果回来告诉同学,并且启发他们去观察火烧云时大地有什么变化,并对他们的努力与结果适时地加以鼓励,使其继续发展。又例如,教《画杨桃》一课,课前先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能告诉老师,你见过的杨桃有多少种形状?回去观察,看谁看到杨桃的形状最多。”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又为新课埋下了伏笔。
二、引导思考,丰富学生想象力
人类在生活中的一切创造活动离不开想象。想象与创造思维的结合促使许多科学发明的面世。前人曾对不少科学家做了研究,从而发现这些最卓越的人都具备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如何才能得以丰富呢?笔者首先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使其获得感性经验,例如,教《荷花》一课时,笔者先引导学生观察荷花的图片,图片中各种各样的荷花各有各的姿态,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分析,使学生形成丰富的表象,那么他们的想象力就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发展。其次,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充分打开想象力的大门。记得教《小蜗牛》一课时,笔者问学生:“文中的‘小蜗牛’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学生各抒己见,有说听话的,有说勤劳的,有说蠢笨的。笔者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是那只小蜗牛,你又会怎样做?为什么?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创造想象的能力和遇到不同情况时的应对能力。
又如,教学《七色花》时,笔者让学生进入本课文的情境,体会课文作者奇特想象的思维轨迹,学生深受感染,并从中得到启发。当他们也拥有一朵“七色花”时,想象有些什么愿望,竟能想到数十种答案。最后,善用文本,通过抒发情感,阐述道理,多角色的表演,灵活运用已学的诗、句、篇、修辞方法,使想象力得以表现。例如,笔者在指导学生仿照《院子里的悄悄话》一课,用拟人的手法去描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时,一位学生是这样描写她喜爱的兰花:“一阵微风吹来,兰花扭动纤细腰肢,迈着高贵优雅的步子,出现在大家的面前”“大风把昙花吹落的一刹那,兰花奋不顾身地跃出栏杆,用他的身体接住了昙花”“多美的兰花,她才是花中的皇后,她不但外表美,心灵更美。”笔者夸奖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的脸上充满了成功的喜悦。当学生的创造想象得以施展时,老师要对他们的想象给予肯定,使之体验个中的乐趣,发挥更大的想象空间。
三、创设情境,促进学生思维发散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发散思维和创造力有直接关联,是测定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会创设一些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情境。例如,笔者指导学生把几种不同的声响运用在一起写一篇想象作文时,我们班的某同学,就“啪啪”一种声响,竟能想出多个不同的情景。这时,笔者及时给予肯定,并抓住这一好时机,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去寻求多种答案,编出各种生动有趣的故事。
另外,关于发散思维的训练,美国心理学家奥斯本(A·Osborn)曾经提出过一种“急聚联想”法,也称“灵脑术”,即由一部分人集中在一起畅谈会的形式进行,参会的人在会上可以畅所欲言,集思广益。这种方法主要是经自由联想,获得创新灵感。笔者在指导习作的过程中用这种方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例如,指导学生写想象作文《未来的桥》时,起初学生只会在学习了《赵州桥》的基础上进行些微的改变,或把未来的桥想象和现在的桥一个样。为了启发学生的联想,笔者先让学生小组讨论,想象自己心目中的未来的桥是怎样的。通过自由联想后发表自己的想法。然后,把各小组的联想在自己的脑中呈现画面,再要求学生做不同的联想。呈现多次,要求学生每次做不同的反应。用这种方法训练后,学生从原来局限于对自己头脑中已有的桥的表象摆脱开来,与日常的事物联系起来,产生对各种各样未来的桥的联想,
四、善用鼓励,保护学生创造的个性
人类的各种创造,可以说源于直觉。我们要培养孩子的悟性,就得很好地利用外界因素激发儿童潜藏的直觉思维
因此,语文教学中,笔者时刻注重直觉思维的利用。例如,在讲授新课前,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或不合常规的设想等。在教学中如遇到学生回答的问题是凭灵感得出答案,哪怕这个学生说的答案是不完全的,不准确的,笔者都给予鼓励,并引导他们去验证自己的想法。例如,笔者在教《画杨桃》一课时,问学生:“文中的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大家觉得可笑吗?”“是否如文中的老师说的那样看的角度不同,形状真的会不一样呢?”学生对我提出的问题并不是说出肯定或否定的答案,而是举一些自己日常看到的例子来回答:“我从这角度看到粉笔盒像三角形”“我从鸡蛋的上面看像一个圆”等等,对于课堂上提出怪问题的学生,我们不能嘲笑或指责,因为这样会限制了直觉思维的发展。老师要用鼓励性的语言给予肯定,“你观察得很仔细”“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大胆表达出来,棒极了!” 直觉思维产生的想法尽管是一种猜测,却能激发和强化学习动机,通过长久的情景观察,通过对感官、感知的训练和强化,积聚大量表象与经验,从而激活和发展右脑潜力,提高悟性,往往成为创造和发明的先导。
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智力因素和人的个性特征都有密切关系。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呢?当学生遇到问题时,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在这过程中培养独立探究的个性。当问题解决后及时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表扬,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创造性思维可能有其先天的成份,但后天的培养我们显而易见。因此,老师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必须要重视科学知识向科学思维的转化,要注重不同思维形式和方法的渗透结合,培养以思维为核心的科学创造力。同时,还应注意激励、拓展问题,真正使学生做到爱钻研、善存疑、会分析、勤动脑筋,探索地学习,使創造的个性得到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1]康建筠.培养与发展儿童的创造能力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
[2]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