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课不良结构问题的设计与实施

2019-09-10 05:20黄泓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92期
关键词:政治生活高中政治

黄泓

【摘要】不良结构问题的解决途径不限于课本,取材于生活,对学生提升思维能力、激发学科兴趣、强化主动及合作探究意识、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政治生活》民主选举一课为例,课程设计和实施中不良结构问题的引入为优化课堂设问、改进课堂实施,丰富知识生成提供新视角。

【关键词】高中政治;不良结构问题;政治生活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结构不良问题,是围绕政治学科内容创设生活化情境,指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导向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开放式问题。有如下特征:与具体生活情境相联系、解决方案、答案及评价标准多样化。如何运用不良结构问题优化课堂设问,问题解决、知识生成环节,对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科兴趣,落实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不良结构问题设置、课堂实施中学生问题解决方法、知识生成的过程,结合政治生活《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为例进行探讨。

一、优化设问:为有源头活水来

有效设问是提升课堂教学实效的关键。良好的设问是激发主动思维,迸发课堂活力的重要条件。问题是目标与现实的差距,需要系列思维行动和步骤达成,分为结构良好与结构不良两种。传统设问中多以结构良好问题呈现,即从学科知识出发,具备明确条件,指向确定答案。学生根据课本按图索骥,通过记忆概念、原理,“照书读”即可解决,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多角度地综合性思考。不良结构问题要求问题的起始条件、目标状态以及用于解决问题的概念、规则 、原理等至少有一项不明确。与真实情境相关,没有确定的答案、解决方法、评价标准,倡导学生个性化富于创造性的合理化表达。以民主选举为例,结构良好与不良结构问题在设问设计中对比如下:

结构良好与不良结构设问比较

结构良好问题从学科知识出发,指向课本列举民主选举的四种方式及优缺点,学生指读课本,提取和归纳教材文本信息即可解答,这种类似“填空式”的问答对学生要求不高,但思考价值及思维含量有限。不良结构问题设计则不然。教师设问不良结构问题时注意:其一,设问可遵循学科、生活逻辑或实践邏辑展开,关注学生生活,围绕教学目标,坚持开放性,将课程内容转化为问题、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索求知欲。本课以所在城区选举人大代表的实际需要出发,真实情境切入,答案不确定,解决途径具有开放性,学生尽可能多地列举选举方式,并从其中选择适合的方式;其二,设问应具有一定的思维量,兼顾整体性和层次性,覆盖不同学力层次学生,提升学生认知水平。本课设问中“城区”“人大代表”“选举方式”“理由”的条件限定,除涉及被选举(选举)主体、选举方式及其优缺点的考虑,还涉及到我国选举相关法律中关于城区人大代表选举的规定,这对学生的思维严谨性和缜密度提出更高要求。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制造选举方式的“头脑风暴”,感受观点碰撞,在选举方式相互比较、辨析的过程增强学科兴趣,在设问的剖析中不断明确问题的本质和指向。

不良结构问题的设问上相比传统设问在贴近生活、提升思维含量有所优化。通过不良结构问题设计导向学生开放性思维、引向富有深度的思考,导向学生主动探索的学科兴趣,让政治课堂充满活力。

二、问题解决:柳暗花明又一村

学生富有创造性、丰富多样的理性表达是课堂灵动,“惊喜”不断的源泉。高中学生思想活动和行为方式具有多样性和可塑性。课堂实施中议题的引入、引导、讨论,借助不良结构问题载体,学生思维碰撞将产生多样化的解决思路,这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不良结构问题及答案不确定意味着解决途径多样化,答案源自于学生生活,学科知识,资料查阅等。学生在解决社区“民主选举”的过程中,答案形成的解决路径如下图:

不良结构问题课程实施中教师的作用体现为:其一,营造开放式的轻松环境,引导、支持学生不囿于教材,畅所欲言,鼓励学生拓宽问题思路,尽可能穷尽解决问题的所有思路。对于城区人大代表选举方式的选择,学生问题起点明确,解决路径和目标尚不明确,从课后对学生答案来源的调查分析上看,这些答案的解决取自于教材,这部分学生答案以课本四种选举方式为主,以演绎方式在城区人大代表选举问题解决上提出具体操作方案。从思维特点上看有归纳式(现象到本质),演绎式(概念到现象),知识生成有学科逻辑和生活逻辑。从答案来源上看,有直接(亲历班干选举)和间接经验(学科知识,跨学科(数学概率事件)知识);其二,教师需处理思维聚与合的关系。鼓励学生自由表达不等同于放任,在不良结构问题解决中,教师应适时以追问等方式纠正、提醒学生思想认识上的偏差,达到教育效果。如,在“内定”“抽签”方式选择上,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内定、抽签的选举结果可能带来的影响,帮助学生辨析、筛选适合的选举方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批判质疑精神,做到收与放相结合,达成思想政治课教育的目标。

不良问题的实施需要教师创设开放式的良好互动环境,需要教师课堂处理过程中收放结合。学生根据教师设置的追问发现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的过程实则为学生解决不良结构问题开拓思维,开辟新的视野。

三、知识生成:此时无声胜有声

一个真实课堂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及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推动过程。教学过程看作是教案的演变过程,不能机械地按照预设好的教案进行课堂教学,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利用各种因素,灵活调控教学活动,让课堂教学充满智慧碰撞的火花。新课标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经历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如何让知识水到渠成,需要教师将话语权充分交还给学生主体,此时无声胜有声。在民主选举这节课中,提出选举方式并对其优缺点进行概括,回答有如下:

课堂实施中学生生成的答案呈现多样化,如何自然地处理知识目标与学生自主生成之间的关系,成为不良结构问题教师处理的难点。在处理知识与生成关系中,教师做到其一,“穿针引线”,充当课堂引领者和引导者。教师是教材内容与学生间的“引带”,通过点拨、归纳等方式循序渐进将学生将个性表达规范化,形成书面化的课本语言;其二,“保驾护航”。尊重学生富有创造性的思考并择要作为对教材文本的延伸与拓展,使理论观点与生活经验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不囿于教材,直面真实生活中的问题与教材对话。如学生提及网络普及对直选选举方式的推进作用;其三,“顺藤摸瓜”,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涉及影响选举方式选择的因素(如选举方式优点与局限的权衡、城市人口、法律法规)、如何成为合格称职选民问题的思考。与接下来的教学内容中影响选举方式的因素相吻合,教师可顺势将学生问答作为课堂生成的新资源为教学所用。

不良结构问题解决过程如何回归知识是课堂实施中面临的难题。发挥教师引导者角色,帮助学生及时回归课本并重视学生富有创见性的设想,运用教学互动中生成的结论服务于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课堂自然生成的魅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运作是师生按预定教学计划及课本为媒介,通过创造性课堂实践创造有意义的教育过程。通过不良结构问题设计,教师将教材文本二度开发,形成由问题引带的可操作的个性化活动内容,师生在教学讨论中不断生成知识目标,并不断产生富有创造性的知识。不良结构问题在突破传统设问模式、优化课堂实施、推动知识自然生成方面具有独特意义。教师可以在优化设问、顺势利导、生成新知中不断探讨对不良结构问题的设计和实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

[2]邝丽湛.新课程落差及其调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2):23.

[3]林海波.围绕结构不良问题进行课堂教学[J].教育与职业,2017(4):90.

[4]鲁志鲲、申继亮.结构不良问题解决及其教学涵义[J].中国教育学刊,2004(1):40.

猜你喜欢
政治生活高中政治
邓小平关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思想
新时期党内政治生态优化路径研究
高中政治高效课堂生活化策略分析
浅析如何打造高中政治简约课堂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政治生活》中几个难点问题的破解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多媒体手段的有效应用
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错题管理”研究
高中政治互动教学有效应用研究
巧抓主语归类设问5招玩转《政治生活》主观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