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伟佳
摘 要:《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由此可见,数学教学要生活化。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依托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无穷趣味,体验数学的魅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化教学;生活实际
一、在生活素材中“找”数学
现代教育观要求教师要利用生活中存在的大量的数学信息对教材进行选择、整合、重组,挖掘生活资源,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创新教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并通过开展数学活动,使学生自觉地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萌发应用意识。在学习新知前,教师可组织收集与新知有关的生活信息,丰富学生对新知的体验。
如:在初步认识“圆柱体的特征”后,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认识圆柱体,课前笔者布置了一项作业:搜集一些圆柱体的物品,动手制作一个圆柱体。上课前,学生兴高采烈地展示出了各种各样的圆柱体物品,如保温瓶、茶叶罐、水杯等。学生积极地汇报着制作圆柱体的体会,有的学生谈到了:制作圆柱体时要有3个面;圆柱体相对的两个面要同样大;圆柱体有一个侧面,是用一个长方形围成的。在整个材料的准备过程中,学生已经直接感知了圆柱体的一些特征,教师只要稍微加以点拨,学生便可抽象出圆柱体的本质特征了。此外,学生感受到了圆柱体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依托生活经验“思”数学
(一)将学生思维的角度引向生活经验
教师如果引导学生把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多彩的生活事件结合起来,就能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存在于生活的每个角落。在教学中,笔者经常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数学。
例如,教授“厘米、米”等长度单位时,教师使学生明白长度单位对于精确测量的意义,再让学生通过测量工具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然后动手测量图钉的长度、食指的宽度、书本长度、平伸两臂的长度、黑板的长度,给爸爸妈妈测量身高等。
又如,认识“0”的教学,在学生认识了“0”之后,笔者问:“你在什么地方见过“0”,能说说看吗?”学生七嘴八舌:尺子上有“0”,电话上有“0”,电脑上有“0”。这些知识是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数学,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了原来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充满魅力与灵性的活动。生活经验的导入使数学课堂教学焕发了新的活力。
(二)将学习知识回归生活经历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可能性就越高。教师要善于将学生的生活背景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能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主动寻找知识在生活中的原型。
如,有些学生对“15-20+5”一题中,为什么要先用15加上5再减去20难以理解。笔者先让他们联系买东西身上带的钱不够的现象来解释:周日,小明带了15元到书店买了一本书,结果这本书售价要20元,怎么办呢?这时学生会出很多主意,最后比较认同的是先回家拿5元,也就是先加上5元再去购买这本20元的书。这样,抽象的运算获得了具体经验的支持,学生就能轻松地理解和掌握简便运算。
(三)再现生活画面
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虽来源于生活实际,一旦被编成教材,就成了抽象的概念,这需要教师恰当地运用生活现象,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创造,再现生活画面帮助学生学好数学。
根据小学生的注意特点,笔者在教授“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为了使学生产生新奇感,积极思考,笔者引入了学生感兴趣的生日情景:我们切生日蛋糕,怎样分才公平,才分得一样多?学生讨论,然后自己动手也来分一下,要求分得一样多……最后,得出“人→分→份(得到份)”,分得一样多(每份同样多),这叫“平均分”。这样利用人分物品的生活现象,引出“平均分”的概念,不但增加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而且使学生对新概念感到新颖、亲切。
三、在生活情境中“做”数学
创设生活情境就是使学生如临其境,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因此,教师要寻找数学知识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切入点,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悟数学思想。
如在讲解“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时,在学生对此类应用题的结构和解法有基本了解的基础上,笔者布置了这样一个活动:同桌合作,将相遇问题的应用题中的情节表演出来,并口头编应用题,解答……那么,如果没有同桌帮忙,你一个人可以表演吗?学生兴趣很浓,纷纷举手示范。经过这样的演练,学生对“两地,同时,相向(对),相遇”等有了实实在在的了解。
教师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真有趣。
四、在生活空间“用”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造应用数学知识的机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既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深化数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能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
如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的有关知识后,笔者尝试让学生利用双休日完成以下的作业:你自己住的小房间一定很漂亮吧,老师请你测量一下它的长、宽和高,然后和爸爸、妈妈到建材市场挑一种你喜欢的地砖,也测量一下它的长和宽,再计算一下,如果用这种地砖来为你的房间铺地,需要多少块?一共需花多少元?为了让你的房间更漂亮,如果要在四壁和屋顶涂上涂料,并了解一下每平方米的用料量,计算一下,扣除门窗的面积,粉刷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大约要用多少涂料?花费多少元?这个问题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他们对于自己的房间,本来或许只是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现在必须以主人的身份,自己设计、自己测量,自己买材料,自己用曾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计算出它的经费,一方面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另一方面,也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关注了学生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让学生更加深刻体會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我们要在数学教学中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托,把枯燥抽象的知识以更儿童化、生活化的设计引进课堂,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用数学的头脑思考生活中的问题,也使数学变得活力四射,不仅扩大数学教学的信息量,也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各方面的实践能力,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