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陆云
摘 要: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中学历史教学多以教授知识为主,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导致中学历史课堂效率低下,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生成绩差距较大等问题。高考改革以来,新高考将教育的核心内容从注重知识转变成注重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实现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尽早与新高考接轨,中学历史教学模式也要尽早的进行改革。历史教师要主动转变教学理念,积极改变角色定位,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学习方式改变,从而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关键词:新高考;中学历史教学;启示
传统教育体制下,我国的中学历史教学一直处于重知识,轻能力的阶段。随着近年来新高考的强势铺开,大多数学校已经摒弃了一成不变的录取规则,对于试题的内容也变的很有灵活性和开放性,相较于之前,更加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作为中学历史教师,要思考历史教学与高考接轨,不断强化自身的能力和专业水平,在教学当中坚持以“学生为核心”的主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实现教授知识和能力培养的结合。本文站在适应新高考的视角,以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为出发点,探究新高考给中学历史教学带来的几点启示。
一、改变教育教学理念,打造全新教育模式
新型教育方式下的中学历史教学,必须要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枷锁,教师要以“学生为核心,推动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的全新教学理念来引导自己的教学。以生为本,要求历史教师彻底改变以“讲历史”为主的传统模式,代之以学生“学历史”为主的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首先要将学生的兴趣培养放在首要位置,把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放在教学的重点上。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参与课堂问题探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猜疑的批判性思维,不能一味的遵循课本知识,不能盲目学习教师错误的教学内容,要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不断质疑,从怀疑中寻求真正的答案,以便提升对错误信息的辨识力和对历史学习的判断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思维能力[1]。
理念决定出路,中学历史教学能否取得实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历史教师的教育理念。中学历史教师要向学生讲明历史学习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对历史课程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如果历史教师自己都认为中学历史学科只是一门“豆芽”科,学生就必然不重视,产生厌学情绪。
二、中学历史教师要转变角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高考的大背景下,必然要求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得到强化,这就要求教学主体的转变,要求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积极转变角色。教学主体的改变,意味着运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学习,从学生仰望教师的过程,变成学生和教师一起学习的过程,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关系,正确指导学生,促使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把课堂教学变成学生自身通过感受,积累的基础学习历史的过程。教师要把“我讲”变成“学生学”,引导学生从知识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并对其进行深入挖掘,熟悉其中的规律,进一步在实际生活中能够更好的指导自己。比如,在对“李鸿章”
这一历史人物评价时,教师的角色定位应该是引导学生运用史实作出判断,而不应该直接给出答案。而学生通过梳理李鸿章的事迹并简要归纳,从中作出自己的判断,教师再适时加以引导。
另外,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做好课堂的“领导者”这一角色。在学生进行课堂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教师不加以“领导”,课堂就可能会形成一种“表面很热闹,实际乱糟糟”的情况。中学历史教师的课堂“领导”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使历史课堂更加高效。
三、改变单一的历史教学方式
中学历史教学的课程资源非常丰富,教师教学方式要从单一化转变为多样化。单一的教学方式只是一味的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显著提高,让课堂变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情境化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情境,从而更好的理解知识;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将抽象的,不容易理解的知识變成直观,易于理解的内容;也可以结合校本课程带学生户外实地考察参观博物馆、文物遗址等。比如在进行“抗日战争”历史的教学时,可以带学生去成都“建川博物馆”观看,让学生现场感知抗战英雄的感人故事。
随着信息化时代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展示出它在课堂教学中的巨大作用。历史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易于接受现代技术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丰富资源,借助多媒体技术创新教学的方式,拉近学生和教师的距离,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学习,从而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
结语:总之,在新的教育模式下,新高考完成了重成绩到重能力的改革,初中历史教师也应与时俱进,全面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教师角色和教学方式,推动历史教学课堂质量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晓平,张斌.高考改革之样本选择与高考导向[J].中国校外教育,2018(22):17-20.
[2]郑军.高考改革的新思路、新要求[J].团结,2018(03):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