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文本关键词句 感悟慈父无言之爱

2019-09-10 15:31周乐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吴冠中粽子父爱

周乐

《父爱之舟》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课,是吴冠中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以梦为境,追忆了早年与父亲住旅店、逛庙会以及父亲送自己上学、考学校等生活琐事,用明白如话的语言表达出对父亲深深的感激与怀念之情。文章虽然篇幅较长,但除了几个现在不常用的名词——“茶房”“教员”“初小”“高小”等,学生阅读起来并没有太大难度。随着作者的娓娓道来,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品尝到吴冠中先生早年生活的酸甜苦辣。这些丰富的阅读体验,是学生读文章获得的初步感受,也是教师开展阅读教学的起点。

如果说“父爱”是这篇文章的内核,那么一个个鲜活的场景便让这“父爱”丰富而立体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显得更加有声有色。细细品读这些场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透过事件本身的“辛酸”与“甜蜜”,来感受父亲细腻而深沉的爱。

爱,源于“心疼”

“我”和父亲住旅店,半夜被臭虫咬醒,身上都是疙瘩,“父亲心疼极了,叫来茶房,掀开席子让他看满床乱爬的臭虫和我身上的疙瘩。”文中“心疼”一词,是父亲此刻心理感受的直接说明,看到儿子因为糟糕的住宿环境而受罪,父亲心疼而自责。因为“心疼”,所以父亲“动心”了,犹豫着是否给“我”换间房。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动心”一词来感受父亲丰富的内心活动,父亲的“动心”,一边是心疼儿子,一边是舍不得花钱,这让他显得有点为难了。

“他平时节省到极点,自己是一分冤枉钱也不肯花的,我反正已被咬了半夜,只剩下后半夜,就不肯再加钱换房子。”那时,“我”年纪虽小,却知道为了后半夜去加钱换房间,那就是花“冤枉钱”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我”的这番思量中,其实也藏着一份“心疼”,是“我”对父亲的心疼,当我们能从这一角度去理解时,那贫寒的日子也就变得温暖起来了。父子二人因为“心疼”彼此,自然流淌出的“爱”正从字里行间漫溢出来。

爱,源于不忍

“逛庙会”也许是作者最快乐的一段记忆,形形色色的戏人、各式各样的小吃、五花八门的玩意儿,让这庙会成了作者童年的盛会。热闹与繁华之下,是囊中羞涩的父亲与“我”。“我和父亲都饿了,我多馋啊!但不敢,也不忍心叫父亲买。父亲从家里带了粽子,找个偏僻的地方父子俩坐下来吃凉粽子。吃完粽子,父亲觉得我太委屈了,领我到小摊上吃了碗热豆腐脑,我叫他也吃,他就是不吃。”文中“偏僻的地方”“凉粽子”,对于尚是孩子的“我”而言,的确“太委屈”了。然而,“我”什么也没说,因为“不忍心”,那时的“我”真是懂事得让人心疼,但父亲到底还是领“我”吃了碗热豆腐脑。父亲又怎能忍心让我“委屈”呢?出于这样的“不忍”,父亲又用他的巧手糊了一个万花筒,那是“我”最珍贵的玩具。

学习这段描绘场景的文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再现出来,但要使学生真正理解这一段话,教师还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这段文字背后支撑起丰富情感的正是“不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父子二人心中的“不忍”去理解、去品味这一段话,父子之爱便了然心中。

爱,源于付出

文中两次提到父亲送“我”上学的记忆,一处是雨雪天父亲背我,一处是开学前父亲凑钱缴学费。“父亲经常说要我念好书,最好将来到外面当个教员,”为了让“我”读书,父亲不惜一切代价,“要住在鹅山当寄宿生,就要缴饭费、宿费、学杂费,书本费也贵了,于是家里粜稻、卖猪,每学期开学要凑一笔不少的钱。”作者将“饭费”“宿费”“学杂费”“书本费”众多费用的名目不厌其烦地罗列出来,看似啰唆,其实正是用这样的表达方式突出了费用之多。于是,父亲“粜稻”“卖猪”,他似乎已经毫不顾及家中其他必要的开支,心里只装着“我”。一个“凑”字,可见这笔学费来之不易,而每一笔钱都凝结着父亲的付出与期盼。凑来的学费,是压在父亲肩头的重担,更是压在“我”心头的负担。

“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生活,让“我”尝到了本不该这个年龄去品尝的味道——贫穷的苦涩与辛酸。父亲付出了他的所有,而“我”也应付出“我”的努力。“我”能做的是“从来不缺课,不逃学”,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亲。也许,父亲不会说很多,却做了很多,他的爱就藏在这默默的付出中。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读这一段话,学生读懂了父亲的付出也就读懂了父亲的爱。

爱,源于勤奋

报考学校,不断学习,也许是“我”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父亲依旧借了姑爹的小船,送“我”去无锡。“不过父亲不摇橹的时候,便抓紧时间为我缝补棉被,因我那长期卧病的母亲未能为我备齐行装。我从舱里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但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作为家里的顶梁柱,父亲又当爹又当妈,拉扯着“我”,拉扯着这个家,应对生活的贫苦,他唯有日夜劳碌。也许是父亲的勤奋感染了“我”,也许是生活的贫穷唤醒了“我”,“我唯一的法宝就是考试,从未落过榜。”显然,考试是“我”体现价值、实现理想的“绝招”,而“从未落过榜”的背后,又哪能少得了“我”苦读的勤奋,“老天不负苦心人,他的儿子考取了。”这里没有说“我”,而是说“他的儿子”,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因为“我”不只是我,更是父亲的儿子、父亲的希望。父亲和“我”的勤奋是为改变生活状态的努力,更是创造爱、传递爱、表达爱的形式。

《父爱之舟》一文朴实无华,在吴冠中先生追忆往昔的淡淡絮语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父亲对“我”的爱就渗透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没有大事,更没有壮举,父亲关心着“我”的饮食起居,关心著“我”的心理感受,关心着“我”的成长成才。父亲说得少,却做得多,把爱藏在了他的“心疼”、他的“不忍”、他的“付出”、他的“勤奋”中。于是,那爱便显得越发深沉而细腻了。

(责任编辑:孙丽英)

猜你喜欢
吴冠中粽子父爱
春江水暖
[鸢]とんび父爱如山
吴冠中追画
吴冠中追画
吴冠中追画
父爱如山
端午节,粽子香
父爱在哪里?
沉默的父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