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步骤解读文本 助力有效数学教学

2019-09-10 15:31祁顺成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解读文本教材

祁顺成

摘要: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有效数学课堂的重要一环,教师在谋划教学时要分步骤解读教材,通过初读文本来明晰教学内容的实质,通过细读文本来把教材编写的本质,通过精读文本来灵动地使用教材教学,进而来助力有效数学教学。

关键词:文本;有效数学教学;教材;解读

一节富有生机、充满趣味、务实高效的数学课,它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而是基于教师的精心构思之上的。其中,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深度无疑是至关重要一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的观点认为:“数学教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学习主题、基本线索和知识结构,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所以,教师在谋划教学时首先要精细解读教材,把脉教材的编排意图,以便科学地进行教学预设;其次,要精准把握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也就是,厘清知识的承接关系、逻辑顺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容地预设教学的各个环节。如果能够做到这样精准解读文本,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便能凸显知识的底蕴,使教学活动更富有底气,使教学效果更加有效。

一、初读文本,明晰教学内容的实质

小学数学教材本身就自成体系,如人教版的教材,其知识结构脉络清晰,知识逻辑关系严谨;再如苏教版的小学数学教材,其知识点分布看似零散,但纵观12本教材,我们又会发现,其知识分布呈线状上升,它们之间有着极其严密的内在联系。

基于此,教师在备课之前,就应善于研读文本,用心地感悟教材编排特点,特别是相关知识点在教材体系中的编排分布与联系。同时,我们还应该联系教材知识的分布规律,着力理顺学生数学学习的知识逻輯点,使得教学预设更加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最终能够助力学生学好数学,提升数学素养。

(一)初读文本,形成整体观念

每一个版本的数学教材,都有其自身的编排规律。所以在教学思考之前,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读整套教材。通过初读文本(这个过程不需要教师对每一章节认真解读,达到锱铢必较的程度,只需要初步明晰各个章节的基本知识要点,形成一种整体观念),教师要初步感悟到本单元知识教学所涉及的知识结构层面,从而在整体上思考学生学习该部分知识的认知积累、活动经验储备、数学思维水平等,进而保证更精准地预设教学流程。这样就能促使学生学得轻松,课堂教学也更加有的放矢,更加有效。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一个重要的章节——“解决问题的策略”。当教学三年级的教师遇到这一节内容时,为了实现有效教学,我们就不能就知识来讲教材,而应该纵观苏教版教材的编排特点,把握这个知识点的分布规律,明晰该部分内容的逻辑顺序。通过初读教材文本,不难发现,苏教版教材在第5、6、7、8、9、10、11、12共8册教材中均有这样的章节。因此,在教学三年级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时就得分析透该部分内容在整体教材中的价值。

(二)通读文本,明确教学方向

经过初读,教师就会发现“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编写中的大致框架: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从已知条件想起”,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从问题想起”,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主要内容是“用列表策略整理数量信息”,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主要内容是“用画图的策略整理数量信息”,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列举”,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转化策略”,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假设”,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则放开手来,让学生尝试用学习过的策略去分析研究,以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目的。

通过对综合文本基本架构的通读,就能使得我们的数学教学有一个基本的方向,也能促使教师在执教过程中更加有的放矢。

(三)融合文本,提升学生思维

精读文本的目的不是知道,而是知道怎样科学施教以及如何将学生的思维进行融合,从而帮助学生积累学习经验,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为缔造有效学习、打造有效教学奠基。

通读8册教材的相关内容,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的编写意图:三年级主要是让学生学习理解“分析数量关系”,学会应用数量关系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四年级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画图、列表等基本策略,学会用图表整理条件与问题,进而发展学生的有序思考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提升;五年级和六年级上册则是帮助学生领悟特殊的数学思维模式,使他们学会用一定的思维模式去研究问题;六年级下册则是设计了2道例题,1道思考题和1个“你知道吗”。

其间,没有单一的策略学习和应用,而是引导学生创新运用策略,灵活思考,科学地研究问题。所以在六年级下册这个单元的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不再是讲授,而是引导、启迪。教师要精准地把握该单元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面对例题1,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画图、假设、转化等策略把陌生的问题转变为学生熟悉的问题,在训练中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创新性。例题2则侧重指导学生通过假设和调整解决问题,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策略在问题突破中的巨大作用。

综上所述,研读教材文本对实现有效教学是大有裨益的。因此,在教学预设之初教师就应着力于教材编写意图的解读,着眼于知识逻辑顺序的审视,还应把握准学生知识积累、思维水平、活动经验等储备状况,科学预设,精准设计,从而让学生爱上数学,乐于探究数学知识的奥秘,从而助力他们数学素养的不断发展,助力高效数学教学的打造。

二、细读文本,把脉教材编写的本质

领会教材编写意图是教师精准预设教学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教师对教材编写意图的正确理解,才让我们的教学预设更贴近知识的逻辑脉络,才能更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从而让学生乐于学习数学知识。也正是因为学生的兴趣所致,所以我们的教学才会更具魅力,更有实效。

所以在教学酝酿阶段,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细读文本,通过深度解读,明晰教材的编排意图,理清知识脉络,从而科学地、灵活地进行教学预设,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提供知识逻辑保障,为有效教学提供坚实的知识方面的保证。

例如,在执教“圆柱的认识”时,我们不能只盯住这是六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而忽略了学生的认知发展区,忘记了学生的经验、认知、活动等的积累,还把学生看成“白纸”去描画。如果这样,教师就得反反复复、辛苦不堪,而学生学得也是痛苦不已。怎样才能改变这种局面呢?细读教材文本就是理智的抉择。

(一)细读文本,夯实教学基础

通过细读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第9页、第10页的内容,教师应初步感知圆柱体的教学内容,从而理性地选择教学方式,设计教学情境,谋划学习活动的组织安排,使得整体教学有根有源。同时,还得认真梳理苏教版教材有关“几何初步认识”的相关内容,了解知识建构,为从容设计、精准预设积累素材,积淀知识基础。

苏教版教材中的“初步几何知识”学习覆盖了12册教材,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一)”,就通过详实的实物模型、细致的图例,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的基本构造,而这些学习积累也为学生在后续研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的特征、表面积、体积等知识提供了工具。

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二)”,就是在认识图形(一)的基础上,通过拓影的方式,让学生感悟到长方体一个面的拓影是长方形,正方体一个面的拓影是正方形,圆柱的底面拓影是圆,等。当学生在立体图形的变化中感知到平面图形的存在,并在触摸、拓画、比较等学习活动中,有效地形成立体图形、平面图形的简单认识,他们也就初步感受到了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经历了这样的探究活动后,势必能帮助学生积累丰厚的活动经验,为学生后续深入研究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知识提供感知支撑、经验支持和思维保障。

在二年级是以“角的初步认识”为主,三年级是“长方形、正方形”学习为主,四年级是“线段、射线、直线以及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知识学习研究为主,五年级是“多边形面积、圆”为主要探究内容,而到六年级则上升为常规立体图形学习研究为主要内容。

通过审视教材的编排,为教师科学地预设教学提供了知识脉络,也能精准地把握学生的真实状况,特别是知识、经验储备的情况。

(二)回顾文本,建立知识链接

细读当下教材是基本任务,回顾相关知识连接是根本任务。在研读第十二册教材中“圆柱的认知”的同时,教师还得回顾“圆柱的认知”的前身,特别是学生已经获得的感性认知、知识积累等。

学习圆柱时,教师应当清醒地意识到学生是有基础的,因为这方面的内容在一年级上册就开始学习了,尽管那是很浅显的,但是有了实物支撑、图例支持,学生对圆柱体的基本形态还是有清晰的感知的。四年级“垂线、平行线”的学习也为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高等相关知识提供了知识准备。

当然,这些知识的唤醒是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也是学生快乐学习、有效学习的基本支持。所以,教师应学会回顾文本,善于引导学生回顾相关的内容,既能使原有知识得到激活,又能使相应的活动经验、数学思维等得到灵活再现。

结合案例进行思考,笔者认为,为实现有效教学,教师应认真研读教材文本以及教师用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等文本。要弄清每一种文本的要求,关注文本中的每句话、每个细节,深度研究教材中的例题、提示语、习题。要关注教师教学用书的每一部分的讲解和案例设计,并结合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解读,用心体会教材的编写意图,进而科学地截取素材、活用教材,让课堂教学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从而达到有效教学、有效学习的目的。

三、精读文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组织教学是课程改革一直所倡导的理念。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有益资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丰富的且有价值的学习素材,使得学生能够善假于物,能够激活知识、经验等学习资源快速学习,有效建构知识架构,从而让我们的数学教学更加灵动。

例如,在苏教版教材第十册中的“质数和合数”的教学预设阶段,教师可以先通读文本,把握准该知识的前身今世,以及后续的价值和意义。通过文本研读,教师就可以知晓相关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了解学生的认知现状,以及这部分知识学习的重点、难点、关键点,从而精准谋划,灵动设计,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学,让课堂充满活力。

(一)解读文本,理清知识脉络

质数和合数的教学,其知识基础是数的认识,自然数、整数的基本感知等,还建立在学生对倍数、因数等知识的领悟之上。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构思时就应该关注学生在这方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要针对具体情况,设计一系列的巩固温习题,以便唤醒学生的记忆,激活学生的经验、认知以及数学思维等,从而提高学生对新知探究的关注度,为有效学习注入活力。

(二)研读文本,创设合适情境

本课教学内容教材只安排了一个例题6,其目的是通过让学生寫出题目中的给出的2、3、5、6、8、9这6个数的所有因数,然后再让学生尝试把这6个数进行分类。这样做,旨在让学生在比较、归纳等活动中感悟质数、合数的基本要点,并在“试一试”“练一练”中巩固学习,深化理解。但是,笔者认为,这样按照教材的顺序走下去,虽然能解决问题,也能让学生学得这些知识,但是却不利于学生深入地参与到知识的探究之中,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因此,在深读教材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如下尝试。

1.“比一比”

“你喜欢什么的自然数,写出来,并写出它的因数。”设计比赛活动,既能给学生自由畅想的时空,又能激发其学习活力,诱使其思维的发散。一段时间后,学生会展示出自己不同的思考结果,有写出2个数的,也有3个的,还有4个、5个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诱发了学习创新,更能拓展其学习视角,实现不同学习感悟的有效互补。

2.“议一议”

一方面,展示不同学生的学习成果,初步罗列起来(能够形成1、2、3、4、5……这样的数列是最好的,当然,中间缺些数也是可用的),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另一方面,组织学生思考、汇报,“经过这些汇报成果的观察与思考,你的发现是什么?”“很多数的因数个数是不同的”“有一部分数的因数个数是3个,如4、9、25……”“我发现一个因数个数最少的数,它是1”“也有很多数的因数个数只有2个的,如2、3、5、7……”。学生的畅所欲言,不只是完成了任务,其中更多的是饱含了思考,所以这样的学习是更加有味道的。

3.“理一理”

“听了这么多同学的发言,你能把黑板上这些自然数分分类吗?要想好自己的依据哦。”本课最主要的任务不是找因数,而是学会根据一个自然数因数个数的多少去分类,把握准质数、合数、1的基本特征,从而为后续深入研究自然数和运用质数、合数提供坚实的积累。学生会根据认知经验,把自然数按因数个数的多少分成1个因数的、2个因数的、3个因数的、4个因数的等。此时,可以再度组织学生进行争辩,教师要相机进行引导,逐步帮助学生掌握分类标准:只有1个因数的,是非常特殊的存在;只有2个因数的,1个因数是1,另一个因数是它本身;3个或3个以上因数的又是一大类。同时,促使学生进行划分、比较与思考,让学生体会到这样分类的简洁与优越。当学生经历了这样的思辨活动之后,势必能够更科学地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也能够更准确地把握自然数根据因数个数多少的分类标准和分类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栋昌.开展教学阅读必须面对的三个问题[J].辽宁教育,2013(10).

[2]王荣森.小学教学阅读的功能及实施策略[J].辽宁教育,2013(10).

(责任编辑:杨强)

猜你喜欢
解读文本教材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教材精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