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诗教学焕发生命的精彩

2019-09-10 07:22周教明
山西教育·教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品析边塞诗词

周教明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而古诗词就是传统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针对古诗词教学,不仅要贯彻教学目标,还要跳出古诗词让学生从中感知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对此最好的方式,就是充分挖掘古诗词中所蕴含的生命意识,向学生渗透生命价值理念,让课堂洋溢生命精彩。

一、借助咏怀品析,感知生命乐观

相对而言,东方文化比较含蓄,很多意思不是直接表达,而是借助历史典故含蓄表达。体现在古诗词中,就是咏怀诗。通俗地说,就是借古讽今,或者吟咏自己情志的古典诗歌。其中蕴含的不仅有诗人自己情感的抒发,还有对现实世界的感悟,乃至对生命的探讨,对未来的追求,等等。具体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跨越时空、转换角色、走进诗人,与他们进行真情对话,从中把握诗歌主题,准确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如果立足诗词本身,极有可能无法准确把握诗人情感,自然也感知不到其中生命的乐观。

以唐朝诗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为例。教师不仅需要立足诗歌本身,还要主动引导学生与诗人对话,品鉴较为鲜明的音乐美、节奏美、建筑美,从中感知一种丰富的情感,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乃至诗歌中所展现的生命价值,继而引导他们感知生命的本质及可贵与永恒。在让学生感知到古典诗词魅力,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从中培养他们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人生情怀。

具体教学中,在学生了解古诗词内容,教师进行作者资料背景拓展后,可以引导他们围绕以下问题进行探讨: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这首诗中所蕴含的生命态度;结合作者所处时代、政治理念,还有文学成就以及风格等方面,比较柳宗元与刘禹锡的特点;刘禹锡的一生可谓艰难坎坷,假如你在今后也遇到那样的问题,会采取何种态度对待。等等。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究古诗词中所蕴含的生命乐观。

接着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讨,然后推荐小组代表进行发言。他们不仅能够准确说出柳宗元与刘禹锡在文学方面的艺术成就,而且能点出他们对待人生、对待生命的不同态度;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表达自己的观点,不少学生表示今后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要像刘禹锡那样乐观对待现实、对待生命,做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不能像柳宗元那样,怨天尤人,做一个孤独的人。通过这样的教学研讨,学生不仅理解了古诗词的意境,而且还融入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真正感知到一种生命的乐观。

二、借助边塞品析,感知生命壮观

爱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古诗词中,边塞诗派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边塞诗,顾名思义,大多是描写边塞地区的征战生活,还有边塞地区的自然风光、民风民俗等内容的古诗。从其体裁来看,一部分是有边塞军旅生活与边塞生活经历的诗人所作;另一部分却是利用乐府旧题进行翻新创作。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诗人,从中感知边塞的浩瀚和战争的残酷,以及对和平的向往,从而感知生命的另一种壮观。

以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为例。该诗描写的是边塞奇异风光,从中塑造了戍边战士不畏边塞苦寒的光辉形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吟诵、品析等方式,走进文本、走进诗人,跨越时空进行对话,在感知边塞残酷的自然环境、边塞将士生活艰辛的同时,也能从中感知为国家、为民族甘于奉献的顽强精神,与一种崇高的生命价值理念。当然更重要的是,还能从中激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帮助他们感知生命中除了豁达,还有一种壮观,一种为国的壮观。

具体教学中,教师在学生诵读诗歌、理解内容、了解大意后,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研讨的方式,引导他们进行思考:边塞气候与学生生活地区气候有什么不同,环境有什么不同,请用诗中语言进行描述。学生通过背景资料,了解到边塞生活是艰苦的,但同时思考,为什么在作者的笔下却显得那么壮观,这从中体现出了作者对生活的一种什么态度,等等。通过作者对边塞环境的客观描述,与诗中描写的壮观景色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和诗人进行深层次对话,在把握诗中主题的同时,也能从中感知诗人生命中的另一种壮观。

经过初步讨论,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说,边塞生活太辛苦了,士兵们太伟大了;有的说,可以开发边塞风光旅游。观点固然有点偏题,还需要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可以鼓励他们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其中有学生就把为国奉献当作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途径。此时,教师在引导学生感知边塞壮观风光,感知实现人生价值途径的同时,更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战争观与价值观,继而真正感知生命的壮观。

三、借助山水品析,感知生命超然

中国古诗词,除了咏怀外,山水田园诗歌也是其中的主要流派之一。从东晋谢灵运、陶渊明开始,真正兴盛却在唐代,比如以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的田园诗派。这一类诗歌所描写的对象大多是自然景物,农村田园,还有闲适的生活,意境秀丽、语言清新。对此进行研读分析,不仅能从中感知自然风景、风俗人情,还有恬静雅致的生活,而且还能从中品析出一种生命的超然。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跳出诗词,联系生活实际,对作者的生活态度、诗词的意境进行品析,从中感知一种生命的超然。

比如《饮酒》(其五)这一首诗,作者是东晋的陶渊明。诗中主要通过白描手法,描绘了诗人眼中的远古山水田园风光,还有农村那种淳朴的民风民俗。具体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把握诗中意境,还应跳出诗词本身,主动与诗人对话,在诗歌中寻找诗人所寄托的一种生命理念,通过多角度、深层次、全方位探讨,进行跨时空对话,实现與诗人的灵魂交汇,继而培养学生洁身自好、超越凡尘的高尚情操。

具体教学中,在学生了解该诗大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探讨以下问题:《饮酒》(其五)一诗中主要描写了什么样的自然风光与民俗风情?陶渊明在这首诗中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体现了什么样的生命价值观?世人都喜欢做官发财,而陶渊明为何却要满足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方式呢?这样层层推进,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诗词内容,理解诗词主旨,还能从中感悟诗人那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通过查找资料,小组讨论,代表交流,不少学生从中深深感受到,诗人写《饮酒》,表面上是写自己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实际上是讽刺了东晋官场的险恶,还有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其实是一种逃避。在当时,对于诗人来说,保持自己的情操,唯有弃官归隐,才能逃避官场环境的迫害。当然,这也是对该诗的一种理解,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却要积极一点,教师要通过潜移默化、点拨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从中体验感知陶渊明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生命的豁达,学会正确对待挫折,正确对待人生。

总而言之,古诗词中不仅隐含东方传统文化表达技巧,而且还蕴含着强烈的生命意识。针对古诗词教学,需要的不仅是让学生感知其文化因子,更重要的是让其生命精神得以激荡。具体教学中,教师需要认真研读教材,通过体验转化为自己的情感,让其在课堂中自由流淌,有效激发学生共鸣。

(作者单位:浙江省兰溪市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 张 妤)

猜你喜欢
品析边塞诗词
诗词书法作品
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意品析能力
对一道试题的品析与再探究
相见欢·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感
【诗词篇】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品析一元二次不等式
边塞饮酒记
试论唐代士人的边塞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