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同样赋予了教师新的责任、使命和担当。新教师在成长历程中,思想政治建设和師德师风建设是前提,专业发展是关键,需要脚踏实地,精心绘制量身定做的“成长地图”,需要创新思维,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发展路径”。只有多方联动、立体互动,精准持续发力,才能将新教师群体打造成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过硬的教师队伍。
【关键词】教师发展;问题;方法途径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06-0033-03
【作者简介】孟大军,江苏省滨海县教师发展中心(江苏滨海,224599)副主任,高级教师。
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需要建设和培养一支业务精、素质高的好教师队伍。当前,新教师成为新时代教育教学的新生力量,其作用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新教师专业成长的征程上,业务技能等素养提升尤为关键,新教师要在实践锻炼中不断总结反思,避免进入“误区”。
一、突出“德”的生成,构建多层面教育体系,防止“好高骛远”的认识误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城乡和区域义务教育发展差距逐渐缩小,国家和各级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农村教育基础设施改善明显,区域均衡得到有效缓解,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师队伍建设仍然是任重道远。究其原因,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是重要因素,关键问题还是教师尤其是新教师教育培养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一方面是观念上有误区。当前,在地方新教师招聘工作中,“农村教师岗位无人问津”的“怪”现象比比皆是。究其原因,是一些家长和刚毕业的大学生对教育的理解不够,对农村有“偏见”,还有一部分人存在功利价值观念,把选择教育作为自己再就业的“跳板”,没有扎根教育、扎根农村、奉献教育的意识。另一方面是心态上有误区。一些年轻教师,尤其是刚刚踏出校门的大学生,受经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缺乏吃苦耐劳、敬业奉献的精神品质,往往存在着“眼高手低”“盲目攀比”现象,需要在工作和生活实践中进行正确引导,激发“正能量”。
对一名现代教师而言,持续的学习将使他保持精神的高尚,支撑自己作为一个文明人的操守。新教师因为年轻,更需要引导,新教师也因为年轻,才能更好引导。因此,对于教育教学实践是“一张白纸”的新教师来说,需要绘制一幅“师德高尚、教学相长”的美好蓝图。首先,要突出教育引导,促进师德生成。对新招录的教师,加强岗前培训,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突出心理引导,组织他们开展“为什么选择教育、为教育应该怎么做、在教育要取得什么样成绩”的讨论,教育引导他们深刻认识教育,从而达到喜爱教育、投身教育的目的,切实消除选择教育作为“跳板”的思想根子,教育引导他们静下心来,扎根一线,做好在最基层吃苦的精神准备,潜心研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充分展示和发挥自己的特长。其次,要增强进取意识,形成目标追求。新入职的教师既然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就要有投身教育、扎根一线的精神品质和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的目标追求,更要在教育教学的“征途”上规划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线路图”。再次,要做好服务保障,解决后顾之忧,营造“家”的氛围。不仅要关心他们生活起居,还要关心他们专业成长,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给予他们关照,让他们真正感觉到“家”的温暖和幸福,从而能够安心地工作,潜心地研究,服务当地教育事业发展。
二、注重“能”的积累,完善立体式帮带机制,防止“无的放矢”的导向误区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指出,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虽然新入职的教师学历层次都比较高,但他们对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的理解和运用,与教育教学实践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其一,“学”存在误区。实践证明,刚走上教育岗位的教师,到底为什么学、要学什么、应该怎么学,一直是困扰他们的难题。在学的态度上,不想学,过高估计自己,认为自己现有的知识任教小学或初中绰绰有余;在学的方法上,不会学,简单地死搬硬套、不深不透,照本宣科;在学的内容上,不深学,没有针对性,不能很好地从自身需求出发开展学习。其二,“领”存在误区。现在不少学校对新教师培养,过多地关注形式,完成任务式地“走程序”,缺少对培养过程、方法和成效的跟踪管理,使培养的过程性管理变成了“盲区”。实际上,不少新教师虽然参与了结对帮带,却只是形式上的参与,角色只是老教师教育管理的“跟班”、教学的“下手”。其三,“促”存在误区。有些学校在对新教师的使用和岗位安排上,没有充分结合新教师的特点,没有真正实现“人岗相适”,更重要的是后续跟踪培养目标不明、措施不实,让一些新教师有“英雄无用武之地”之感,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他们对教育教学的热情,影响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新时代的历史命题,更是教师教育业务部门的重要课题,对新教师的专业理论和技能培训刻不容缓。一是在系统培训中提升专业水平。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作为新教师培训主体,要利用1~2年时间,对新教师系统培训,编制学科教师培训课程方案,通过集中辅导、专题研讨、课堂观摩、专题过关等方式,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培训。开展校际跟岗学习,以集团校为单位,委派农村学校的新教师到县城名校跟名师开展一年左右的跟岗(顶岗)学习,参与名校的教科研训活动,学习学科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升专业水平。二是在校本研修中提升专业技能。新教师可以参与学校的骨干教师工作室,与学科骨干教师结成“蓝青”师徒对子,通过骨干教师的传、帮、带,引领新教师尽快进入角色,由新教师向成熟教师过渡,向骨干教师发展。要以学科教研组、备课组等平台,以教研活动、集体备课等为载体,引导新教师参与校本研修,多参与多请教多交流,不断提升新教师专业技能。三是在实践体验中积累专业经验。教师是教育情境中的实践工作者,他们的学习主要不是系统的理论学习,而是实践性学习。新教师缺乏的就是真课堂实践的机会,除个人积极主动要求之外,学校、学科教研组等也要定期安排新教师开设主题班会课、学科教研课,或者与骨干教师开设“同课异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课堂教学经验。
三、强化“专”的锤炼,搭建全方位成长平台,防止“揠苗助长”的发展误区
新教师给学校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增强了学校发展的活力,也为教育现代化的推进提供动力,但如果过分依赖新教师,或者不给他们充分展示的机会和发展的空间,都会影响他们专业水平和能力的提升。一方面存在“平台配对”的误区。现在教师缺编是普遍现象,尤其是农村学校更为严重。新招录的教师分配到学校,为了使学科教学能够正常开展,一些农村学校会出现乱点“鸳鸯谱”的现象,让一些招聘的专职音乐、体育、美术教师任教语文、数学等主要学科,使得教师的专长得不到有效发挥,在学科理论和技能上也不能完全适应岗位的需要,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存在“平台搭建”的误区。一些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过分相信新教师,不切实际地“包装”,认为他们学历高、见识广、潜力大,不委派老教师牵头组织,而把新教师作为骨干力量,所有的工作交给他们去开展,导致工作质量不高;也有一些学校领导认为新教师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缺少实践经验和能力,不放心把一些重要岗位和重要工作交给新教师,对关键工作内容不能完全放手让他们独立完成,让新教师有一种不被信任的感觉,在工作上消极应对。
新时代教师不仅要有终身育人的诚意、为国育才的立意,还要有精心育能的创意。新教师需要静下心来潜心学习,扑下身子扎实工作,牢固确立“实践为师”的价值取向,尽快适应并融入教育教学中。在新教师成长过程中,遵循规律,实事求是,科学指导。首先,要给新教师“明路子”。新教师基本上都具有高学历,他们有思想、有活力、有激情,但进入教育岗位后,需要的是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明晰的发展规划,不能仅凭一时冲动,必须依靠学校团队的力量,充分考虑区域、学校和个人的实际情况,对新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帮助他们“一对一”“点对点”地设计个性化科学性的发展“路径”,避免“走弯路”,更不能不切实际地“抄近路”。其次,要给新教师“压担子”。给新教师提供发展目标性强的岗位,比如,在给新教师分配教育教学任务时,让他们担任班主任,运用学到的教育教学理论,结合实践开展学科教学和班集体建设,学用结合,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升班级管理和學科教学能力,增强整体意识。给新教师提供有一定选择性的任务。结合新教师兴趣特长,在突击性和重要性工作中给他们布置适合的任务,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特长,展示能力。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给他们提高标杆,以此锤炼成就他们。再次,要给新教师“搭台子”。让新教师逐渐走到学校的“前台”,经过一段时间的帮带培养,对有一定潜力的“苗子”,让他们在校内开设教研课、竞赛选拔课等集体活动,通过公开活动让他们得到进一步的磨炼。给新教师走出校门的“机会”,积极推荐优秀的新教师参加县级、市级或者更高级别竞赛,学校成立保障团队,进行跟踪指导,帮助他们尽快成长为骨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