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本位:语文课程的实践指向

2019-09-10 07:22程劲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9年10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文体结构

程劲

过去,语文课程的属性定位一直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摇摆,也有主张语文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近年来,语文的“言语性”被提到一个重要的位置。根据属加种差的定义方式,福建師范大学潘新和教授认为,“语文的种差既非工具性,也非人文性,而是言语性”。因为只有“言语性”,才能将“工具性”和“人文性”完满和谐地融入。以表达为本位,应当成为语文课程的实践指向。

一、课程价值:以表达为本位的视角观照

王尚文教授说:“语文,最主要的就是教会学生将语言文字运用得精确妥帖,使学生有此自觉的意识、兴趣和追求。”以表达为本位的视角观照语文课程,教学应当重视作为课程文本属性的文体特征、文章结构、文句描述等。

1.关注文体特征

以表达为本位,不仅要关注文本的内容,更要关注文本的形式。关注文本形式,首先就要关注文本的文体特征。文体是指文章的体裁,文体特征是经过长期实践积淀的,具有稳定性、个性化的文体形式。正如俄罗斯著名文艺评论家莫·卡冈所说,“种类和体裁……是历史地发生着‘内容的凝固和稳定’的形式”。

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名篇《匆匆》时,一位教师首先出示了表达珍惜时间的文体,比如《论语》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钱鹤滩的诗词《明日歌》,关汉卿的剧本《窦娥冤》的开场白,莎士比亚的名言警句,等等。在学生感知到不同表达方式凸显的同一主题后,教师让学生听读《匆匆》,用笔画出文中表现时间匆匆而逝的地方。通过听读,学生发现表现时光匆匆的地方有的是一段话,有的是一个句子,有的是一个词语,甚至有的是一个标点符号。在这里,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关注到散文的文体特征——形散神聚。

2.关注文章结构

所谓文章结构,是指文章中各部分以及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关联。关注文章结构,不仅要求学生把握“文章写了什么”,更要求学生理解“文章是怎样写的”“文章为什么这样写”。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把握“文章是怎样写的”,就是要求学生的学习要指向对文章结构的探索,而理解文章“为什么这样写”,则指向对文章结构的深层思索。

通常来说,“文章结构”是有时间顺序的。比如《会走路的树》等;也有空间顺序的,比如《记金华的双龙洞》等;还有按照事件发生的逻辑顺序,按照“总分”结构、“总分总”结构的;等等。以《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为例,沿途到洞口、外洞,过孔隙再到内洞等的空间顺序的安排,让文章脉络分明、结构清晰、有条有理。当然,关注文章结构,不仅指文章的整体结构,还包括文章的材料安排、详略安排、主次安排以及开头设置悬念、首尾呼应,等等。关注“文章结构”,厘清作者行文思路,是以表达为本位文本观照文本阅读的关键之所在。

3.关注文句描述

所谓文句描述,就是要关注文本的“言”,品味“意”,包括文本的“修辞手法”“说明方法”“表现手法”等。只有关注到文句的描述,学生才能真正探寻到作者写作的秘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发现与探究,引导学生克服思维惯性、机械认知等。

比如《刷子李》一文中最为精彩的部分是描写曹小三心理的一波三折,是作者的侧面烘托。曹小三从“半信半疑”到“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再到“形象轰然倒去”,最后到“发怔发傻”。一位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数学中的“折线”,形象地刻画了曹小三的心理变化。如此,学生的阅读跟随曹小三的心理变化跌宕起伏,通过曹小三一波三折的心理,将刷子李高超的粉刷技艺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冯骥才塑造人物的一个亮点——“主角+配角”。所以,有人评价《俗世奇人》这本书“奇在人物闻所未闻,妙在写法叹为观止”。

二、教学实践:以表达为本位的路径探寻

以表达为本位,应当紧扣“积极语用”这个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语言进行品鉴,对文本的表达内容进行感知,对文本的表达形式、表达特色进行洞察,从而真正实现语文教学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实践中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质。

1.品词析句,品味文本的精妙构思

建构指向思想力与表达力的积极语用课堂,需要教师转变角色,从“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设计者”转变。知识传授,学生往往获得的是碎片化的知识,而学习设计,则能让学生获得对文本的整体性的感知。在感知文本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力、思维力和表达力。

教学《七律·长征》一诗时,如何让学生领略“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中对比、夸张的写作手法,从而感受到红军大无畏的精神气概呢?在教学中,笔者抓住“逶迤”和“磅礴”两个词的偏旁部首,让学生想象。有学生说:“五岭高高高低低、弯弯曲曲,连绵不绝,很陡峭。”有学生说:“乌蒙山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此基础上,笔者让学生在纸上画图,他们用弯曲的线条表现五岭的逶迤、乌蒙的磅礴。当学生领略了五岭的绵延不绝、乌蒙的磅礴气势后,笔者话锋一转:“在毛主席的眼里,在红军战士的眼里,绵延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像什么?”“为什么在毛主席和红军战士的眼中绵延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变得如此之小?”如此,学生在极大、极小的事物对比中感受到红军的豪迈、顽强、气势,体验到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 梳理概括,探寻文本的严密结构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作为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让学生探寻文本的内在结构。文章的结构是一种骨架,教师就是要组织学生通过梳理,探寻到文本严密的结构。结构是作者的布局,是解读的线索,探寻结构也就是要透过文本语言看到文本的内在本质。

教学《我最好的老师》一课,笔者让学生从课题入手,在研讨中清晰文章的结构。“课题是一句话,这句话讲的什么?”“如果让你写老师,你会怎样写呢?”两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积极研讨。有学生认为要写老师是怎样教我们上课的,有学生认为要写老师对自己的辅导,还有学生认为要写老师与大家的交往,等等,这都是具体事例。“那么,除了事例,我们还可以写些什么呢?”“有一句话叫做冷暖自知,还可以写些什么呢?”在笔者启发下,部分学生认识到还可以写一些心理感受。从事例到感受,再到评价,这就是本文的结构线索。有了结构性认识,循着文章脉络,学生展开深度阅读,从回忆中的事例到过程中的感受,再到最后的总结性评价,学生披文入情、涵泳体察,领略文章的主旨。

3.实践创造:领略文本的表达智慧

“表达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学生表达智慧的发展需要在阅读中获取、体悟。在教学中,许多教师都以自己预先创设好的思路去替代学生的思维,尽管教师佯装自己不知道答案,却是以预设答案为目标的。在学习中,学生的表达始终是在教师追问下展开的,学生的明白了这一点,就会千方百计地揣摩教师预设的答案,而不是真实地表达自我认知。如此,学生的表达难免会被限制。

教学《蟋蟀的住宅》一文,站在育人的视角,不能只关注“住宅”运用了什么写法,而应该转换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表达,只有通过实践创造,学生才能真正领略文本的表达智慧。教学中,笔者这样引导学生:“如果让你来给蟋蟀的巢穴取个另外的名字,你会取什么呢?”学生的想象丰富多彩,比如蟋蟀的城堡、蟋蟀的乐园、蟋蟀的别墅等等。“你们为什么这样称呼呢”?如此,学生能充分运用自己的经验,自然发现作者的写作手法,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创造,让他们从接受性语用转向表达性语用,创造性阅读,进而领略到文本的表达智慧。

阅读教学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表达,这是落实积极语用的根本路径。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说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阅读后的感想等。学习本质上是实践,实践能让学生形成积极语用能力,“表达型”教学,能实现语言和学生精神的同构共生,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湖北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钟山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文体结构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另类文体巧谋篇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当型结构与直到型结构的应用
物质结构规律归纳
半包围结构
汪曾祺专辑
考场作文的文体规范
话题作文全功略(三) 符合文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