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小梅
“随文练笔”是伴随着阅读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巧妙利用相关阅读内容进行“短平快”写作的一种习作训练策略。统编本教材中选编的课文,或隽永潇洒,或激越昂扬……彰显着祖国语言文字无穷的魅力。学生现在不仅仅要学习语言和文字,更重要的是运用语言文字。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赏析教材中的优秀片段,挖掘教材蕴藏的写作元素,充分把写的训练有机融于阅读教学之中,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就能做到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一、思“留白点”,以写促读
由于中心表达的需要和篇幅的限制,课文中有些内容或简而言之,或略而不写,这是作者运用“留白”的艺术,把简略的内容留给读者体会,给读者提供了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教学时,教师应重视这些留白,结合作者写作背景、写作意图、单元学习主题或本组课文习作的特点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通过想象“写”等实践,更深入理解文本,与作者共鸣,促使学生的语言和精神世界实现和谐共振、协同发展。
1.拓展留白处,读深读透
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往往以整齐的句式结构、简练的动作描写塑造人物形象,这样简练的动作描写就是有待挖掘的留白。如《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中的句子:“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这些句子没有详细刻画居里夫人是如何溶解、沉淀、分析镭的,作者简略的表达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白。教学时扣住“一锅一锅”等关键词,进行品悟,再配乐插入居里夫人提炼镭的相关资料:居里夫人每次把 20多公斤的废矿渣放入冶炼锅里加热熔化,连续几个小时不间断地用一根粗大的铁棍搅动沸腾的渣液,而后从中提取仅含百万分之一的微量物质。扣词体悟、补充资料、音乐渲染,在这样的赏析下,学生终于领会“溶解、沉淀、分析”的简练表达中蕴含着的实验的烦琐、艰辛。学生的心灵被促动时,教师相机出示练笔要求。“无欲不举笔,无情难成文。”挖掘教材语言凝练的留白处,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情动的因素,学生疾笔成文。
为使文章故事情节更紧凑,作者也会以罗列的形式简要陈述,细读这些“简要陈述”,也是文章精美的留白。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的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挖掘时间的时间漫长,不可能一一详细描写,作者巧妙地罗列一连串的时间,既说明父亲挖掘时间的漫长,也体现父亲挖掘的艰辛。对于这样简要的描写,学生怎能体会作者留白的用意?赏析这些句子时,可恰当引入小练笔:“联系当时的情景,想一想,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每个时间段父亲挖掘时会遇到哪些困难?会想些什么?又会怎么做?”当学生发挥想象练笔时,学生自然体会到随着时间的延长,父亲挖掘的难度增加,父亲艰辛与坚持包含着深深的父爱。
2.总结留白处,梳理抒情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这样说过,阅读教学要带领学生在课文里走一个来回。“回”即是指已经感受的内容再回到语言文字中,看课文是怎样对内容进行表达的。利用课文中的“留白”,或设疑或总结,然后练笔,往往就能让学生走个“来回”。
教材中描写大自然风景、民间民俗的课文多从几个方面进行描写,写法结构相似,有时候作者為了文章结构整洁,往往没有详细铺开描写,这就是文章大局上的“留白”。如《彩色的非洲》一文,作者从植物、动物、自然景观和日常生活四个方面介绍了非常的“彩色”。课文中每一个方面都是个精彩的片段,语言精练,却涵盖多种事物,又都以详略有当的形式侧重于一种事物的描写。学完课文梳理课文时,可让学生进行小练笔:“非洲还有什么也是彩色的?模仿一个片段的写法,你也来写一写彩色的非洲。” 这样的练笔既梳理了课文内容,又让学生学会结合课内外阅读中形成的材料仓库、感受和创新以练笔的形式表现出来。
课文中的“留白”有时候也隐藏在课文题目中,质疑或总结课文时,紧扣这样的留白,适当进行练笔训练,真正挖掘出了学生个体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达到创造想象的升华。《生命 生命》一课,为什么作者重复使用一个词作为课题?细细思考这一留白,教学时,在课题的留白处巧妙地运用标点,就能催生课堂最精彩的片段。学完课文时,当学生深刻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后,出示练笔:“在课题《生命 生命》 留白处填上标点,用具体的事例简单写一写。”一位学生将题目补充为《生命?生命!》 ,写道:生命是什么?我认为生命是勇气!一只能活9天的飞蛾,生命垂危一刻,鼓动双翅,极力挣扎,我感到生命的力量那样强烈。另一位学生将题目补充为《生命,生命……》,写道:生命因为自强不息而美丽,著名作曲家贝多芬自强不息与命运抗争,扼住了命运的咽喉。雷锋的一生都是为人民服务的……
资料穿插,想象拓展,深入赏析课文中“留白”的精彩片段,激荡了学生个体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再适时插入小练笔,拓宽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提升情感,真正以写促读。
二、品“优美句段”,读写相融
李广田曾这样定义文学欣赏:“喜欢读并且读了以后觉得喜欢。”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许多多表达经典、表达情意精彩的语句、片段。阅读教学中,遇到好的文章或精彩、典型的片段,教师应引领学生赏析作者的写法,领悟作者的用意,让学生“读了以后觉得喜欢”,无形中激发学生学习、模仿的动机,训练效果立竿见影。
1.赏语言,仿表达
课文是仿写的对象,相当于把课文当作学习写作的“例文”。小学语文课文中出现的经典语段,读来朗朗上口,趣味盎然。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语言的韵律美,激发学生联系生活进行体悟,读着、说着,就模仿成文了。
教材中优美的拟人句式比比皆是,如《山中访友》的第5自然段:“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这一段文字有诗般的韵律和情怀,飞扬作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呈现人与大自然的亲切。教学时,可让学生扮演角色模拟情境朗读课文,一组学生模拟作者,走入山中,一组学生扮演山中的景物,应声做动作回应。读着,演着,读的学生声情并茂,演的学生兴致勃勃。读毕,教师相机出示练笔:“再想一想:这山中还有哪些朋友,等着作者访问呢?继续走进山中,跟山中的‘朋友’打招呼。你好,___的___!你____。”在这兴趣盎然的情境中,学生模仿作者诗一般的语言、韵律,用拟人句式跟山中的“朋友”打招呼。
《匆匆》一文堪称经典,其中的一段更是经典:“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式,以细腻独特的笔触,展示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匆匆逝去。教学时,伴着音乐反复诵读,诵至情深时插入练笔环节:“生活中哪些事情在我们不知不觉中悄然溜走呢?出示生活的场景:早读、写作业、看电视……”学生或看图片,或回想生活细节,模仿作者的语言,用排比句式感悟时间消逝的瞬间,灵动的文字跃然纸上。
2.赏描写,仿刻画
教材课文中有不少描写手法细腻、生动传神的片段。学习这样的课文,注重人物细节描写的赏析,引领学生关注作者的语言形式,弄清片段的逻辑结构,体会表达的精妙,最后能迁移运用。
小学语文教材中,对人物外貌的描写各有千秋。《“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开头一自然段,作者运用大量笔墨从凤辣子的头、项、身等处进行描写,言之有序地刻画出凤辣子雍容华贵的形象。《少年闰土》一文开篇一自然段,作者鲁迅借助闰土的衣着、神态、动作几个方面精练地融合,刻画少年闰土的机灵。赏析这些名篇,首先关注时代背景,接着留意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些人物的“出场”,再以读赏析,或层层递进读,或分角色从几个方面读,最后迁移写作。例如《“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文,先读主干,再逐步添加修饰成分,慢慢地将文中最精彩最难读的外貌描写,有层次地朗读,学生感悟人物的形象,感悟作者精妙的写法,教师相机出示练笔要求“模仿这样的片段,言之有序、言之有物地仿写人物外貌”,学生笔下的人物形象也鲜活起来。
“言为心声”,教材中让人感动的,总是关键时刻下人物简单厚重的语言。教学时,以分角色、伴乐、补白等形式朗读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再结合当时事物情境质疑,就能体会作者对人物语言的刻画尤其恰当、精彩。《桥》一文中“桥窄”“党员最后”,危险时刻村支书每一句话都那么干脆利落,大义凛然。《狼牙山五壮士》中“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为什么班长说得如此短、快?在释疑中学生体会了在特定环境下,尤其是危急的情况下,人物的语言简短明了才符合语境,才利于彰显人物精神品质。此时可顺势设计练笔:“激烈战斗中,其他战士们会说些什么呢?写一写,可以加上动作、神情。也可以写激烈的球赛中队员的语言。”
教材中还有许多人物刻画的片段,赏析后再练笔,成效更显。《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通过揣摩演示、反复朗读、情境想象等途径赏析教材,学生得以理解、感悟,激发了学生仿写精彩语句、经典片段的兴趣。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
三、重“意犹未尽”处,以读促写
有些课文结尾戛然而止,耐人寻味,有一种余音缭绕之感。这种“余音”正是作者“言虽尽而意无穷”的地方。教学中,可把这种“余音”挖掘出来,指导学生以原文的终点为续写的起点,顺着作者的思路,合理想象,延伸情节,把那些潜藏在悬念里的情感、情节,通过想象,进行续写,创设一片创作的天地。
1.續写文末处
《穷人》一文的结尾片段:“‘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教师设悬念: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他们将面临哪些困难呢……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续编故事。这样既有助于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又能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凡卡》一文的结尾片段:“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耷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作者以凡卡的梦结束课文,有什么深层的含义?爷爷能收到信吗?如果不能收到,凡卡梦醒时又将面临怎样的生活?质疑、讨论,这样的赏析环节可激发学生续写故事的欲望。
有些课文的文末没有省略号,但读来亦有深层的味道,似乎作者的话未说完,读来引人遐想,耐人寻味。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文末这一段“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学完这一段,学生还停留在四五十年前德国美丽的花街上,停留在四五十年后,故地重游,作者已经白发苍苍,再见花的街道,感慨至深。此时可插入小练笔:“这是一个怎样的梦,梦里,作者会梦见什么?展开你的想象,联系时代背景,写一写。”教师利用学生阅读后产生的兴奋、好奇、期待的心理,及时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续写,不但满足了学生对文本内容充分遐想的愿望,也给学生提供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
2.续写情感处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文章的生命,教师应善于捕捉文章的“动情点”,捕捉学生情感的“积蓄”处,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打开他们的心灵之窗,点燃他们习作的热情,更深一层地品悟文本。
《地震中的父与子》和《慈母情深》这两篇文章,“母亲”用龟裂的手递过来的“毛角”;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的“父亲”坚持38小时徒手挖掘,故事的情节感人肺腑,学生深受感动。借助学生积蓄的情感,伴着音乐出示练笔要求:
“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已走进了我们每个人的心里。请你给这位父亲或者你的父亲写一段赞美的话语吧!”
“母亲,一个平凡而伟大的称呼,梁晓声笔下的母亲诠释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大家也用你的笔抒发对母亲的爱吧。”
教学中,重视课文中“意犹未尽”的片段,重视学生情感波动点,质疑、想象、讨论、煽情……激发学生的练笔欲望,拓展延伸,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一步理解,对文本意蕴进一步开拓,真正体验“我手写我心”的练笔之乐。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中,潜心会文,挖掘并赏析教材优秀描写片段,充分发挥教材典范的作用,以此习得方法,激发学生写的欲望,真正把阅读教学与习作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提升练笔实效。
【注: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课题“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随文练笔实效的研究——基于对教材优秀片段赏析的视角”(课题批准号:2016YQJK011)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广东广州市海珠区逸景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