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芳
一碗水放不正、端不平,就会掀起波澜,散落在外的水就会被浪费。而学生就好比是教师手中的一碗水,性情中的教师端在手里,要想不起波澜,的确很难做到。再不偏心的教师也会无意识地对那些优秀的学生高看几眼,多几分青睐。而对那些调皮捣乱、习惯很差、学习成绩无法得到提高的学生,教师总有那么几分小情绪。
一、研究内容
优等生是教师特别关注的对象,在教师心中是完美的,是教师心中的“小太阳”,平时都爱着他们、宠着他们,有些时候近似于溺爱。究其原因有三:一是他们善解人意,只要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他们就心领神会;二是他们聪慧睿智。课堂上,他们总能充当教师提问的解答者,面对疑难问题,他们总能挺身而出,成为教师的“救命稻草”;三是他们能力超凡。处理班级事务时,他们游刃有余,是教师的得力助手。而在赛场上,他们更是教师炫耀的资本。泛滥的表扬、赞美之词包围着他们,“小明星”“娇子”等美称萦绕着他们,渐渐地,他们就成了教师手中的“香饽饽”,疼爱有加,呵护备至。中等生因学习成绩不佳而容易被教师遗忘,因安分守己而容易被教师忽视,他们充其量是班级里的群众演员,默默无闻的他们远离了教师的视野,繁忙的工作让教师通常无暇顾及他们。孤单、冷漠让他们有了怨言,但他们学会了隐藏自己的情绪,久而久之,他们与教师若即若离、渐行渐远。
学困生是最不受欢迎的一个群体,他们粗俗的语言、愚笨的动作、幼稚的行为、放荡不羁的态度对教师来说极具挑战性,烦心的事多数由他们制造,闹心的乱子总与他们有关,与他们的斗争也在消耗着教师的耐心,消磨了教育的韧性。尤其是那些顽固不化的学困生屡教不改,自然让人日久生厌,潜意识里,教师低看一等,甚至认为他们无可救药。这种思想一旦生成,就时常溢于言表,无论是大错还是小错,对他们的责备之声总是此起彼伏,有时,很小的事也会激起一阵惊涛骇浪。
二、研究方法
陶行知先生曾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无论是什么样的学生,都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注。作为一名教师,让学生健康成长是责任,只有做到“亲其师,信其道”,让手中碗里的水没有波澜,学生才会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沟通是桥梁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需要建起一座沟通的彩虹桥。现在的教育要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智慧的启迪者、学习的引导者,更应像慈爱的父母、知心的朋友。而要成为这种多元角色,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就不应局限在课堂上,而要走进学生的生活中,熟悉、掌握他们的年龄特点、思想状况、兴趣爱好及社会对他们的影响等等,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下课后陪伴他们玩耍,课堂上陪伴他们思考,关注他们的心灵成长、言行举止。
(二)平等是态度
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爱住进学生的心里,要秉承着学校的理念“在爱中寻找最好的你和我”。对待学生不能只顾眼前,以为听话、学习成绩好就是好学生,而要为他们的长远发展考虑。对待优等生,从细微的环节着手,让他们全面发展,俗话说:响鼓也要重锤敲;在对待中等生时,给其较多发展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当班干部、“小老师”,让他们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把关心和爱心多给学困生一点,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让他们投入到学习中。
(三)尊重是法宝
我国现在的教育教学要求教师改变以前的教育教学模式、课堂模式、评价模式等。我认为,要想实现这些模式,尊重学生首当其冲。尊重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只有满足了人的心理,才能更好地开展自己的工作。作为教师,若时常怀疑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等,这在不同程度上就会引起学生内心的愤怒和反抗,造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产生对立。古有孔子“因材施教”,现在,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尊重每一个学生,是让所有学生亲近教师的法宝。
(四)赏识是魅力
通过赏识学生的行为结果强化学生的行为,通过赏识学生的行为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给学生指明发展的方向,通过适当提醒学生增强其的心理体验,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古人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和特长,教师要拥有一双会赏识他人的眼睛,从信任、尊重、激励、理解、宽容、提醒学生开始,努力寻找自己身上的原因,不要一味地指责、抱怨学生。教师需要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让每个学生在教师的心中美起来。
三、研究效果
一个真正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总是能尊重和宽容每一个学生,平等公平地对待所有的学生,无论学生是聪明还是愚笨、乖巧还是顽劣,他们都能够让自己的师爱阳光均匀地照耀在每一个学生身上,把爱心献给每一位学生。这样不仅能使教师的人格大放异彩,更主要的是能让学生纯洁的心灵得以健康成长。通过自己平时的管理,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优等生更加优秀,自大等不良习惯越来越少;中等生对自己越来越自信;学困生在培养了好习惯的同时也增强了自信。
四、研究反思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知道这细微的变化对学生的影响是多么大。在教师的特殊关照下,优等生自负、傲慢、承受挫折的能力差、与同学之间相处不融洽等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时常被教师捧在手心里、含在嘴里,这不一定是一件有利的事情;因教师对他们的不闻不问,中等生的学习情绪逐渐减弱,处于不愉快的环境中,缺乏自信心,在处理事情上优柔寡断,使其所做之事往往成少败多,性格更加内向,沉默寡言,不善交际。遇到问题时冥思苦想、自问自答,冷落、疏忽让“金子”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尘埃;因教师的“过度关注”—— 批评、嘲讽,让学困生养成了我行我素、破罐子破摔等习惯。反思让我幡然领悟:作为一名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學生,这样才能让每一位学生走得更高更远。
(责编 孟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