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其
范读,即教师示范性的朗读。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因不具有朗读技巧,很难在朗读中形成语感,积累语言。因此,低年级学生很需要教师的范读作为指导。童话作为低年级教材选编最多的一类课文,教师怎样才能通过范读给学生恰当的引导,以逐渐提升他们的朗读水平呢?
一、眼中有生,读出对象感
对象感即朗读时要明白自己朗读的对象是谁,并能够下意识地感受到他们的存在。在低年级童话教学中,教师要明白自己面对的对象是低龄儿童,因此就要用低龄儿童能够接受的语速来范读,尽量用儿童喜欢的语调,读得亲切自然一些,这样才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树和喜鹊》是统编本一年级下册的一篇童话故事,教师范读的对象是一年级学生。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以及年龄特征,教师在范读的时候,首先,语速不宜过慢,语速过慢容易使学生丧失倾听故事的欲望;语速也不宜过快,语速过快会让学生听起来很吃力。其次,教师范读时的语调以及情绪也要随着童话内容的变化而变化。一开始,教师在范读“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的时候语速要放慢,语气要低沉一些,之后在范读“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的时候,语速宜轻快,情绪要饱满,要读出开心的样子。
这样的范读,语速快慢适当,语调高低交錯,情绪跌宕起伏,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心中时刻装着学生,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有助于学生仿读以及朗读水平的提升。
二、紧扣体裁,读出文体感
不同文体的文章有不同的特点,在朗读时所采取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在范读诗歌时主要应突出节奏韵律,在范读说明文、议论文等文章时则无须注入过多情感,只要语气沉稳,重音坚实,把内容读清楚即可。因而,在童话类文本的范读中,教师就要从文体特征出发,读出童心,读出文体感。
《小蝌蚪找妈妈》是统编本二年级上册的一篇童话故事,教师在范读的时候应从童话的文体特征出发,读出童话的味道。比如,在范读小蝌蚪看到鲤鱼阿姨就连忙迎上去时,要读出小蝌蚪有礼貌的语气;在范读到小蝌蚪终于找到妈妈时,要以儿童的口吻读出小蝌蚪急切的口吻。如此教学,不仅可以体现出童话文体的特征,还真正基于童心,与童话中的人物共欢乐。
在童话类文本的范读时,教师只有基于童心,让学生感到快乐,基于童言,符合学生心理需要,才能真正激发学生主动朗读的兴趣,提升朗读教学水平。
三、把握语言,读出角色感
人物语言是显示人物性格的重要途径。在童话类课文中,一般会涉及多个人物形象,每个人物形象都会有自己的语言。在范读时,教师就要抓住人物的特征,沉入角色,根据文本中人物形象的描写,把人物说话的语气读出来。
《棉花姑娘》是统编本一年级下册的一篇童话故事,主要人物有棉花姑娘、燕子、啄木鸟、青蛙、七星瓢虫等。教师在范读这些人物的语言时,如果用一种语气、语调的话,学生就会缺少新鲜感与好奇感。因此,教师在范读时,要从生活经验出发。在读燕子的语言时,可以以姐姐的口吻来读,声音尽量轻柔一些;在读啄木鸟的语言时,表情要显得严肃一些,声音稍粗,语气认真;在读青蛙的语言时,可以把青蛙设定为哥哥的角色,声音清脆,要把哥哥耿直热情的语气读出来。这样的范读才更容易被学生喜欢与接受。
教师范读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朗读的范例,以使学生在朗读的时候有据可依。因此,在童话故事的范读上,教师就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角色意识的渗透,以使学生能够爱上童话阅读。
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范读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以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需要指出的是,教师的范读不能代替学生的朗读实践,只有鼓励学生多读、多体验,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宝安区下十围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