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勇
这座城市依山而建,这山就是大城山,大城山古名“唐山”,是这座城市名称的由来。一百多年的风云流散,如今,大城山已经成了城中之山。山与城水乳交融,花草、树木、风景,都已经成为彼此的一部分,共生共荣,在一个又一个夏天,在繁密的夏柳低枝中,在每一个清晨,我看见朝暾在一颗露水中。
陡河在大城山的山脚下蜿蜒而过,山环水抱,山水相依。大城山地势北高南低,东陡西倾,东北部甚为陡峭。大城山分东西两峰,东峰海拔七十五点三七米,西峰海拔一百二十二米。嶙峋的山石,有的裸露,有的陷入地下,有的半掩半陷。晨钟暮鼓,有兴国寺筑于大城山,传出钟磬之音,更增添了它的清幽和禅意。
大城山的植物大多是野生的,有黄荆、刺槐、桑树、榆树、臭椿等,没有太特殊的树种,种植最多的是暴马丁香。春末夏初,暴马丁香花繁叶茂,在大城山开得漫山遍野,花冠雪一样洁白,散发出阵阵沁人的芳香。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大城山复岭重冈的地貌,吸引着几拨“驴友”来此锻炼身体。他们每个人都是“全副武装”——登山鞋防滑,手套便于攀爬,帽子防晒,速干的长袖衬衣排汗又防止晒伤……大城山有“驴友”们开发的几条野线,他们需要从山崖上徒手攀上去,不走台阶。
我工作的地方,就在大城山脚下。犹记那一年友人夏天来访,见花木葱茏,绿树环绕,开窗见山,满眼苍翠,不禁称羡说:“这么多年不挪窝儿,你是以不变应万变啊!”我诺诺应和:“是啊,我也是有靠山的人!”
很多人屢遭磨折后,本能的反应是:离开这个环境。可离开之后呢?“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老子岂是生来当逃兵的?现在,我越来越相信,大不了牙关一咬,若能像山一样坚定,心无旁骛,就能百毒不侵。
俗谚云:“初伏凉,浇倒墙。”入伏以来,已赶上好几场雷阵雨。有一次,我在大城山中遇到暴雨骤至,雨柱像鞭子一样,一道道地斜着抽过来。我徒劳地遮挡着,跳蹿着,感到一种快意的窒息。我沿着石径飞奔,向着不远处一座废弃的水塔冲过去,恰好,有一位挨浇的人也选择了它避雨,见我老远跑来,赶紧让出一块地方。我们打量彼此,自嘲着狼狈的样子。说说笑笑间,雨停了,天空出现了难得一见的彩虹,下了这么一场雨就出了彩虹,真是值了!
地震前,我家曾有一次换房的机会,大城山脚下一户人家,愿意用平房跟我家的楼房换。母亲考虑到换房之后离姥姥家远了,最终没有同意。地震中,姥姥和姐姐震亡,我们一家数口重伤。尚在河南转院治疗的我们,从病友口中得知,大城山的平房没倒。
生活中平淡无奇的一次抉择,也许日后会凸显至关重要的影响,但谁能预见命运的莫测呢?前不久,我和母亲谈起一件往事,母亲说:“我已经不太想你姐姐了。”四十三年了,母亲第一次这样讲,我还是有点吃惊,因为她仅有一个女儿。她的人生暮年,悲伤与理智融为一体,但时间真的能治愈一切吗?
一年四季,我常常在大城山里到处闲逛,唐朝的一卷画轴铺到今天,我从里面一步迈了出来,有时像一个过客,有时像一山之主。逛着逛着,有时会遇见穿戴严实的护林工人,甚至辨不出对方的性别,只见对方扛着超长的、顶端带有铁钩的木杆,狭路相逢,同时感到一种无言的威胁。我率先大声打着招呼,以消除戒备,错身而过,等走出一段,回头发现对方也正停下来看我—— 一个闲在的人,于今是多么可疑啊!
夏天里的大城山,它的每一株植物都在静默中张扬,我用眼睛拍摄,用心灵抚摸它那光影中幽谷的繁复性,无论我拥有多么丰饶的汉语词汇都耗之不尽。大城山有一种荒野之美。前前后后,它经历了几次开发,但仍然游人罕至,与相隔不远、一年四季沸反盈天的凤凰山公园,形成鲜明对比。对于热闹,如同逐利一样,大部分人总是趋之若鹜,但我却偏爱这种冷清的美,兀石孤树,绝壁幽壑,我随手拍几张照片,用手机发给本市的朋友,他们都惊诧地问:“你去外地旅游了?”我说的真不是玩笑,很多人对旅游的定义是去几千里之外登数不尽的台阶,他们宁愿忍受更多的浪游之苦,而对近在咫尺的景色,却习惯性地视若无睹。我过了这么多个夏天,仍觉得这个夏天最美,习习清风明月夜,美得无与伦比,我甚至想屈膝,伏下身来虔敬地祈祷:
我要永远住在你的帐幕里,
我要投靠在你翅膀下的隐秘处。
夏天一天天走向盛大,如同一种恣肆的怒放,夏日里的大城山将自己的荒野之魅,在绿色的交响曲中推向了极致!
陡河像一条玉带,夏日里丰沛的雨水,让水位高涨,在河堤内哗哗地流淌,水的喧嚣,和大城山漫山遍野的蝉鸣交织在一起,并不显得吵,反倒衬托了整座山的幽静。这样的幽静是有力量的,是不容易被打破的。
屈指算来,我已在大城山的山脚下工作二十七年,眼看就满三十年了,人生有几个三十年呢?我也是它的一位山民了。我爱大城山,也爱自己位于大城山脚下的工作室,这种爱,有一点爱屋及乌。推及开来,我爱的就是全世界。
人生如四季轮回,生命并不虚无,夏天的大城山,有我爱的仲夏夜之梦。
星星更低了。
更神秘的事物,醒着。
责任编辑:田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