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探新路 研学旅行促成长

2019-09-10 07:22李玉梅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94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反思探索

李玉梅

【摘要】研学旅行课程是国家教育部门近年来重视的一门课程。研学旅行课程在中小学的开设,对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知识水平、德道素养、实践能力、学习兴趣等具备积极的意义。其以学生为主体,确定课程主题,设定课程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学生教育研学活动。但研学旅行课程在国内发展尚未成熟,存在一定的困境与问题,属于课程实践和探索阶段。本文以佛山市顺德区大墩初级中学研学旅行课程为例开展研学旅行课程探索研究和反思,旨在从本学的实际情况出发,立足当地地理资源文化,透过现象看本质,有效地解决在实际研学旅行课程活动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进一步推动研学旅行课程的发展做出努力。

【关键词】研学旅行 课程 探索 反思

研学旅行课程价值探究

研学旅行是学生走出校园进行探究性学习或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全新的课程形式。研学旅行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教育部要求将研学旅行作为一门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计划,那么设计科学有效的课程就成为研学旅行活动的核心内容。研学旅行作为新时期我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出的一项重要举措,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理应加强研究与推广。

有学者认为,研学旅行促进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理解与实践能力培养,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与学习兴趣的培养,达到塑造学生人格的目的。[2][3]有学者则强调将其视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项重要途径,有利于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推动学生社会参与。[4]也有学者在这三方面均有涉及,如朱立新教授表示研学旅行通过让学生协作探究学习鲜活的知识,有助于其养成更宽阔的文化胸襟从而形成集体观念与责任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更健康地利用闲暇时间,该学习过程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学生亲近自然、更好地融入社会。[5]

我国研学旅行课程的现状与问题

由于我国研学旅行还处于起步阶段,研学旅行的含义和必要性尚未被普遍理解,相关的政策、制度也不够完善,故而存在诸多问题:如学生研学费用过高、研学基地资质参差不齐、研学质量监控制度缺失、学校组织流于形式、安全隐患较多、教育内涵缺失等问题。我们的研学实践尚没有非常成熟的模式可供借鉴,只能在摸索中前进,因此,联盟兄弟学校间的团结合作、资源共享就显得尤其重要。联盟之间加强沟通连线,能经常就一些重点问题作有效交流,切实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作成功经验推介,作问题教训反思,形成高效的共享机制。唯此,研学旅行活动才能有效开展,不断进步,最终形成科学、规范、系统的教育课程,推进教育全方位高品质的改革,达成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初衷。

由于国内对研学旅行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缺乏实践经验,学校、旅行社、研学基地等方面对研学人员的配备都不尽如人意。研学旅行需要对所涉及的各个层面的人员进行不同的引导和管理,也需要加强培训。要让研学旅行走持续性、常态化、专业化发展的路子,研学旅行就需要教师先行,他们的思想意识、课程设计、路线规划、组织协调等能力都需要先行。这种师资能力直接关系到研学旅行的质量问题。

研学旅行在实际运作中,由于政策先行而导致缺少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存在着认识不到位的问题,淡化了研学旅行的教育性和实践性原则,被等同于春游、秋游及夏令营活动。[6]

佛山市顺德区大墩初级中学研学旅行课堂探索

2019年4月23-24日,佛山市顺德区大墩初级中学组织了近200名学生在三水小农街开展了为期两天的研学旅行活动。本次活动从策划到完成,前后历时近半年时间,历经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研学活动的全过程,让我们对新时代的新研学有了新认识。

这些年来,佛山市顺德区大墩初级中学每年都会组织春游或秋游,或开展学生的乡土地理实践活动,但是本次研学旅行活动与以往的活动相比,此次活动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系统化、主题化、方案化、完整化、课程化、正规化,高度契合了新研学的基本特征,更加强调课程体验、问题探究、知识建构与“游”“学”结合。

研学反思,助力成长

(一)高水平师资配备是基本前提。

本次研学是在章小卫校长的大力支持下申请了省研究院的研学旅行课题的前提下进行的。在课题的驱动下,我们把学校的语文、历史、地理、生物、思想品德、综合实践、信息技术等九大学科的课程教师调动起来共同参与到活动中,组建课题团队。课题教师认真学习研学理论知识,积极参与联盟活动,向联盟先进学校取经,同时积极协调多方力量,与基地教师结合基地资源、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将多学科知识进行整合,精心设计课程和学习环节。在活动过程中,班主任负责组织报名,实施分组,带队研学,参与评价等。旅行社导游负责安排食宿,基地导师在研学过程中进行专业指导等等各方面群策群力,保障本次研学活动达成预期目的。

(二)科学有效的课程设置是核心。

作为一门新型课程,中小学研学旅行不同于以往的分科实践教学,其学科综合的范畴非常宽广,其课程标准的研制與活动教学的实施应以地理、历史、思想政治、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语文、艺术等学科为主,整合各相关学科的教学和教研力量,突破学校课堂教学及分科教学的局限,探索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学科融合的创新型校外活动课程模式。[7]

我校研学旅行课程首先设置了课程的总体目标:与校内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和生物学科课程相结合,通过体验式活动激发初中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其课程性;通过实地考察和学习,加大初中学生对上述学科学习内容的学习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学科素养,提升研学旅行课程的科学性;利用研学活动课程,综合培养学生的人文与科学精神,加强研学旅行课程的教育性;将物理、化学、生物科学课程与道德与法治、地理、历史、美术等人文课程相融合,适应课程改革需求,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协调发展。

(三)研学课程基于核心素养是根本。

研学旅行课程是校内课程向校外的一种延伸,是将教室搬至大自然進行现场教学的课程。在这过程中,该课程要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教育部等11部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布局,以大力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活动为突破口,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综合实践教育、落实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8]教育的本质不是单纯灌输,而是鼓励和激发学生的灵魂和心智。研学旅行应该成为教育改革创新的新手段,学生的成长之路要靠自己走,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背着学生走”,应做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参与研学旅行的设计,让学生当“领衔主演”,将研学旅行的过程变成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变成发现自己、完善自己、成就自己的过程。[9]

(四)专业化研学基地建设是关键。

要解决研学旅行的教育目的,全域化的基地创建必不可少,也是研学旅行有效开展的基础。研学旅行基地不是简单地在现有旅游景区上挂上“研学旅行基地”的牌子,而是要根据研学目的精选旅游目的地,对每个旅游目的地参观的景点、组织的活动、研学导师的讲解组织等都要重新进行规划,突出其教育目的。各地要将本地区适合开展研学旅行的景点进行组合,挖掘其教育内涵,编制研学旅行基地手册,指导研学旅行的开展。

(五)科学合理线路安排是重点。

研学旅行是一门实践课程,是行走的课程,因此如何安排研学线路就显得尤其重要。研学路线安排是否合理科学也直接关系到研学活动的质量好坏。依照初中学生理性思维弱、感性思维强、喜欢动手和参与的认知特点,我们通过实地考察各地研学旅行课程基地,自主设计研学活动课程,开发了不同主题的研学旅行路线,去适应学生多元化的需求。线路编排人员重点关注三个要素:一是该线路的资源是否与历史、地理、生物或道德与法治等课程的学科教学紧密结合,保证其课程性;二是该线路的活动资源是否丰富,突出研学旅行课程的活动性;三是该线路的安全系数是否较高,保证研学旅行课程的安全性。满足这三个要素的研学路线才是我们要选定的理想的研学旅行课程路线。例如本次活动主题线路,三水小农街研学实践活动中地图绘制、西瓜栽培、农耕体验、新农村建设探索等内容就完美整合了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内容。此外小农街基地资源丰富,安全管理到位,为本次活动的成功举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活动安全管理措施是必要保障。

《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研学旅行必须遵循“教育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构建安全保障机制是保证研学旅行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研学旅行的安全问题:活动前期提前向上级部门做好申请和报备;出行的车辆和司机都要合规;要去研学基地,旅行社签订合同;为每一位教师和学生购买保险;对师生做好安全教育,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培训;加强学生的自我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的培养等,提高研学旅行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聘请校外专家学者向学生讲授自我保护相关课程,对研学教师进行实践技能培训;努力做好研学旅行的宣传工作,提高大家对研学旅行的认识,并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最后多部门共同配合,加强沟通协调,为研学活动提供了切实的安全保障。

(七)现代科技手段是辅助。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与手机APP的多样化发展,GPS定位芯片及多种传感器的集成化为智能手机的工具化提供了可能,对解决当前研学旅行遇到的困难起到了一定的弥补作用。定位导航、地质地貌勘测、河流地貌勘测、动植物识别以及天文观测都能借助智能手机得以实现,有效克服了时空限制,协助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弥补户外教学环境存在的工具携带不便、学生分散、教师随队人数不足等问题,从而使研学旅行更高效、便捷、协同、共享。

此外,旅行服务平台APP,为研学旅行的开展提供智慧服务,对研学旅行的全过程实行动态、实时监控,解决目前我国研学旅行市场供应与需求错位、重游轻学、质量监控不到位等现实问题,也是促进研学旅行快速、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八)家长的认识、理解、支持是有力保障。

我校加强研学宣传工作,转变社会错误认知,通过正面宣传消除负面影响;召开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培训,明确什么是研学旅行,解释与传统游学的区别,正确认识研学旅行,由谁来做,怎样做,要达到怎样的效果,规范管理,阐述学校的研学初步设想,提高家长的认识,争取各方密切配合。有些家长由于一直以来对子女过度保护,在这样的活动组织中担心住的条件、吃的问题、天气是否晴好,是否下雨怕孩子淋雨感冒,担心晴天太晒,担心野外有蚊子蚂蚁等小虫的叮咬,担心洗澡的条件水是否够大等,这都需要对家长进行培训,让他们对研学旅行的意义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为了让家长对研学旅行有新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我们发动部分家长,作为义工参加到活动中来,让他们用亲身体验回答家长们的质疑。

(九)研学课程评价是改进基础。

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既包括课程方案的设计,也包括课程方案的实施,还包括课程的评价。为了保证研学旅行课程的课程性,防止出现只游不学的状况,在我校的课程体系里,研学旅行课程是学生的必选课程,采用学分制,初一初二的学生每学期必须完成一次研学旅行课程,才能得到相应的学分。因此,建立起有效的研学旅行课程评价体系,不仅能引导学生认真参与研学旅行课程,也关乎研学旅行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我校的研学旅行课程评价的主体更加多元化,包括自评、小组评价、家长评价、导师评价、教师评价。评价模式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

佛山市顺德区大墩初级中学第一次组织研学活动,从宣传到组织开展,再到完美收官,活动的每个环节都需要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们遇到过研学旅行课程实际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实践研究探索,从实际情况出发,解决了问题,并进行及时、有效的研究反思。本次研学旅行课程的顺利开展为日后的研学活动开展积累经验,为研学旅行课程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反思探索
大学生研学旅行市场需求研究
对“文化之旅”研学活动的几点思考
研学旅行研究进展与启示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研究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