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闯
小学教学第一学段的教材插图,结合了低中年段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心理特点等,具有画面美、趣味美、意境美等优点,以图文夹杂的叙述方式,沟通了模型和数学事实,把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形象化地呈现给了学生。为了更好地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情境插图既考虑到了小学数学学科知识的特点,有利于把日常生活中零星、分散和无序的经验有序化、系统化,又充分考虑到了低中年段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心理,使教材有利于吸引学生主动阅读、自主探索,并获得相应个性化的理解,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优质课程资源。纵观现如今的教材,几乎每一课时都在问题引入中安排了相关的情境插图。它的教材地位应高于美化版面、活泼氛围的普通配图,其作用在于帮助理解数学知识发生的生活情境,衬托知识发展的实际背景,交代知识发展的来龙去脉,引发学生合理联想等多重作用,理所当然地应当获得教师的理解与重视。在教材的使用中,需要把情景图当作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其内涵,赋予其真正的数学教学意义。然而教学实际中,教师对教材情境插图的认识不一,对数学情境插图常常有不当处理。
一、课堂中利用插图时存在的误区
(一)替换情境插图
教学时,有的教师轻率地自行变动教材,使用自认为效果更好的图片来更换教材中的情境插图。例如,现在流行的儿童动画片《熊大与熊二》中的情境或者角色形象已经在许多数学课中被分割移植,教师力图给学生创设一种有趣的情境。然而,在看似热闹活跃的课堂上,学生学习数学的严谨态度与精神荡然无存,数学内容和思想的精华像沙漏中的沙粒般流失。学生缺乏冷静思考,仅仅激起对生动形象的、色彩鲜艳的画图或者动画形象所组成的简短故事情节的感知,如此肤浅认识层面的冲动性浪花,很难撞开学生心灵深处对数学热爱的大门。
(二)忽视情境插图
有些教师对教材中的情境插图视而不见,弃之不用。在计算教学中,有的教师往往直接教授计算方法,而忽略了插图中的问题情境,学生亦跟随,这样就错失了思考、探索算理的机会。例如,“除法”这一单元的教材插图是通过分书、借书、购书这样具有连续性的故事情境来呈现除法教学的,有着问题情境的延续性和预设的规定性。但是有些教师放弃了教材情境中的设问,直接用讲授法让学生学习除法计算的过程以及方法,不讨论试商、调商的方法。综合与实践应用领域中很多的教材插图突破了惯常思维,赋予了学生前所未有的体验机会。但是有些教师却不以为然,觉得是在浪费时间。
(三)曲解情境插图
有些教师对教材设置的情境插图刻意曲解,重心旁落。例如,在三年级的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教学中,教材呈现了三位小朋友的口算方法,展示了在教学中让学生的思维空间尽量开放的教学情境。但是,有的教师在实践中一味追求口算的多样化,不断提问学生:“你还有什么方法?”这样,学生把精力 集中于多种方法上,甚至出现了不甚合理、不具备计算意义的拆数方法。这样会导致教学落脚点偏离,学生的口算技能不能熟练的形成。
二、科学合理地使用教材情境插图的策略
(一)变隐为显:挖掘插图中隐含的信息,提炼数学关系
情境插图的设计体现了教材编写者对特定教育情境和教学对象的预设。编者努力通过情境化的插图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从而逐步引导出数学的抽象性。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影响着他们对于情境插图的认知选择和接纳关注。教师应充分运用情境插图,联系教学重点,循循善诱,帮助学生通过教材情景图的表层,抵达数学的本质内涵,理解数学思维的核心。
例如,在“不进位加法”一课中,教材情境插图呈现了花坛旁有3位小朋友在浇水,远处还有2位小朋友拎着水桶赶来浇水的画面。从感知图形到心智中出现数量信息,接着产生数量关系以及推理——共有5位小朋友浇水,教材插图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数学思维素材。图中没有出现数据就意味着需要通过观察,感知表象,进行点数等心智加工,以形成并解决数学问题。
(二)变静为动:实践情境插图,体悟数学活动
教材情境插图提供了大量活动资源,引导学生回归本性“动起来”。这样的教学方式才是学生渴求的。教材情境插图通过一定的生活场景呈现数学学习素材,常常将数学的信息和知识隐藏在图画之中。重要的不是学生通过教师的告知学到了什么,而是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悟出了什么。
例如,“在你能跳多远”一课中,教材情境插图演化为部分活动场景,形象地图示了单脚跳和双脚跳,并显示测量了所跳的距离。这就需要教师能吃准情境图的用意,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动态地再现情境插图中的场景过程,完成教学任务。
教材情境插图所提供的场景和操作用具,是安排学生体验数学、运用数学的绝佳平台。例如,在“小小商店”一课中,我带领学生课前准备实践,课中组织实践,课后反馈实践。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实践了教材插图中的情境,上出了与平日不同的数学课。在课前准备实践中,我设计让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走进超市了解商品的分类、区域摆放、商品的价格,并购买一件需要的商品。这为为学生带来了轻松、愉悦的感受,课堂中我们還进行了售货员竞聘、分角色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完成自己付钱收钱、找零发货等含有计算的数学实践活动,积淀了生活实践经验,同样也使每位学生都有了参与的机会。在掌握人民币的种类、识别不同材质、图案和面值等活动中,学生主动接受并掌握了许多本节课的知识。在购物活动中体验钱货交换的实践,借助情境插图的活化再现场景活动,使得知识习得的效果大大高于单纯的接受记忆。教学活动的成功得益于教材情境插图的导向,教材中对商品的陈列摆设,价格标注也都给了我们以实践指导。
(三)以一变多:改变情境呈现方式,拓展学生的数学眼光
现今数学教材的大部分情境插图都是以一个整体的“场景”形式为主,并且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低中年级教材常常用两页组合成一整幅的主题图,场景具有立体化的特点。在大场景中蕴含着若干个局部场景,夹带着数学问题。这样拼凑组合的一个整幅情境插图,使得若干局部图形含在大图的总体框架之中,学生不易立刻就能感知要领。因此,教师在以投影的方式呈现情境插图时,可在不改变场景图形整体的情况下,进行局部顺序的调整和分割,力求划分出几个局部场景,实现整体和局部的有机结合。
例如,在“丰收的果园”一课中,教材呈现了一幅信息丰富的图片,但是一年级学生对该图中顺序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在教师提问“从图中你观察到什么”时,有的学生说:“我看到了小猴和小鸟”,有的学生说:“有小白兔摘梨子”。还有的学生说:“我从图形中看到了苹果园”。这样的回答是真实而稚嫩的,显得凌乱、缺乏顺序。这就需要教师强化读图引导。教师如果从局部开始出示图片,按照苹果园—梨园—动物运水果—小白兔摘梨子的顺序,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将大幅情境插图的复杂情境进行分割,那么学生就会进行有意义的数学思考。
(责任编辑:杨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