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世英
心理学家查尔迪尼在替慈善机构募捐时做了个实验:第一次募捐时他没有讲多余的话,第二次募捐时特意附加了一句话,“哪怕一分钱也好。”结果,第二次募捐所得的捐款足足比第一次多出了一倍。
捐“一分钱”的要求很低,一般人都可接受并难以拒绝,而让人们先接受类似较小的要求,会促使其逐渐接受较大的要求。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登门槛效应”,也称为“渐近原则”。
心理学认为,人的每个意志行动都有最初目标。在许多场合下,由于人的动机是复杂的,常常面临各种不同目标的比较、权衡和选择。一下子向别人提出一个较大的要求,人们一般很难接受。而在相同情況下,那些门槛低的目标容易让人接受。一个人若是对于某种小请求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就会增加同意这种要求的倾向;而接受了他人一个貌似“微不足道”的要求后,仿佛跨进了一道心理上的门槛。如果他人继续“得寸进尺”,在此基础上再提出一个更高一点的要求,更高的要求就和前一个要求有了继承关系。那么,人们为了认识上的统一,或为了给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或在不断满足小要求的过程中已经逐渐适应,或心理已经失去了戒备,意识不到逐渐提高的要求已经大大偏离了自己的初衷,就倾向于接受这个更高的要求,并使态度的改变成为持续的过程。
实际上,这个奇特的效应不但广泛地影响着社会生活,也深刻地影响着教育。在一个孩子的成长历程中,可以说步步都需要“登门槛”。教育者如果不能娴熟地驾驭这种艺术,恐怕只能用“灌、背、拽”的笨方法了。没有不求上进的学生,只有不好的引导方法。教育中,出现问题学生,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没有巧妙地把学生引领进“门槛”内。
规律告诉我们,教育不能“跨越式”发展,而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确定每个阶段的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理论是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其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发展起着主导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水平,另一种是可能达到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好“最近发展区”,并在此范围内着重用力,就容易把学生引领进“门槛”内,使学生的“微梦想”获得成功。当其自我实现得到满足后,成功的体验就会像催化剂一样,激活他们自信的神经,并在内心形成一种积极的自我激励,推动其主动向更高层次迈进。
具体来说,落实德育,我们不能对“几尺来高”的学生,总讲“几丈来高”的道理,因为没有足以唤醒学生自主意识的、有层次的细微引导,学生就不会真正一步步跨进道德提升的“门槛”。实施智育,就应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不能为了让学生“赢在起跑线上”,反而一开始便把一些学生摔到“门槛”外。
总之,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地把潜在可能变成现实的过程。如何引导学生一步步跨入希望的“门槛”,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教育艺术。作为教师,深谙这种教育艺术之后会发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将绽放出绚烂的色彩。
(责任编辑: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