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日
摘要:习近平同志强调了“美丽中国”的概念,作为地理教师,应把关于美的渗透贯穿于整个地理教学过程之中。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中国疆域的优势美、中国民族的融合美、中国地形的丰富美、中国气候的差异美、现代中国的发展美。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感受多样的美、感悟风土人情,同时要让学生以美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所学,用美的地理元素布置自己的家园,用美好的思想感染身边的人。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渗透美的教育,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让美延续下去,是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可或缺的教育渗透。
关键词:地理教学;发现美;创造美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报告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概念,这段报告中的“生态”“环境”“节约”“资源”“空间”等词语都是地理学科中高频出现的词语。习近平同志强调了“美丽中国”的概念,作为地理教师,应把关于美的渗透贯穿于整个地理教学过程之中。本文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地理教材中部分教学内容为例,谈一谈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美。
一、引导学生发现美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这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如果引导不当,他们对于地理的认知,或许有的只是干瘪的文字、单调的图画、无趣的活动和一系列难以实现的调查报告。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引导学生发现地理中的美。
(一)中国疆域的优势美
人们喜欢将“美”与另一个字“好”组合成一个词“美好”。美与好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好就是一种优势、一种美。人教版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节“疆域”一课中第一个标题是“优越的地理位置”,标题本身就突出了祖国疆域的优越性。这种优越性体现在中国具有适宜的纬度,这种适宜的纬度使得我国很多地方四季分明,人们能在同一地区感受到不同季节带来的独特美景;这种优越性还体现在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大国,这种海陆兼备使得人们可以向西领略广袤的草原、金色的沙漠,向东可以感受无际的大海、优美的港湾。这就是我国疆域优越的地理位置带来的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加以延伸,让学生在了解我国疆域的同时发现疆域的美。
(二)中华民族的融合美
美丽的世界丰富多彩,而“彩”的精妙之处就在于融合。三基色“红”“绿”“蓝”只有三种颜色,但是丰富多彩的美丽世界却是由这三种颜色组合而成——红色+绿色=黄色,绿色+蓝色=青色,红色+蓝色=品红……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合成的一个大家庭,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特征。人们可以在中国各地发现汉族人的身影;可以在云南发现许多少数民族的身影,欣赏他们独特的服饰,感受他们华美的民族艺术。各具风情的民族特色成就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融合美。这种美,美在独特,美在各民族的统一和谐。
(三)中国地形的丰富美
说到中国的地形,往往会让人想到中国地形图上那“杂乱的山脉”“错杂的盆地”“凹凸不平的丘陵”等等。但在摄影爱好者眼中,中国多样的地域类型成了他们捕捉美的素材。我们常常能看到摄影师镜头下气势磅礴的高原、纵横交错的山脉、一望无际的平原、群山环抱的盆地与起伏和缓的丘陵。摄影师镜头下的这些地形,无一不展现了我国各种地形的美态。通过摄影师镜头下的各种地形美景,学生不但能直观地了解我国五大地形的种类,还能发现各种地形丰富百态的美。中国的邻国日本地域狭小,多为山地,平原面积狭小;即使是国土面积第一的俄罗斯,地形种类也没有中国丰富。中国丰富的地表形态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艺术品。
(四)中国气候的差异美
说到学习气候,不管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都有一定的畏难情绪。一畏多,单说中国,所拥有的气候类型就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山地气候等;二畏杂,多種气候类型分区分布,同一种气候类型下,又有着不同的感受。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气候复杂多样。但是复杂并不代表没有规律,以季风气候为例,教师可以用两条时间线带领学生发现气候的差异美。
一条时间线为每年的七月份。七月为夏季,全国各地普遍高温。在三亚,可以看到“蓝天白云,水清沙白”的美景,此时的天是热的,树是绿的;北上至福州,可以看到塘屿岛的海鸥、蓝天、白云还有海滩上的木麻黄树,这里的天也是热的;继续北上至北京,可以领略最悠久、最完整的皇家园林——北海公园,感受园林的郁郁葱葱,这里的夏天依旧是热的。
另一条时间线为每年的一月份。一月为冬季,全国各地温差明显。北京的一月,可以看到皑皑的白雪,银装素裹,人们只能用唇膏来让自己干裂的嘴唇变得润滑,这时的天,冷、干;南下至福州,可以褪去厚厚的棉服,气温虽低,但可以感受到冬日里的一抹抹绿色;继续南下至三亚,这里的一月,可以感受到夏季的轻快,可以依旧穿着短袖,感受“水清沙白”,这里的一月依旧高温。
从南至北,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学生在发现不同美景的同时,还能总结出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的气候特征。学生在感受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差异美的同时,已经基本了解了各种气候的特征。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探寻横断山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差异美。差异美可以是同一时间、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美,也可以是同一地区、不同时间的差异美。
(五)现代中国的发展美
教学中,在自然地理部分渗透美的教育是容易实现的,因为自然的美一目了然。但是,在教学中国经济发展部分时如何渗透美,需要教师认真思考。美没有明确的标准,美在于人的感知,美在于引导发现。那一条条蜿蜒的铁路线是一种美,美在它的曲线,美在它给予了千万异乡人便捷的归途;那美轮美奂的高大建筑是一种美,美在它的刚直,美在它承载了千万家庭的归宿……中国的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从无到有、蓬勃发展更是一种美,美在它给予我们对未来更美好生活的憧憬。因此,在教学中渗透美,首先要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二、引导学生感悟美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道出了学习的原动力。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如何学习,更应当引导学生热爱学习,使学生以学习为乐趣。爱好和乐趣的源泉是多种多样的,对美的感悟,是学生产生学习乐趣的内在动力之一。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所学内容的“美”显得尤为重要。
(一)感受多样的美
完璧归赵的和氏璧是美的,美在它毫无瑕疵;断臂的维纳斯是美的,美在她残缺的双臂给予人们无穷的想象。同理,地理学科中的美给人的感受也是多种多样的。
在学习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这一内容时,教材给出了我国四种干湿地区的景观图及其特征描述。在湿润区的图片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图中梯田那富有层次感的美;也可以引导学生感悟山间流水的美,如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人家”,这是一种湿润区独有的美,这种美,美在水,较多的降水量造就了如此美妙的景观。
水少的干旱区也不失美丽。教材把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作为干旱区的景观图呈现给我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沙漠那独有的色彩美,也可以引导学生领悟沙漠中沙波纹的形态百异美。干旱区的美在于它干得彻底,干得金灿灿。干,使其地表变幻莫测,或是沙波纹,或是沙丘,或成了沙滩。如此,不仅能培养学生美的情感,也能让学生区分干湿地区的主要差异。
(二)感悟风土人情
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合而成的大家庭,民族特色迥异,宗教信仰不同。对待同一种行为,每个人的看法也不一样。因此,我们应当理解和感悟他们眼中的美好。在大多数人眼中,如果别人用一盆水泼在自己身上,必然是不开心的,甚至会恼羞成怒。而在傣族人眼里,在泼水节这一天,如果被泼到水,他们会很开心。在他们眼里,泼水是美好的祝福,他们希望用圣洁的水冲走疾病和灾难,换来幸福美好的生活。他们这一天在大街小巷,追逐人群,逢人便泼,做着在他人眼里近乎疯狂的事情。作为异乡人,应该感悟这种美好的祝福并适当参与其中,这是一种美德,也是对异乡风俗的尊重。
风俗的形成往往跟宗教有关,在学习宗教的时候,不得不涉及宗教信仰。宁夏是回族人口分布集中的地区,那里的人们大多信奉伊斯兰教,他们相信人死后可以复活。作为无神论者或许会觉得这种想法极其“幼稚”和“无知”;但在回族穆斯林的宗教世界里,这种思想给予了他们坦然面对生命、享受美好生活的力量。他们的宗教还要求子女要孝顺父母,夫妻要相互敬爱,同胞间互相宽忍,朋友间真诚相待,这些都是美好的品质。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性地看待他人的信仰,不管是否认可,都应该尊重;要引导学生学习信仰中美好的事物;要让学生懂得美并不一定都在外表,心灵美、道德美更加重要。
三、引导学生创造美
(一)以美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所学
“输入”是为了提升自己进而更好地“输出”。作为地理学科,“输入”的形式和方法可以是课堂讲授、小组活动、多媒体应用、课外实践,而“输出”的形式大多是一套练习、一张试卷。如果在“输入”时渗透了美的教育,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往往更加多样化,更具有艺术特色,更多地融入了美的情境。因此,教师在了解学情时,不必拘泥于传统的手段和方法,可以让学生的“输出”形式更多样化、个性化。
在学习相应的教学内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展示所学知识。学生可以用一段话描述自己的体会,可以编成一个故事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用一幅画体现自己的已知,可以用一个手工作品展现自己的所学……这些内容无不渗透着美,而且这些美都是由学生自己创造的。教师在教育中渗透美的教育,学生也会在展现知识中创造美。
(二)用美的地理元素装扮自己的家园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的研究范畴遍布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如果身处秦岭—淮河一线以北,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院子里种一棵苹果树,而不能让学生种橘树;如果身处秦岭—淮河一线以南,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院子里种一棵橘树,而不是苹果树。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书房的合适位置安放地球仪,學生在学习闲暇之余转动地球仪时,可以欣赏中国美丽的轮廓曲线,看看欧洲的国家分布,遐想南极洲上那可爱的企鹅,找到下一个要去旅游的国家或者地区。如果看腻了传统的电脑桌面,可以试着让学生以独特视域下的地球为元素,编辑出一个新颖的图片作为电脑桌面。
(三)用美好的思想感染身边的人
同样的半杯水,悲观者会说“只剩……”,而乐观者会说“还有……”。在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学生会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在人迹罕至的荒漠,那枯死的胡杨树在很多人眼里是枯萎落败的象征,而在摄影师眼里,那虽已枯萎却毅然屹立的形象是一种美,这种美承载了它过去的辉煌。正是这样的作品,吸引了更多大众的关注。2006年4月5日,新疆塔里木胡杨生长区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过了十多年的保护和治理,胡杨生长区死去的胡杨树开始慢慢地长出了许多新枝。这就是美给予的力量,当学生拥有了乐观积极的美好品质时,当学生学会换一个角度欣赏美时,相信其思想品质也会感染其身边的每一个人,让美好延续下去。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思想家赫伯特·斯宾塞说:“教育是为‘完美’生活做准备。”美,是一种意识;美,是一种品质。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的过程中渗透美的教育,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让美延续下去,是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可或缺的教育渗透。
参考文献:
[1] 李如密.国内外教学美学研究状况及存在问题[J].教育学术月刊,2008(01).
[2] 褚亚平.欣读地理美育创新之作——评介《中学地理教育中的美育》一书[J].地理教育,2002(03).
[3] 李红.地理教育美学理论体系构建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7).
[4] 童佳高,钟精华.戴着“地理眼镜”去挖掘教学资源[J].青年教师,2013(11).
[5] 李晓红.中学地理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建议[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