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
【摘要】幼儿园区域游戏是幼儿一日生活中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它对幼儿园的课程建设及幼儿的发展至关重要。以往的区域游戏更多关注的是幼儿玩什么、做什么,区域材料根据主题内容来投放,成品材料偏多,没有根据幼儿的兴趣点来生成材料,导致幼儿的兴趣较低。随着课程游戏化的不断推进,材料的投放除了要与主题目标相匹配,更要关注幼儿的兴趣、需要、发展特点,关注幼儿怎样玩,使“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得到落实。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区域游戏
一、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区域活动的新界定
在课程游戏化的背景下,参与班级区域游戏活动,能帮助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教师应在活动区中推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幼儿园区域活动为幼儿构建了独立自主的探究平台。要开展内容合理的区域游戏,幼儿园要先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符合幼儿年龄特征的游戏环境。这有利于幼儿主动地参与游戏,使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游戏过程中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充分表现,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区域活动的新开展
结合课程游戏化的背景,笔者在中班开展了一年的区域活动,收获颇丰。在开展区域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源于生活,材料更熟悉
“生活即课程”,陶行知先生曾说:“全部的课程包括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这样的教育理念适用于区域材料的投放,生活中蕴含着取之不尽的游戏材料,教师应善于发现那些特别的、有意义的、符合幼儿兴趣的材料,让幼儿充分利用这些材料,提高探索能力。
在材料的选择上,应尽量选择能唤起幼儿经验的物品。生活化的游戏材料来源于幼儿的生活,能够激发幼儿关注生活事物的欲望。教师在观察幼儿游戏行为的过程中,应针对游戏情况及时调整材料,支持幼儿的自主探究和深度学习。
例如,在主题“香香的蔬菜”中,区域游戏的内容为“有趣的紫甘蓝”,教师选择了幼儿生活中常见的蔬菜紫甘蓝,并为幼儿提供了紫甘蓝汁、牛奶、白醋、苏打水、矿泉水、雪碧等,另外还有滴管若干。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请幼儿尝试选择将各种液体与紫甘蓝汁混合在一起,观察其颜色的变化,并尝试记录。一开始,教师为装有各种液体的瓶子标上了序号,供幼儿在实验操作后进行记录,将自己选择的液体编号记录在表格中。教师在观察中发现,对于中班的幼儿来说,这样的记录方法是比较困难的。
根据这一情况,笔者对材料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将瓶子上的编号去除,直接为幼儿投放了各种液体的图片,幼儿在记录过程中直接将图片贴在表格内,使操作更加简单方便。此外,幼儿选择液体的多少不同,混合出的颜色也各不相同,但总体较为相近,水彩笔无法表达精确的颜色。于是笔者对该游戏的材料再次进行了调整,为幼儿多准备一些色卡,供幼儿对比选择,并记录在记录单上,这样可以更清晰地看出颜色的变化。
2.形态多元,材料更多变
在艺术区,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基本材料,供幼儿自主取放,如自然材料:松果、树叶、贝壳、羽毛等;生活中收集的废旧材料:纽扣、瓶盖、毛线等。多种多样的材料吸引了幼儿,幼儿的兴趣浓厚,激发了幼儿的创造欲望,使幼儿更自主地参与到活动中。
3.关注趣味,材料更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符合幼儿心理特点的材料才能激发幼儿的内在操作动力,让幼儿主动地参与学习,由此可见,区域材料的趣味性十分重要。因此,在材料的投放上应从幼儿的特点和兴趣点出发。
在“朋友见面真开心”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在科探区中设置了游戏“愤怒的小鸟”。在材料的选择上,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三种大小不同、材质不同的夹子,供幼儿观察夹子弹射出的纸球是否能击中树上的“小鸟”,然后进行记录。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发现,大的夹子弹射距离过远,最小的夹子无法射中,中等夹子的弹射距离正好,幼儿通过观察讨论得出了结论:夹子的大小会影响纸球弹射的距离;纸球之所以可以弹射出来,是因为夹子里有弹簧。
在第二周的游戏中,幼儿对这个游戏的兴趣仍然比较浓厚。根据幼儿的兴趣,教师对材料再次进行了调整,在夹子的选择方面,教师提供了各种大小不同的夹子和长、短柄的夹子,引导幼儿进一步观察、记录。
在“快快慢慢”这一主题活动中,教师设置了“顽皮的小鳄鱼”这一游戏。在组内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发现,有的幼儿认为这一游戏比较简单,有的幼儿则感觉其难度较大。针对这一问题,组里的每位教师对每个班进行了观察,原来纸箱的高度越高,球滚动的速度越快,游戏难度越大。于是让每个班级根据自己的游戏情况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认为游戏困难的班级,适当降低了纸箱的高度;认为游戏简单的班级,则适当增高了纸箱的高度。
另外还有《解救长颈鹿》,教师提供了扇子、地垫、泥工板三种材料,将长颈鹿脖子里的气球扇出来,比较哪种工具扇得最快,后期和幼儿进行讨论,又将气球换成了羽毛等物品。
4.投放巧妙,材料更适宜
在选择区域材料时,游戏材料的投放应科学、合理,并符合游戏主题,以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实际发展水平来投放材料。
在中班益智区游戏“锁的匹配”中,有的班级一开始将游戏材料投放在数学区,将6以内的点数匹配渗透在其中,供幼儿进行匹配解锁。
在实施活动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一开始,幼儿的兴趣浓厚,但对于他们来说,这一游戏比较简单、缺乏挑战性,很快,幼儿对游戏的兴趣降低。有的班级针对这一现象对游戏进行了调整——解救小动物,将情境渗透在游戲中,幼儿的兴趣被再次激发,整个游戏变得既有趣又有挑战性。
此外,虽然游戏经过组内研讨,但是教师仍需基于各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其更适合本班幼儿的发展需要,凸显自主性与班级特色。例如,在“秋之彩”的主题背景下,同样是表现秋天的树林,每个班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了不同的表现方式,如有的班级采用手工撕贴的形式,有的班级采用树叶拓印的形式,还有的班级选择用水粉吹画的形式,每个班级都各具特色。
再如,中班主题“运动小人”,每个班级的科学探索领域各不相同。有的班级是“一起来踢球”;有的班级是“磁铁小人来踢球”;有的班级是“磁铁小人走迷宫”;还有的班级是“通过扭扭棒、吸管、珠子等物品塑造各种形态的运动小人”,从而凸显了游戏的班本化。
5.持续探究,材料更深入
有些教师认为,一些主题活动结束后,相应的游戏活动也就随之结束。其实不然,在区域游戏中,教师应注意游戏的延续与不断深入。
例如,开学时的第一个主题“朋友见面真开心”,与之对应的游戏是“找找朋友在哪里”。教师将全班幼儿的照片呈现在底板上,并为幼儿准备了若干小底板(内有个别幼儿的照片),供幼儿观察、对比,并寻找小底板上的朋友在哪里,将他们圈出来。幼儿非常喜欢这个游戏,这个游戏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这个主题开展了四周时间,随着主题的进一步深入,教师逐渐增加了游戏的难度,将全班幼儿的照片改成了其他卡通形象,供幼儿进一步观察寻找,主题活动得以延伸。
再如,“香香的蔬菜”这一主题中,教师在益智区设置了游戏“装蔬菜”,随着主题的结束,迎来了“秋之乐”的艺术主题,教师将游戏“装蔬菜”变成了“捡落叶”。新的主题产生了新的内容,这一过程对幼儿来说,既是一种延续,又是一种新挑战。
以上案例中,随着主题的变化,区域游戏随之进行了小小的改变,从中可以看出幼儿深度学习的多种特征,如幼儿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得到提高、对已有经验的运用、新经验的获得与迁移等,所以,材料的选择对于幼儿的探究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张立影.影响中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有效性选择活动的因素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