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最佳路径

2019-09-10 07:22
江苏教育·心理健康 2019年3期
关键词:习作儿童研究

本刊编辑部:潘老师您好!您从教已经30多年了,这么多年来,您一直保持着自己独特的行走姿势,在语文教学的路上且行且思,找寻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的最佳路径。能否谈谈您专业成长中的一些关键事件?

潘文彬:一名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一些关键的事件,这些发生在关键时刻的事件对教师本人的专业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回顾我的专业成长历程,除了我在前面讲的那件关于写作的事,还有两件事对于我来说至关重要。

一是与语文结缘。1985年8月,我从南京市晓庄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南京城区的一所小学任教。开学前一天,我兴致勃勃来到工作的学校,校长热情地接待了我,问我能教什么学科。我不假思索地说,能教数学。校长说学校缺一位语文教师,要安排我去教四年级语文。听了校长的话,我当时就懵了。语文,从小就是我的软肋,而数学一直是我的最爱。读小学和初中,我的数学成绩在班上总是名列前茅;读师范时,我也是偏爱数学这门课程,总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尽管如此,我也只得服从校长的安排去教语文。我深知,教语文,我先天不足,缺少一种底气。要教好语文,对我来说必须下更多的力气来补短板才行。自此,我就踏上小学语文教学之路,也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做最好的自己,做儿童喜欢的语文教师。工作后,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机会向书本学习,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苦练内功,钻研教学,努力把最美好的语文献给儿童。天道酬勤,我的语文课堂深得学生的喜爱,也得到同事的赞扬和专家的认可。如今,语文已经成为我的挚爱;研究语文教学,使我享受到别样的教育人生的乐趣。我要感谢30多年前老校长让我和语文、和语文教学有了一种美丽的相遇。正是这样的际遇改变了我,充实了我,也成就了我。

二是知名教授的鼓励。2008年8月,语文出版社出版了我的专著《潘文彬讲语文》。出版社把样书寄给了时任江苏教育学院教育管理系主任的王铁军教授。一天,王教授给我打来电话,约我去聊聊。我来到他的办公室。他拿出我写的书,说对我的这本书很感兴趣,还问我怎么没有提出一个“某某语文”的教学主张。王教授的话,让我既感动又忐忑。我思忖一会儿,对王教授说:“您提的问题,我在2002年评上江苏省特级教师之后,就曾经花时间思考过。然而,思来想去,我总觉得语文就是语文,它的内涵和外延是相当丰富的,如果在语文的前面加上某个定语,势必会把语文窄化了。所以,我不久就放弃了原先的想法,着力去探寻那种能够贴近学生实际的,且能又好又快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教学路径。”听了我的话,王教授语重心长地说:“语文就是语文,这就是你的一种冷静和矜持,一种眼光和智慧,很值得你去堅守与探索!”王教授的这一番话使我坚定了自己的追求。其实,每位教师的教学都是一种行走,关键是要保持自己的行走姿态,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唯其如此,才会在教学之路上留下属于自己的足迹。

本刊编辑部:潘老师,您这些年一直在语文教学之路上探索前行,研究儿童的学习,培育儿童带得走的能力,您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成长,能分享一下您的经验和体会吗?

潘文彬:《礼记·学记》中有这么一句话:“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我是在研究儿童、研究教学的过程中一步步地成长起来的。其实,研究儿童、研究教学的过程也是研究自己、发展自己的过程。通过研究,我拥有了教学的底气,使得教学更加亲近儿童,让儿童易于学习、乐于学习,获得生长的力量。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这样的研究,就没有我的专业成长。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教学相长”。

每一个儿童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的身上都蕴藏着无限的潜能,他们的成长都充满着无穷的可能性。关键是教育者有没有用对方法去开采儿童的潜能,去发现儿童的可能性,让每一个儿童活泼泼地成长,成为他自己。所以,这些年来,我一直在研究儿童,研究儿童的学习。简单梳理了一下,我探索和研究的主要经历大概是这么三个阶段。

一是探究“守护儿童天性”的方法和路径。这是我研究的初始阶段,是从写作教学开始的。儿童写作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师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在探索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守护天性,生态习作”的教学主张。这一主张强调习作要回归儿童的生态,让儿童易于作文,乐于表达。回归儿童的生态,就是要让习作回归儿童的生命状态,最大限度地让儿童享受习作的快乐和生命的愉悦;就是要让习作回归儿童的生活状态,使习作真正成为儿童记录自己平日生活的一种需要;就是要让习作回归儿童的生长状态,使习作能够成为儿童倾吐心声、见证生长的一种方式。10余年的探索,让我对儿童写作有了比较深切的体悟。我把自己的探索历程写成了《守护儿童的天性》这本书,并于2010年5月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二是探究“让学课堂”的实施策略。2010年9月,我调到了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分管教学工作。在听课调研中,我发现这所学校的语文教学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教师主宰着课堂,不给学生留余地;二是学生被动地接受,不知如何学习。为了改变这样的课堂生态,我带领学校的语文骨干教师开启了“让学课堂”的研究与探索。我们所研究的“让学”的本质意蕴有两点:一是“让热爱”,就是让学生爱上祖国的语言文字,觉得它可爱,最起码要对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感兴趣,这是儿童学习语文的情感基础;二是“让实践”,就是让学生亲历语文实践的过程,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这是儿童学习语文、历练能力、生成智慧的必由之路。我们所追求的“让学课堂”是一种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是一种“学”与“教”动态平衡的课堂,是一种促进儿童自然生长的课堂。几年的探索研究,使得学校课堂教学生态发生了一些质的变化,我的又一本教学专著——《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是探究“问学课堂”的实施方略。2013年8月,我调到中华中学附属小学担任校长。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全新角色。来到这所学校,我深入课堂,了解教学情况。我发现学校的课堂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一,课堂上,只是教师在一味地问,学生忙于应答,学得被动;其二,课堂上,学生不够自信,学习气氛沉闷。在这样的情况下,根据学校的实际,我们开展了“儿童问学课堂”的教学改革实践。所谓的“儿童问学课堂”,就是以儿童游戏、模仿、好奇、创造的天性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构建新的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使教学从儿童立场出发,守护、激扬儿童天性;面对儿童“问学”,教师不打断、不指责、不呵斥、不敷衍,激发和引导儿童的好奇心,帮助儿童完善自己的成长过程,促进每一个儿童的最优发展。几年的探索实践,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思考和收获,《江苏教育》《教育研究与评论》《语文教学通讯》等杂志,都以专题的形式推介了我们的研究成果。

研究,让我留下了探索的足迹;研究,让我获得了成长的力量;研究,让我拥有了教学的智慧。一名教师要通过研究,也只有通过研究,才能获得专业成长的自信和幸福。

本刊编辑部:潘老师,2002年建邺区教育局就为您成立了特级教师工作室,这几年您又致力于特级教师工作室联盟的工作,许多青年教师在您的团队里成长成熟了起来。您能介绍一下这些团队的发展过程吗?

潘文彬:在我2002年9月评上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之后,建邺区教育局为了发挥特级教师的引领作用,就专门为我成立了工作室,这在全国也是率先的。当时,我既兴奋又有着巨大的压力。于是,我在南湖第一小学组建了语文教学“M4团队”(M是英文“男人”的第一个字母)。大家知道,现在小学里的男教师很少,语文男教师更是少之又少,而当时的南湖一小却有4位男教师同教语文,更难得的是我们对语文教学都有炽热的情感,志同道合。这个团队组建不久就引起媒体的关注,2004年5月,《江苏教育》以《南湖第一小学语文教学“M4”》为题详细介绍了“M4团队”的成长事迹。

继“M4团队”之后,我又潜心打造了南湖第一小学的语文教学“F6团队”(F是英文“花朵”的首字母),6位女教师再续“M4”的传奇,再次引发关注。《中国教师报》于2006年9月6日以《一个好汉三个帮,团队的力量有多大》为题的长篇报道介绍了我的团队建设经验。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生们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小组来研究南湖第一小学的团队建设经验。

2012年9月,在我的倡议和发起之下,我们成立了南京“攀·灯”语文工作室研究联盟。这是一支由南京市的7个语文名师工作室近80名教师组成的研究团队。“攀·灯”是一个富有意味的名字,我们是这样来诠释它的意蕴的——“攀”者,引也;“灯”者,破暗启明也。因为相遇,所以“攀·灯”;因为温暖,所以“攀·灯”;因为照亮,所以“攀·灯”;因为相遇,因为温暖,因为照亮,所以我们幸福“攀·灯”。“攀·灯”联盟虽为自发组建的研究团队,但这是一个有梦想、有追求、有活力的团队。“攀·灯”联盟致力于青年教师的发展和成长,努力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机会,搭建平台,成了青年教师最为温馨的家园,有一批青年教师在这里成长起来。每个学期,“攀·灯”联盟都要精心策划一些高品位的语文教学主题研究活动,其运作方式和研究成果得到了《语文教学通讯》《小学语文教学》等媒体的关注和推介,在全国颇具影响力。

本刊编辑部:潘老师,您是一位语文教学路上的忠实的践行者,更是一位无私的引领者。最后,能谈谈您的探索历程给教师专业成长的启示吗?

潘文彬:我把我的成长经历介绍给教师们,就是希望大家能从我的成长历程中获得一些启示。其实,每个人的成长经历是不一样的,但只要稍加留意,教师的专业成长又是有一些规律可循的。在30多年的教育探索中,我愈来愈深切地感觉到,教师自我成长的内驱力是其专业成长的原动力。这就好比打開鸡蛋的方式,从内部打开,获得的是生命,而从外部打开,得到的是食物。回顾我的发展历程,以下几点思考或许能给教师们带来一些启发。

一是我爱故我在。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事业,爱学校,爱学生,爱满天下,这是教育的基石,更是教师的为师之本。

二是我思故我在。教师应该是一位有思想的智者,要用自己的思想去启迪学生的思想,让学生拥有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

三是我行故我在。这里的“行”,既是一种心态,教师对自己要充满自信,相信自己都能行;又是一种行为,教师要敢于行动,勤于实践,只有实践,才能获得真知。

四是我研故我在。研究应该是教师教育行走的基本方式,问题要通过研究才能解决,教育教学智慧要通过研究才会产生。

五是我“合”故我在。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教师只有善于与人合作,协同攻关,才能获得更大的前行力量。

猜你喜欢
习作儿童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习作展示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