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笔记伴我成长

2019-09-10 07:22朱建廉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19年5期
关键词:听课教师专业成长

【摘 要】借助于“听课”而向履职伙伴学习与借鉴,尤其是向极富经验的履职伙伴学习与借鉴,是教师获取、积累、优化、提升职业技能以实现专业成长的极为重要的渠道或方式。富有成效的“听课行为”需要建立在理性思考基础上而做规范化运行;设计并运用合适的“听课笔记”,对于规范和优化“听课行为”的运作以放大和增强其行为成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听课;听课笔记;教师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38-0020-04

【作者简介】朱建廉,南京市金陵中学(南京,210005)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一、听课活动的思考与实践

用于支撑教师高品质和高品位履职行为的职业技能,其获取、积累、优化、提升的渠道与过程等,多为实践性的体验与领悟、经验型的概括与总结、比对中的鉴别与选择和运作中的内化与升华。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师在职业技能的修为上,其相应的渠道除了自主性实施和主体性运作的“上课”以外,主要就是积极地参与和渗透性融入的“听课”活动了。

教师想借“上课”行为的实践而促进职业技能的获取、积累、优化、提升,需要针对主体性实施的职业行为进行诸如意义界定、目标梳理、功能评判和品质评析等一系列的运作;教师想借“听课”活动的参与而促进职业技能的获取、积累、优化、提升,则需要针对客体性感悟的职业行为进行诸如客观感受、理性笔录、深度研究和批判汲取等一连串的运作。

职场上,我前20年内所参与的“听课活动”多为主动争取得来的机会,是以“学习与借鉴”为目标;而后20年内所参与的“听课活动”则多为被动接受的任务,相应其要求是“指导与评判”。其实,无论是所谓的“学习与借鉴”之目标,或者是所谓的“指导与评判”之要求,只要你由“听课”行为切入而融入课堂,只要你在“听课”运作中密切关注课堂,你就能够从课堂上所发生的事件当中得到积极意义的启迪和实实在在的收获。

1.以“学习与借鉴”为目标的听课活动参与案例。

1980年11月4日,我作为实习教师,观摩了学校所指定的指导教师(从业经历30年的、职业能力颇具号召力与认可度的、极富经验的老教师)的一节课题为《匀速圆周运动》的高中一年级的物理新授课。

片段1:执教者在教学过程中依次强调了诸如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的定义(弧长与时间之比)、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的特征(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矢量)、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的意义(描述了运动的快慢程度)等知识要点。

片段2:在完成了“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的概念教学后,执教者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思考题(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与一般运动的速度是同一种概念吗?)而引发了热烈的课堂讨论甚至是争论。有同学认为:线速度其实就是速度,其特征都是矢量,其意义都是用于描述运动快慢,之所以要在“速度”二字基础上前缀上一个“线”字,那只是为了区别于另一个概念“角速度”而已;另有同学则认为:线速度(弧长与时间之比)与速度(位移与时间之比)应该被认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当争论双方把矛盾冲突提交到执教者面前时,富有经验的执教者以几个轻巧的反诘,便起到了安抚同学情绪、稳定課堂秩序、留存相关问题的作用,从而把教学流程自然引向了预设的轨道而前行。

听课结束后,按惯例继续与执教者进行更为深入的交流,我提出了一连串的提问:第一,线速度与速度比较,是备课的设定问题吗?第二,您是想以线速度与速度的比较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深度参与吗?第三,关于线速度与速度的关系,您有怎样的认定?第四,我觉得教材文本中线速度定义有误,您觉得呢?第五,您提出了线速度与速度的关系问题,为何又将其留存呢?执教者的应对依次为:第一,问题并非是备课时设定的;第二,主观上没这么想,客观上总能在一定程度上唤醒好奇、激发好胜;第三,原本认为线速度其实就是速度,现在反倒是有些迷惑了;第四,不要轻易批判教材,应保持对教材应有的尊重;第五,激起学生的兴趣是教师最具价值的担当……

受到这节课的启发,接下来在持续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我陆续写下诸如《线速度究竟应该怎样定义?》《这样的线速度能描述运动快慢吗?》《浅谈匀速圆周运动的三种快慢》《浅论设问的教学功能》《巧用问号而慎用句号——谈课堂教学语言的应用策略》《教材其实是供批判的!》等十几篇文章,并在意识层面上较好地实现了由“匠”向着“师”的转换。

2.以“指导与评判”为目标的听课活动参与案例。

2017年4月26日,作为学校学术委员会学科教学指导专家组成员,我参与学校安排的课堂教学视导,观摩了一位成熟的语文教师(从业经历约15年)的一节题为《葡萄月令》的高中语文阅读课。

听课结束后,按视导要求与执教者共同探讨,我提出了几个问题:第一,备课时对“汉朝……”一段文字有突兀之感吗?第二,对“汉朝……”一段文字的突兀出现有自己的看法吗?第三,同学们对本当引发起阅读者突兀之感的这段文字普遍以漠然而处之的现象折射出我们的语文学科的阅读教学都存在着哪些问题呢?……课后的深度探讨与交流使得双方都感到愉悦并形成实在的收获。

本节课的听课收获至少有三:第一,课后的深度探讨与交流使得双方(听课人和执教者)对阅读课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校正策略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认识;第二,弄清了“汉朝……”一段文字的突兀出现之缘由,原来汪曾祺先生的这篇《葡萄月令》实际上是节选自名为《关于葡萄》的散文,而《关于葡萄》依次由“葡萄和爬山虎”“葡萄的来历”和“葡萄月令”等三个部分组成,在“葡萄和爬山虎”当中,汪先生介绍了两则民间的传闻,即“谷子是狗尾巴草变的”“葡萄是爬山虎变的”,在“葡萄的来历”当中,汪先生交代了关于葡萄来历问题的主流说法,即“葡萄是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而带回的”,正因为有如是之铺垫,所以在“葡萄月令”的七月令中才会于七月的葡萄种植劳作之描述文字基础上后缀了“汉朝不会……”和“汉朝没有……”的相应文字;第三,在这节课的教学处置和课堂呈现的触动下,我撰写并发表了题为《谈文本阅读的细节关注——以汪曾祺先生〈葡萄月令〉的文本阅读为例》的文章以表达相应的体会与感悟。

二、听课笔记的设计与运用

1.关于听课笔记的自主设计。

入职之初,虽然“听评课活动”几乎是教师实施职业对话的唯一方式,但专用的听课笔记本却未见相应的设计样式。由于自主性争取而得来的听课机会相对较多,所以我需要有服务于“听课行为”的运作、有利于听课过程中做有效性笔录的专用“听课笔记”。为此,我通过向老教师请教,并经过自主性周密思考而设计了所谓《朱建廉虚心求教之“听课行为”专用记录表》(见表1)。

这样的设计基于如下思考:第一,在所谓“不打无准备之战”的朴素道理的启发下,我在“听课行为”专用记录表中设置了“目标预置”一栏,试图用记录表的设计来规范“听课行为”而使之自然成为目标指向性的行为;第二,表中“内容选录”一欄里所设置的诸如“引入”“设问”“理答”“资源”“板书”等选录项目,是在征询了诸多老教师后采纳了他们的建议而设定,当然在增设了“其他”的选录项目后又使得表的使用更具灵活性与普适性;第三,对于表中为课后所设置的诸如“听课感悟”“听课拾零”和“深度研究”等三个栏目,一方面把“听课行为”自然延伸至课后,另一方面也注意到了延伸至课后的三个栏目在思维参与度上具备了递增的合理结构;第四,整张表的尺寸适中而以铁笔蜡纸刻就油印在16开大小的白纸上,并用大夹子夹放在大小适中的三合板上,使用起来非常便利;第五,由于周边的教师群体中多有对此表颇感兴趣者,所以便将标题更改为《基于教师职业交流的“听课行为”之专用记录表》后,并取消了“内容选录”栏中的6个选录项目建议,从而构成了所谓“专用听课记录表”的升级版。

自从担当了学校的学术委员会的工作而经常要参与和主持学校的课堂教学视导工作,便觉得需要设计与教学视导工作相适应的“听课记录表”(见表2)。

这样的设计基于如下思考:第一,由于学校的教学视导工作需要进行所谓“整体推进”的运作而与学校的教学工作安排(总课表)密切相关,所以教学视导的专用听课反馈表就必须把与听课活动相关联的人与事等自然情况进行精细地谋划与精准地安排;第二,为了便于听课人与执教者在课后交流过程中易于取得实效性的收获,所以课堂教学视导的专用听课反馈表所设计的笔录内容被设置为“亮点与特色”和“探讨与建议”;第三,表中的“总体印象”一栏,既可以用简短的描述性语言表达听课人对课的主观感受,也可以按照学校的教学视导要求而给出课的等第评判;第四,其实,无论把听课记录表设计得如何精当,听课记录表的使用也都必将受到使用者对表的结构与功能的理解精当程度的制约与影响。

2.关于听课笔记的运用研究。

(1)基于空载记录表运用研究A的运用指要。

听课专用的空载记录表在伴随听课行为前行时的运用要点主要有:第一,针对不同目标指向的听课行为,理论上应当设计或选用不同结构特征的专用听课记录表,至少在运用同一结构的听课记录表时,相应的笔录内容和笔录方式应当有所侧重;第二,无论是针对何种目标指向的听课行为,在相应的空载记录表中进行笔录时,事无巨细的笔录方式不足取,合乎情理的智慧笔录应当是目标指向性的选择性笔录;第三,基于空载记录表的上佳运用方式,应该是建立在具有独特符号体系的基础之上,有了简洁明晰的符号体系,便能够避免在参与听课活动时陷入手忙脚乱的尴尬境地。

(2)基于满载记录表运用研究B的运用指要。

听课专用的满载记录表在继之听课行为后续中的运用要点主要有:第一,应该能够在意识层面上认定,当把空载记录表变为满载之时,听课行为其实并未结束而是迈向了更为重要、更为关键、更为深入和更具价值的新阶段——后听课阶段;第二,满载记录表的阶段性成果形式其权利所属首先应认定为是课的听课人与执教者所共有,所以其运用过程中“启示并引领权利共有的双方深度交流与探讨”的环节是不能、也不应或缺的;第三,作为听课活动的阶段性成果,满载记录表的“控股权”应当属于听课人之所有,它的功用实际上应该被认为是助推听课人从感性的职业运作基础层面迈向理性的学术表达之高平台的重要支撑物,如果说得更为通俗和直白些,那就是:随意性地走进课堂,认真而精细地观摩一节课,规范并智慧地完成由空载听课记录表向着满载听课记录表的转换,持续而深入地对满载听课记录表进行悉心研究,那么你撰写出几篇教学研究论文并能使之以公开发表的形式得到较为普遍的认同,便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了。

回想自己从业近40年中,我的专业成长受到“听课行为”和“听课笔记”的助推力可谓是大矣:我所撰写与发表的那许多教育教学论文,大多数是在“听课行为”和“听课笔记”中受到启迪所致,我所获取的各种类别和各种级别的诸多“名师标签”,大多数也都是拜它所得。所以说,“听课行为”与“听课笔记”伴我成长。

猜你喜欢
听课教师专业成长
录播教室应用与管理
浅析小学高年级数学学习
对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认识与思考
根据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特点进行有效评课
如何提高学生高中语文课堂听课的能力
影响新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分析及应对策略
移动版教学督导听课评价系统建设初探
在听课中受益,感悟教之魂
在研讨反思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基于能力提高的学生化学学习习惯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