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沁
摘要:跨文化语境下的高中水彩画教学,既要认识到西方文化中值得学习并发展的内容,也要理解学生基于传统文化对水彩的本土化认知。针对性格差异、审美习惯和既定教学模式的影响,可以从重视作业展评、渗透传统文化、优化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改进。
关键词:跨文化语境水彩画传统文化多元审美
笔者有幸给本市AFS国际文化交流组织的留学生上过两堂水彩画课,意外发现:对于同样的学习内容,中国学生需要多次练习才能掌握,而外国学生则能很快吸收领会并表现出强烈的创作愿望。同样是非专业的普通学生,学习水彩画的效果差别为何如此明显?跨文化语境下的高中水彩画教学面临的问题值得思考。
一、跨文化语境下高中水彩画教学的问题
(一)过于谨慎导致作画体认受限
笔者发现,本校学生在水彩画学习初期会表现得十分拘谨:用笔谨慎、用色轻淡,喜欢来回涂抹修改。过多的修改会使画面变脏、变乱,而脏乱的效果在水彩画中是不可逆的,并且会降低作画的快乐感。长此以往,有些学生便失去了学习水彩画的兴趣。与中国学生普遍存在的过于谨慎的情况不同,国外学生即使没有绘画基础,第一次面对水彩画,也能表现出从容与自信。他们用色果断、敢于尝试,很快便能掌握颜料与水的调和比例,领会水彩的绘画语言。
可见,学生自信、果断、敢于探索的性格对掌握水彩透明清亮及自然洒脱的画面意趣是有很大助推作用的。
(二)片面追求写实导致审美观念偏差
水彩画来源于西方,在审美观和哲学观上属于西方绘画的造型体系。受西方绘画造型观念的影响,学生往往以写实,即“像与不像”作为绘画审美的标准,由此形成了一种思维惯性,认为写实的才是好的。这种审美偏差表现为:作水彩画时,往往过于注重画面细节而忽视整体效果,进而越画越拘谨、越画越刻板,致使整幅画失去水彩的“味道”。
对此,英国艺术评论家拉斯金认为,在画家的处理下,水滴和它明快性质所形成的泼溅的痕迹、凝结的色块,以及斑斑的颗粒状等,虽然对画面的表现没有什么意义,但偶然形成的清新的趣味、明丽的色调与轻柔的感觉等,是其他材料所不能比拟的。这说明, 水彩画最大的语言特色是水和颜料不期而遇所带来的交融效果,而非小心谨慎的写实。可以说,学生对写实效果的片面追求极大限制了水彩语言的表达。
(三)教学模式固化导致创新意识缺乏
在传统的绘画教学中,教师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示范—临摹—改画”作为固定的绘画教学方式被沿袭。多数绘画教学只注重临摹,忽视个体的主观表达,从而导致学生在艺术创作中自我意识、创新能力缺失。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这样的模式对留学生明显不适用。他们十分排斥按照教师规定的内容练习,哪怕是临摹,也会融入自己的理解,有创作的成分,追求个性化的表达。
诚然,美术技能的习得有其特定的规律,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临摹大师的作品都是学习绘画必经的过程。南朝齐谢赫的“六法论”中提出的“传移模写”,也表明我国古人对临摹的重视以及对前人审美及技法的传承。同时,教师也应认识到古人追求的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理论。在模仿传承之外,绘画教学更要重视主体的抒情表达,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完美结合。
二、跨文化语境下高中水彩画教学的策略
(一)重视作业展评,提升个人自信
作業展评,即美术作品展示与评价,是美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欣赏与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总结绘画表现的形式、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提升自信心。因此,如果能通过合理的方式将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激发出来,不失为一种好的锻炼自信心的方式。
展示平台方面,可以将课堂展示拓展到校园及网络媒体。现代媒体的发展及校园数字化设备的完善,为学生的美术作品展评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可以通过传统的线下展览,如学期结束时利用校园公共空间举办水彩画作业汇报展,为学生提供近距离欣赏优秀作品的机会;也可通过微信、校园网等以电子图片的形式展示水彩作品,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平台。
评价方式上,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每次教学结束,教师要对学生作品及时点评,帮助学生分析存在的问题,便于他们及时改进;同时,要注重发展学生自评和互评的能力,如设计学生自我评价量表,鼓励学生欣赏评价他人作品,为喜欢的作品写推荐词、诗配画等。如此,通过自评与互评,引导学生提高反思意识,加强经验总结,自主学习,扩大人际交往,增强自信。
(二)渗透传统文化,提倡多元审美
水彩画既有严谨的再现性具象表达,又有洒脱的表现性意象呈现:具象沉稳、内敛,意象活泼、开朗。笔者认为,水彩画教学应从意象表现入手,一方面解决因学生性格导致的错误体认,另一方面降低因过度写实带来的作画难度。
同时,水彩画的意象表现与中国画的写意追求有着天然的契合。从工具材料上看,两者都使用水性颜料,画笔材质相似且都具有较高的蓄水性;从绘画技法上看,水彩画作画时的勾勒、渲染、干擦等用笔形式与中国绘画中的皴擦、点染、飞白、留空等也有相同之处。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选择水彩画教学内容时,可以考虑兼具国画审美意味的水彩画面作为主要的练习对象,以更贴近中国文化的视角带领学生认识水彩,从而降低跨文化语境下的审美不适感。例如,在水彩风景画学习初期,笔者挑选与中国山水画意趣相近的作品供学生临摹,让学生在理解空间关系的基础上,掌握水色晕染表现技法。
在水彩画教学中,利用传统国画的审美观念,并不是放弃水彩画的本体语言,而是借鉴国画的审美意蕴,以中国艺术精神为视角,寻找更贴合中学生已有审美观念的水彩画学习内容,从而使其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快速掌握水彩语言的特性。教师应引导学生以包容的态度接受和适应水彩语言,帮助学生理解绘画语言的多元特征,从文化的角度理解美术作品,进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独特的艺术魅力,坚定文化自信。
(三)优化教学设计,培养创新意识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美术课程的学习,要能够帮助学生养成创新意识,运用创造性思维,尝试创作有创意的美术作品。规避传统文化对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影响,需要教师在教学手段上下功夫,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将作画的体验内化为个人主观的审美意识,最终用于情感表达。
艺术上的创新是以个人不同于他人的主观表达为前提的。相同的教学内容,只能帮助学生提升绘画技能,却无法激发学生主观的创作愿望。因此,教师设计教学时,可设置个性化的学习内容,提供不同风格的作品供学生进行选择性的鉴赏及临摹。学生结合绘画习惯和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样式和风格,在学习大师作品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个人绘画风格。
常态课上,除了临摹优秀作品以外,教师还应适时安排创作内容。短时间内要求学生创作难度较大,教师可以结合水彩画的特点,选择小幅画面、意象的主题进行创作练习。创作的重点不是画面内容,而是作画过程中对水彩语言的运用。将水与色相互晕染渗透获得的一些意外效果和主观的创作意图关联,学生更能体会到艺术实践的自主性,开启创意思维,收获创作的乐趣。
在艺术多元发展的今天,绘画教学不应停留于所教画种本身,而是要以学生艺术兴趣爱好为突破口,带领学生认识各种艺术与文化,让学生在掌握美术表现技能的同时,形成更符合时代特点的艺术价值观念,提高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 谭崑,许卫朕.当代语境下水彩教学的思考[J].美与时代(中),2018(7).
[3] 孙诗谦.浅析高等学校中水彩画教学的本体语言[J].美术教育研究,2017(8).教材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