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改革与企业成本加成:异质性与影响机制

2019-09-10 07:02逯宇铎杜小飞
改革 2019年6期
关键词:市场化改革

逯宇铎 杜小飞

内容提要:选取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从成本加成视角实证检验市场化改革与企业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得到如下结论:市场化改革显著促进了企业成本加成的提高。在此基础上,针对企业异质性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市场化改革对于民营企业、中小型企业和高融资约束企业的成本加成促进作用更为突出。基于中介效应模型的作用机制检验表明,市场化改革既提高了企业的生产率水平,又缓解了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两种渠道综合作用共同提升企业成本加成。

关键词:市场化改革;企业成本加成;异质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543(2019)06-0147-12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引领下,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市场化改革相关政策的推行,不仅使宏观经济实现了质与量的双重飞跃,而且使微观企业有了更多获得感。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推进,极大地增强了企业发展信心,激发了企业创新创造活力。在此背景下,围绕市场化改革的研究悄然兴起,市场化改革的微观成效评估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这里考察市场化改革对企业成本加成产生的影响,进而探讨异质性企业下市场化改革成效的差异性,揭示市场化改革影响企业成本加成的作用机理。

一、相关文献综述

市场化改革的相关研究备受国内外关注,学术界对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主要围绕两个主题展开。

一类是从生产率视角考察市场化改革成效。Bekaert et al. 以96个国家为研究对象,考察了金融市场化对生产率的影响,发现前者对后者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1],Gehringer对欧洲市场化改革的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结论[2]。然而,市场化对经济社会的积极影响并非始终存在。吕健发现,2002~2006年市场化改革并没有促进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反而呈现与之负相关的关系[3]。这与多数研究认为的市场化改革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形成了鲜明对比。

另一类是从经济增长视角考察市场化改革成效。樊纲等运用各省份市场化进程相对指数,从定量角度证实了市场化是经济增长加速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首要动力[4]。吕朝凤、朱丹丹从市场潜力视角出发,考察了市场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发现市场化改革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影响[5]。与之类似的还有Iradian的研究,他认为市场化改革是转型经济体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6]。此外,市场化对经济增长方式也会产生影响。赵文军、于津平发现市场化进程有助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7]。Su■jan & Redek通过构造市场化改革的不确定性指数进而考察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了与以往研究相悖的结论,即市场化改革对经济增长存在负向影响,他们认为经济转型中的不确定性是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诱因[8]。

除此之外,从金融视角探讨市场化改革的文献也日渐丰富。姜付秀、黄继承考察了市场化与企业资本结构动态调整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市场化程度越高,企业资本结构的调整速度越快,并且偏离目标资本结构的程度会越低[9]。彭星等检验了存款利率市场化对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发现存款利率市场化及其价格竞争效应会加大城市商业银行的破产风险,不利于其资本化水平的提高,且会加大不良贷款风险[10]。安辉、张芳针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与商业银行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银行综合效率与利率市场化程度正相关,但国有商业银行对利率市场化反应不明显[11]。另外,也有研究从股票交易成本和交易深度、资本市场定价效率、银行利率决定以及企业融资渠道等角度考察市场化的影响,这些研究基本上肯定了市场化改革的积极作用。

综观上述关于市场化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尽管现有关于市场化改革成效的研究已经非常丰富,但是针对企业市场定价行为的研究仍然比较匮乏,例如有关市场化改革影响企业成本加成的研究寥寥无几。成本加成(部分文献称之为“加成率”)是指价格偏离边际成本的幅度,用以反映企业在市场中的定价能力,能够将价格维持在边际成本之上较大空间的企业,其市场话语权较强,代表企业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相较于生产率侧重于反映企业技术水平,成本加成能够更好地刻画企业综合实力,涵盖了成本控制能力与市场定价能力两个方面,更适合作为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因而近年来被更多学者采用,进而开展相关研究。

关于企業成本加成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贸易领域,例如出口、进口和中间品贸易自由化等。就出口方面而言,De Loecker & Warzynski针对斯洛文尼亚出口企业的研究显示,较之非出口企业,出口企业的成本加成水平较高[12]。但我国出口企业呈现与之相反的特点,钱学锋等、黄先海等以及盛丹、王永进的研究均证实,较之非出口企业,出口企业成本加成较低,原因在于我国广泛实行的出口退税以及补贴政策降低了出口企业成本加成[13-15]。相比而言,国内外关于进口贸易的研究结论较为一致,Altomonte & Barattieri对意大利企业的研究表明,进口渗透率的提高加剧了市场竞争,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加成水平[16]。进口贸易这种促进竞争的现象在我国也得到了证实。与进出口贸易相反,多数研究表明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对企业成本加成存在积极影响。耿晔强、狄媛以及祝树金等均发现中间品贸易自由化显著提高了我国企业的加成率[17-18]。

通过梳理市场化与企业成本加成的相关文献发现,目前还鲜有将制度变革与企业盈利能力相结合进行研究的成果。为此,本文以成本加成表征企业盈利能力,考察市场化改革的微观成效。我们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是:市场化改革是否显著影响了企业成本加成?如果是,这种影响是促进还是抑制?是否会由于企业异质性而存在差异?传递机制又是什么?如果不存在显著影响,是什么原因阻碍了市场化发挥作用?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或多或少会干预企业经营,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企业决策的制定,束缚了企业手脚,导致企业效率低下、绩效平平。市场化改革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减少行政干预,培育竞争性市场,激发企业的创新意识,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效率。另外,计划经济时代,银行的贷款决策也会受到政府影响[9],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资金错配,以致资本潜力得不到充分释放。市场化改革政策的推行,扩大了我国金融市场的规模,金融服务效率得到提高;多层次资本市场初步建立,金融体系结构得到优化;信贷资金的分配更加市场化,资本配置效率得到显著提升;企业融资环境日渐改善,融资难问题得到一定缓解。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日趋完善,法律法规更加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逐步确立,市场秩序愈发平稳有序,企业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市场化改革红利的释放有助于推动企业盈利能力提升。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市场化改革能够提高企业成本加成。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为解释经济发展中企业的差异化行为提供了理论基础。那么,市场化改革的微观成效是否也与企业异质性因素有关呢?从企业规模的视角来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立,为不同特征企业以及处于不同发展时期的企业提供了融资渠道,满足了多层次资金需求,增强了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特别是加强了对实体经济薄弱环节的支持,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近年来,各地区金融机构推出了针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产品,将中小企业贷款作为重点业务进行拓展。从企业所有权性质的视角来看,市场化改革的重要表现之一是通过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借助自由竞争、市场价格调节、宏观调控等手段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准入门槛逐步降低,优惠扶持政策不断细化深化,财产保护制度基本确立,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从企业融资能力的视角来看,创业板、中小板股票交易市场的建立,既可以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例,又能够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此外,城商行、信用社合并重组为区域性商业银行,增加了企业间接融资规模,加强了对企业的支持力度。这一系列举措切实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尤其有助于缓解资金困难企业的融资压力。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市场化改革对异质性企业成本加成的提升作用存在差异性,对于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融资困难企业而言,市场化改革对其成本加成的提升作用相对更大。

市场化改革的目的是借助市场竞争机制,释放市场活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在竞争性的市场环境中,企业想要长久存活且实现更高盈利,必须提高自身综合竞争力,其关键在于提高生产率水平。伴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扩大,外资大量涌入,随之而来的是先进的技术、管理理念以及生产设备等,这有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生产率。同时,市场化改革增加了劳动力流动性,劳动力的迁移会带动技术扩散以及信息传播,进而通过模仿学习效应为其他企业所用,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生产率水平。一言以蔽之,市场化改革通过竞争加剧效应、技术升级效应以及人员流动效应三种途径促进企业生产率提高。根据MO模型[19],生产率水平较高的企业,其成本加成水平也可能较高。因此,我们认为生产率渠道是市场化改革影响企业成本加成的主要渠道之一。

除此之外,市场化还可能通过融资渠道作用于企业成本加成。随着市场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信贷资金的分配在更大程度上由市场主导,国有大型企业因良好的银企关系和政企关系长期存在的软预算约束日渐式微,金融系统中非国有金融机构的比例以及非国有经济部门贷款比例均有所提高。同时,金融业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金融市场深度和广度均有所扩大,企业融资渠道增多,融资方式更加多样。这些制度变革为企业融资提供了便利,特别是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得到较大缓解,融资难度有所降低。此外,引进外资是市场化带来的又一大融资改善举措。外资进入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设备,而且直接增加了我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数量,缓解了资金不足的压力。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市场化改革通过提高企业生产率以及降低企业融资约束进而有利于企业成本加成的提高。

三、指标测度、数据选取与典型事实分析

(一)指标测度

1.市场化程度

本文选择樊纲等[4]编制的市场化进程相对指数作为衡量市场化程度(market)的指标。该指数代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体制改革,涉及经济、社会、法律等诸多领域,涵盖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以及市场中介组织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等五个方面,综合反映了我国各地区市场化发育程度。需要说明的是,它主要体现各地区在市场化进程中的相对程度。

2.成本加成

成本加成(mkp)是指价格偏离边际成本的幅度,衡量的是企业的市场定价能力和盈利能力。本文借鉴国际前沿的生产函数法,该方法由De Loecker & Warzynski[12]提出,使用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净值年均余额、全部职工人数、工业中间投入、应付工资及应付福利等指标对成本加成进行测算。根据他们的论证,成本加成可以表示为可变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与支出份额的比值。公式如下:

μ■=θ■■/α■■(1)

式(1)中,μ■表示企业成本加成,θ■■表示可变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α■■表示总销售额中可变投入要素的支出份额。可变投入要素V以劳动投入量表示,产出弹性用Levinsohn & Petrin[20]的半参数方法进行估计,支出份额根据工业企业数据库的统计指标,利用公式(应付工資总额+应付福利总额)/主营业务收入进行计算。该方法的优点在于:放松了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无需区分特定的市场结构,也不需要使用企业的资本数据。

3.控制变量

企业规模(size):企业总资产的对数值,用于控制企业规模大小对成本加成的影响;资本密集度(kl):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年均余额与全部职工人数之比的对数值,用于控制行业特征对企业成本加成的影响;企业年龄(age):考察年与企业成立时间年的差值,用于控制企业经营年限对成本加成的影响;出口虚拟变量(export):将出口交货值不为零的企业定义为出口企业,export取值为1,将出口交货值等于零的企业定义为非出口企业,export取值为0,用于控制企业是否从事出口贸易对成本加成的影响;补贴虚拟变量(subsidy):将补贴收入不为零的企业定义为补贴企业,subsidy取值为1,将补贴收入等于零的企业定义为非补贴企业,subsidy取值为0,用于控制企业是否获得政府补贴对成本加成的影响。

(二)数据处理

本文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1999~2007)考察市场化对企业成本加成的影响。该数据库记录了我国全部国有企业及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的基本信息。由于该数据库非常庞大,统计过程中难免出现信息不全或不准确的情况,比如部分企业的某些重要指标缺失或者存在异常值等,这会对研究结论的可靠性造成影响。为保证研究样本的精确性,使用前对数据库进行如下处理:(1)统一四位码行业代码,我国于2002年颁布了新的行业分类标准,为了使统计标准一致,将1999~2002年的行业代码进行了调整;(2)剔除重要信息缺失的企业,比如企业代码、成立时间、所在地区以及登记注册类型等基本信息,这些指标的缺失会限制回归分析的进行;(3)剔除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全部职工人数、固定资产净值年均余额、应付工资总额、工业中间投入、出口交货值、补贴收入等主要指标中任意一个指标存在负值或者缺失值的企业,上述任一指标值出现缺失或者负值的现象,将会影响相关变量的测度;(4)剔除全部职工人数小于10的企业,这些企业的会计制度可能不健全,统计数据的可靠性相对较低;(5)剔除一年中重复出现的企业;(6)选择成立时间在1949年之后的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将成立时间限定在1949年之后,方便对企业年龄的把握,同时能够确保企业融资约束程度测算结果的可靠性;(7)利用1999年为基期的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以及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分别对工业增加值和主营业务收入、固定资产净值年均余额以及工业中间投入进行平减,以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

需要特別说明的是,在计算企业成本加成时,需要用到可变投入要素的支出份额这一指标,本文中的可变投入要素以劳动投入量表示,劳动投入量的支出份额以职工工资和福利费之和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表示。为确保研究样本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以及企业成本加成测算结果的可靠性,在基本筛选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了深度处理,将该比重小于5%的样本企业进行了剔除,确保企业成本加成的测算结果位于合理区间。依据如下:企业人工成本是企业全部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占据营业收入的比重也相应较大,我们认为,上述比重小于5%的样本企业,可能是由于统计偏误的原因,造成人工成本占比过小的现象,这会导致企业成本加成的测算结果偏离合理范围。

(三)典型事实分析

我们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市场化程度与企业成本加成的分布特点进行刻画。首先,就时序变化特点进行分析。为深入理解二者间的关系,将全部地区分为两类:大于等于当年全国市场化平均水平的地区定义为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小于平均水平的定义为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以便对比分析企业成本加成与地区市场化程度的变动特点(见图1)。从整体来看,无论是市场化程度还是企业成本加成,在考察期内均呈现增大的趋势,这说明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稳步推进,各地区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同时表明,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进,企业成本加成得到提升。由于决定成本加成大小的因素纷繁复杂,因而较之市场化程度企业成本加成的波动性更大。进一步,将两类地区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从绝对水平看,地区市场化程度与企业成本加成之间在各个时间点下均具有高度同步性,即较高的地区市场化程度对应着较高的企业成本加成水平。从增长速度看,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的企业成本加成增速更加明显,至考察期末与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的企业成本加成已十分接近,这可能意味着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地区,经济体制变革的红利尚未充分释放,借此契机,企业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借鉴已有发展经验,可实现追赶式发展。

接下来,从空间维度进行分析。图2呈现了我国31个省(区、市)的市场化程度与企业成本加成的空间分布特征。第一,我国各地区的市场化程度存在明显差距,较高的地区有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沿海省市,较低的地区主要有西藏、青海、甘肃以及新疆等地。沿海地区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优越的发展条件,加之改革开放政策从“优先发展沿海地区”起步,政策倾斜使得沿海地区具备先发优势,因而市场化程度较高。第二,各地区企业成本加成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别,较高的地区有江苏、山东、浙江、河南等,较低的地区有西藏、青海、甘肃和贵州等。企业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区位因素是影响企业要素供给的关键,江苏等地由于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要素供给相对容易,能够节约大量运输成本,加之具备劳动力优势,恰好契合了我国改革开放早期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因而企业成本加成较高。第三,综合来看,二者之间呈现极为相似的分布特点,除个别地区外,市场化程度与企业成本加成之间均存在高度一致性,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其企业成本加成也较大,二者之间可能存在正相关关系。

四、模型构建与结果分析

(一)模型构建

根据研究需要,采用如下基准回归模型对市场化改革影响企业成本加成进行估计:

mkp■=α+β■market■+β■X■+λ■+ε■(2)

式(2)中,mkp■表示企业i在第t期的成本加成,market■表示地区j在第t期的市场化程度。X代表一组控制变量的集合,包括企业规模(size)、资本密集度(kl)、企业年龄(age)、出口虚拟变量(export)和补贴虚拟变量(subsidy)。λ■代表时间虚拟变量,以控制随时间变化的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等对企业成本加成的影响。ε表示随机扰动项,包含其他一切不可观测的因素。

(二)变量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表1呈现了各变量的统计性特征。从企业成本加成来看,平均值为1.769,Konings et al. 认为在非完全竞争市场加成率一般大于1[21],本文的测算结果契合了这一观点;25分位值为1.032,非常接近于临界值1,这表明一部分企业处于亏损状态,未能实现盈利;50分位值为1.636,小于平均值,这说明达到平均盈利能力的企业占比不到50%,仅少数企业具有较强盈利能力;最小值为0.222,标准差为0.921,最大值为3.760,说明我国企业的成本加成水平离散程度较大,企业盈利能力存在较大差别。从地区市场化指数来看,平均值为7.558,25分位值为5.730,说明我国多数地区的市场化程度处于较高水平;50分位值为7.630,大于平均值,表明50%以上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达到了全国平均水平,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稳步推进;最小值为0,标准差为2.304,最大值为11.710。这说明各地区市场化改革进程并不同步,市场化程度参差不齐。控制变量的分布特点与已有研究类似,这里不展开分析。

表2(下页)呈现了各变量的Pearson相关性检验结果。由相关系数的大小及显著性可知,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普遍较低,且均在1%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为了确保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现象,又进行了VIF(方差膨胀因子)检验,由表2最后一行可见,所有解释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均小于2,说明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计量经济模型中的变量选取是合理的。具体来看,企业成本加成与所在地区市场化程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13,说明地区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与企业盈利能力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与上述理论分析一致。同时,企业成本加成与企业规模、资本劳动比以及补贴之间也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与企业年龄和出口贸易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

(三)基准回归

根据公式(2),以各地区市场化程度为主要解释变量,考察其对企业成本加成的影响,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作为参照,第(1)列中解释变量只包括市场化一个变量,并未引入其他控制变量,结果显示,市场化改革对企业成本加成存在显著为正的作用效果。考虑到经济系统中可能存在其他影响企业成本加成的因素,引入控制变量再次进行回归,如第(2)列显示,市场化改革依然有利于企业成本加成的提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控制了时间固定效应,结果如第(3)列所示,市场化改革对企业成本加成的促进作用仍然显著,使成本加成提高了5.39个百分点,这表明经济体制改革显著促进了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验证了假设1。

其他变量的结果分析如下:第一,企业规模的回归系数正向显著。规模较大的企业,多为行业内的领导者,对于产品的市场定价具有相当影响力,加之大企业更容易实现规模经济,成本控制能力较强,因而成本加成也相应较高。第二,企业资本密集度的回归系数正向显著。一般来说,资本密集度越大的行业,研发投入比例也越高,更加注重科技创新能力与技术水平的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较高,市场定价随之提高,因而具有较高的成本加成。第三,企业年龄的回归系数负向显著。存活时间越久的企业,更有可能处于学习曲线的下降阶段,对于国内外先进管理理念的敏感性下降,承接新技术的能力也有可能出现下滑,制约了企业发展,表现为企业成本加成水平较低。第四,出口企业的回归系数负向显著。正如前文所述,我国出口企业具有一定特殊性,出口退税、补贴等优惠政策以及行业内部的激烈竞争均收窄了价格与成本之间的距离,造成了出口企业成本加成偏低的事实。第五,补贴企业的回归系数正向显著。政府补贴可以增加企业资金规模、缓解融资约束、拓宽投资领域、激发创新意识,对于企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促进了企业成本加成的提高。

(四)基于企业异质性的回归

基准回归基于全部企业展开,代表的是市场化改革对企业成本加成的平均影响。企业异质性特点是否会影响市场化改革的成本加成效应,并未得到体现,这无疑影响了对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认识。接下来引入企业异质性,从企业所有权性质、规模大小与融资约束程度三方面考察市场化改革对企业成本加成的异质性影响。

首先,根据企业所有权性质将全部企业分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两类,检验结果见表4第(1)、(2)列。市场化改革对企业成本加成的正向促进作用在两类企业中均显著存在,但影响程度存在差别,对民营企业成本加成的促进作用略大。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日趋完善,税收制度更加公平合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逐步健全,企业营商环境更加优良,这些皆有利于企业发展壮大。特别是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制度的改进与优化更是从根本上改善了企业境况,尤其是市场进入门槛的降低,进一步拓宽了民营企业的行业选择,对于企业成本加成的提升更加显著。

其次,按照企业规模将全部企业分为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業,检验结果见表4第(3)、(4)列。两类企业下均能观测到市场化改革对成本加成的显著促进效应,尤其是对中小型企业的成本加成促进作用更明显。中小型企业多处于初创期或者成长期,具有基础薄弱、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以及创新能力不足等特点,但这恰恰说明企业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可以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借助先行企业在市场化改革中探索的经验与溢出效应,降低自身面临的市场风险与不确定性,实现更快更好追赶。正是由于这些有利条件的存在,中小型企业成本加成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表现为加速提升态势。

最后,按照融资约束程度将全部企业分为高融资约束企业和低融资约束企业,检验结果见表4第(5)、(6)列。市场化改革对不同融资约束企业的成本加成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对融资约束严重企业的成本加成促进作用更显著,这说明市场化改革的推行使得融资困难企业的盈利能力得到更加明显的提高。市场化改革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增加了企业融资方式,改善了企业融资环境。尤其是对于融资约束严重的企业,市场化改革有效缓解了其融资难、融资贵的不利局面,增加了企业可支配资金数量,企业可以用于研发创新、引进先进技术与人才等经济活动,进而有利于成本加成的提高。

综上,市场化改革显著提高了全部企业的成本加成,特别是民营企业、中小型企业和融资难企业,在经济体制变革下呈现更强劲的发展势头,假设2得到验证。从更深层次来看,上述三类企业由于政策限制以及融资约束等实际困难,在经济发展中处于劣势地位。但它们同时又是拉动投资、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主力军,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市场化改革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带动这些企业的发展,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平均发展水平是极为有利的。

五、市场化改革影响企业成本加成的机制检验

(一)市场化改革影响企业成本加成的作用机制检验

本文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对市场化改革影响企业成本加成的作用机制进行检验。中介效应模型的构建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构建因变量与自变量的回归模型,如式(3);第二步,构建中介变量与自变量的回归模型,如式(4)、式(5);第三步,构建因变量与同时包括中介变量和自变量的回归模型,如式(6)。

mkp■=a■+a■market■+a■X■+λ■+ε■(3)

tfp■=b■+b■market■+b■X■+λ■+ε■(4)

SA■=c■+c■market■+c■X■+λ■+ε■(5)

mkp■=d■+d■market■+d■tfp■+d■SA■+d■X■+λ■+ε■(6)

上述公式中,tfp■表示企业i在第t期的全要素生产率,利用Levinsohn & Petrin方法[20]进行测算。SA■表示企业i在第t期的融资约束程度,计算公式为:sa=-0.737×size+0.043×size2-0.04×age。其中,size表示企业规模,用企业总资产的对数值表示;age表示企业年龄,用考察年与企业成立时间年的差值表示。sa指数为负且绝对值越大,说明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越严重。为了便于比较,本文对其进行取绝对值的正向化处理,处理后该指数(SA)与融资约束程度呈现同方向变动关系,即SA指数越大,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越严重。

利用公式(3)~(6),对市场化改革影响企业成本加成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见表5,下页)。第(1)列的回归结果同基准回归相一致,即市场化改革有利于企业成本加成的提高,这里不再赘述。第(2)列显示市场化改革使得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提高了2.05个百分点,且在1%显著性水平上成立,表明市场化改革正向作用于企业生产率,验证了生产率渠道的分析。第(3)列显示市场化改革使得企业融资约束程度下降了3.05个百分点,且依然通过了较高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缓解了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验证了融资渠道的分析。

接下来,针对中介效应模型最后一个也是最主要的环节进行验证,即同时包含中介变量与自变量的回归模型,具体见表5第(4)列。成本加成对生产率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表明生产率越高的企业,其成本加成水平也较高,印证了MO模型[19]的推断。企业生产率越高,其边际成本就越低,因此成本加成水平也相应较高。SA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说明企业融资约束程度越高,对成本加成的制约效应越大。企业受制于资金短缺的困境,无法实现最优投资决策,限制了企业研发投资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参与国际贸易的深度等,制约了企业成本加成的提高。综合表5的回归结果来看,市场化改革通过提高生产率和降低融资约束两个渠道提高企业成本加成具有实证依据,假设3得到验证。

(二)中介效应检验

对以上中介效应回归结果进行检验。下面以生产率渠道为例进行分析,具体操作为:

(1)检验系数a■的显著性,如果显著,按中介效应立论;如果不显著,按遮掩效应①立论[22];无论是否显著,都需进行步骤(2)的检验。

(2)依次检验系数b■、d■的显著性,如果均显著,则说明存在间接效应,进行步骤(4);如果存在至少有一个系数不显著的情况,则进行步骤(3)。

(3)利用Bootstrap法判断系数b■×d■的显著性,如果乘积显著,则同样可以说明存在间接效应,继续步骤(4);如果不显著,则认为间接效应不存在,即终止对中介效应的分析。

(4)检验系数d■的显著性,如果显著,则说明存在直接效应,进行步骤(5);如果不显著,则说明只有中介效应,不存在直接效应。

(5)比较b■×d■与d■的符号是否一致,如果同号,则属于部分中介效应;如果异号,属于遮掩效应。

以上检验步骤是以生产率渠道为例展开的,对于本文另外一个作用机制——融资渠道的检验,检验原理、检验步骤与生产率渠道类似,区别仅在于步骤(2)、(3)、(5)中检验系数由b■、d■转变为c■、d■,具体检验结果见表5。由表5的回归系数及显著性可知,系数a■、b■、c■、d■、d■和d■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全部通過了检验,且b■×d■、c■×d■均与d■的符号相同,说明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即市场化改革部分地通过提高企业生产率水平以及降低企业融资约束程度进而正向作用于企业成本加成,再次验证了假设3。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进而带动经济全面发展,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为了加深对市场化改革的认识,本研究以企业成本加成为切入点,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考察了市场化改革对企业成本加成的影响,旨在从更深层次上理解市场化改革政策,为有效提升企业盈利能力提供借鉴。主要结论如下:第一,市场化改革显著提高了企业的成本加成水平。进一步的异质性检验显示,市场化改革对企业成本加成的正向促进作用在民营企业、中小型企业和高融资约束企业中更加突出。第二,生产率渠道和融资渠道是市场化提升企业成本加成的主要传递机制。市场化改革一方面提高了企业的生产率水平,另一方面缓解了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两种渠道综合作用共同推动企业成本加成的提高。

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充分发挥市场化改革对于提升企业盈利能力的积极作用。一要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健全完善市场体系,同时加强监管,确保市场环境公平有序,增强企业发展信心。二要推进政府职能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破除政府职能错位、越位的体制机制障碍,从根本上解除阻碍企业发展的绊脚石,使政府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第二,针对异质性企业实施精准扶持,做到有的放矢。一要减少民营企业投资中的政策歧视。降低民间资本进入门槛,放宽民间资本准入领域。对于民间资本投资中遇到的土地、资金、人才等实际困难,政府应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二要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企业的融资困境。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为企业提供多样化的债券融资工具。创新企业融资扶持方式,发展规范的供应链金融服务。第三,重视金融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作用。一要继续扩大金融业开放力度,引入竞争机制,倒逼金融业深化改革,从而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二要发展普惠金融,使金融服务向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等倾斜,打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最后一公里”。三要通过降低金融业杠杆率,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金融监管,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四要放宽外资准入限制,优化外资投资环境,简化外资准入程序,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从而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BEKAERT G, HARVEY C R, LUNDBLAD C. Financial openness and productivity[J]. World Development, 2011, 39(1): 1-19.

[2]GEHRINGER A. Uneven effects of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on productivity growth in the EU: evidence from a dynamic panel investiga-

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5, 159: 334-346.

[3]吕健.市场化与中国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省域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3(2):64-80.

[4]樊纲,王小鲁,马光荣.中国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J].经济研究,2011(9):4-16.

[5]吕朝凤,朱丹丹.市场化改革如何影响长期经济增长?——基于市场潜力视角的分析[J].管理世界,2016(2):32-44.

[6]IRADIAN G. What explains the rapid growth in transition economies?[J]. IMF Staff Papers, 2009, 56(4): 811-851.

[7]赵文军,于津平.市场化进程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14(3):3-22.

[8] A, REDEK T. Uncertainty and growth in transition economies[J]. Review of Social Economy, 2008, 66(2):209-234.

[9]姜付秀,黃继承.市场化进程与资本结构动态调整[J].管理世界,2011(3):124-134.

[10]彭星,李斌,黄治国.存款利率市场化会加剧城市商业银行风险吗——基于中国24家城市商业银行数据的动态GMM检验[J].财经科学,2014(12):1-10.

[11]安辉,张芳.创新驱动、利率市场化与银行业效率提升[J].改革,2017(3):141-151.

[12]LOECKER J D, WARZYNSKI F. Markups and firm-level export statu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2, 102(6): 2437-2471.

[13]钱学锋,潘莹,毛海涛.出口退税、企业成本加成与资源误置[J].世界经济,2015(8):80-106.

[14]黄先海,诸竹君,宋学印.中国出口企业阶段性低加成率陷阱[J].世界经济,2016(3):95-117.

[15]盛丹,王永进.中国企业低价出口之谜——基于企业加成率的视角[J].管理世界,2012(5):8-23.

[16]ALTOMONTE C, BARATTIERI A. Endogen-

ous markups,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he product mix[J]. Journal of Industry Competi-

tion & Trade, 2015, 15(3): 205-221.

[17]耿晔强,狄媛.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制度环境与企业加成率——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实证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17(5):52-69.

[18]祝树金,钟腾龙,李仁宇.中间品贸易自由化与多产品出口企业的产品加成率[J].中国工业经济,2018(1):41-59.

[19]MELITZ M J, OTTAVIANO G I P. Market size, trade, and productivity[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008, 75(1): 295-316.

[20]LEVINSOHN J, PETRIN A. Estimating production functions using inputs to control for unobservables[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003, 70(2): 317-341.

[21]KONINGS J, CAYSEELE P V, WARZYNSKI F. The effects of privatization and competitive pressure on firms’ price-cost margins: micro evidence from emerging economies[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05, 87(1): 124-134.

[22]MACKINNON D P, KRULL J L, LOCKWOOD C M. Equivalence of the mediation, confounding and suppression effect[J]. Prevention Science 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Prevention Research, 2000, 1(4):173-181.

Market-oriented Reform and Firms’ Markups:

Heterogeneity and Impact Mechanism

LU Yu-duo  DU Xiao-fei

Abstract: This paper empirically tes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ket-oriented reform and firms' profita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kups using the Data of Chinese Industrial Firms, and arrives at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market-oriented reform significantly promotes firms’ markups. On the basis, we analyze the firms’ heterogeneity and find that the above promotion of market-oriented reform has a greater role in private, small and medium and high financial constraint firms. As for the specific mechanisms, the test based on mediating effect model shows that market-oriented reform not only improves firms’ productivity, but also alleviates firms’ financial constraint, which jointly enhance firms’ markups.

Key words: market-oriented reform; firms’ markups; heterogeneity analysis

猜你喜欢
市场化改革
我国市政公用行业投融资市场化改革探析
交通运输经营管理实行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研究
对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市场化改革的探究分析
低油价背景下我国天然气市场分析与展望
市场化改革能提高中国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吗?
营改增税制对铁路运输业的影响和分析
我国市场化改革的历史回顾及方向
有形公共产品至善服务体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