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教学的三条路径

2019-09-10 07:22张炳祥
关键词:麻雀水果习作

张炳祥

摘要:习作教学需遵循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引导他们放飞心灵、自由表达。具体路径有三:通过拓展多元化的视角和抓取随机性的场景,指导有意观察;通过关注生活的细小片段和观照自然的神奇美妙,生成独特感受;通过与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的对话,促成个性化体验。

关键词:习作教学有意观察独特感受个性体验

习作教学需遵循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引导他们放飞心灵、主动习作、自由表达,用“童眼看世界”,“我手写我心”。具体路径有三:

一、寻找“视点”,指导有意观察

小学生的有意注意能力尚未形成,对周围事物往往缺乏主动观察与发现的意识。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寻找习作的“视点”,指导他们有意观察,进而生发想说、想写的灵感。

(一)拓展多元化的视角

如指导学生写水果,我事先准备了一篮子新鲜水果。课上,我将果篮高高捧起,说:“同学们,今天老师要请大家品尝水果,怎么样?”学生的眼里充满了惊讶和欣喜。“如果哪位同学能把自己拿到的水果形象地介绍给我们,他就可以马上品尝。如果还有同学能对这位同学的介绍做补充,他也可以和这位同学一起分享水果。”有此“诱惑”,学生个个兴奋地举起了手。一位学生介绍的是火龙果:“火龙果呈椭圆形,粉红粉红的,看起来好诱人。”我提示他用手摸一摸火龙果。学生摸过后马上补充:“外面有一层一层的叶片,就像鱼的一层层鳞片。”一位学生介绍了苹果:“苹果外皮红里透着黄,摸起来十分光滑,像涂了一层蜡。”我立即表扬他:“你不但用手摸了,还展开了联想,用了比喻句。”又有一位学生介绍的是香蕉:“香蕉嫩黄嫩黄的,摸起来十分顺滑。它弯弯的,看起来像一只小船。凑近闻一闻,有一股淡淡的香味。”“你还对这个水果的香味做了介绍,越来越完整了。”……顺着这样的思路,学生发现,调动视觉、触觉、嗅觉等器官,能使观察更全面。在此基础上,我请学生品尝自己喜欢的水果,细嚼慢咽,说说吃水果的感觉。很快,学生就有了相关的描述:“香蕉吃起来软软的,甜甜的,口感特别好,还有一股淡淡的香味。”“轻轻咬一口,鲜红的汁水便流了出来,又酸又甜,鲜美无比。”……由此,学生观察的视角越来越多元,除了用眼睛看,用双手摸,用鼻子闻,用嘴巴尝,还学会了用心灵去感受,一篇篇佳作也就水到渠成。

(二)抓取随机性的场景

一次上课,我走到教室门口,发现班里闹哄哄的。原来,学生在追赶一只飞进教室的小麻雀。几个男生好不容易捉住了小麻雀,兴致高涨地把玩着;当看到麻雀可怜的样子,又打开窗户把它放飞了。见此情景,我灵机一动,决定把这节语文课上成说话、写话课,要求学生把刚才捉麻雀的场景说一说,然后写下来。学生一听,个个来了兴致,你一言我一语抢着说个不停,然后快速翻开日记本写了起来——“男生有的拿书抛向小麻雀,希望能够击中小麻雀;有的关上门,拼死守在门旁,生怕小麻雀破门而出;有的关上窗,还故意留下一条缝……可怜的小麻雀害怕地尖叫着,无助地躲逃着,从教室的一头逃到另一头。我分明看见它的瞳仁中闪烁着惊恐。”“‘叽叽,叽叽……’所有人的目光都定格在了教室上空的小麻雀身上。教室里像炸了锅,只听几个男生大叫:‘逮住它!逮住它!’很快,大家就行动起来了,关窗子的关窗子,爬凳子的爬凳子。‘皮一’同学更是肆无忌惮,直接站到了课桌上。只见他手持扫把,挥舞着双臂,急切地想最先抓到小麻雀。在大家的四面夹击中,小麻雀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

除了在课堂中,教师还可以带学生走进工厂、敬老院等地方寻访,记下感动自己的场景,让观察的视角不断拓宽,让习作的素材不断丰富。时间久了,学生就会有意识地留心生活,记录生活。

二、聚焦细节,生成独特感受

(一)关注生活的细小片段

执教习作课《父母的疼爱》,当我让学生说一说父母疼爱自己的具体事情时,大部分学生都不知说什么。几个学生发言,也只是说到生病了父母深夜送自己去医院、遇到作业难题父母帮助讲解等,毫无感染力。这时,我便启发学生交流爸爸的眼睛、妈妈的手。为了激活他们的思维,我还请一个马尾辫扎得很精致的女生讲讲自己的妈妈是怎样帮她编辫子的。这一下就打开了这位女生的“话匣子”。她自豪地说:“妈妈每天总是在我吃早饭的时候为我梳头发,她编小辫儿的时候……妈妈的手可巧了,瞧,我身上的毛衣也是她织的……”“手艺真不错!”我顺势接话,“妈妈每天都这么做是为什么呀?”这位女生接着说:“妈妈说头发梳得好人就有精神,学习就更有劲头,这样的孩子最讨人喜欢!”于是,我让这位女生以“妈妈的手”为题,详细写下妈妈精心为她编小辫儿、织毛衣的情景,并建议她融入妈妈为自己编小辫、织毛衣时的话语。以此为引领,让其他学生也认真回忆父母平时生活中照顾自己的细节。由此,便有了不少饱含真情实感的精彩文章。

(二)观照自然的神奇美妙

执教习作课《春天在哪里》,我问学生:“你们发现身边的春天都藏在哪里?”学生对春天并不陌生,纷纷抢着回答。有的说:“春天藏在怒放的迎春花里,那一片金黄,不正预示着春天的到来吗?”有的说:“春天藏在清澈的小河里,河水解冻了,小鱼儿自由自在地游着。”……我接着问:“你们的确捕捉到了很多春天的足迹,那你们还听到了什么?”换个角度,学生的思维再次被激发:“我听到小燕子在啾啾地叫。”“我听到‘哞哞’叫的黄牛已经下地劳作了。”……我继续引导:“是呀,这些花儿、草儿、鸟儿、虫儿……都是春天的小精灵,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向我们传递着春天的消息,那它们在向我们传递什么消息呢?”学生兴趣盎然地说:“小鱼儿肯定会说‘春天真暖和,又可以自由活动了’。”“黄牛肯定会说:‘今年的收成就看我的了,我要加紧劳作’。”……我顺势又问:“在这美好的春天里,看到了万物欣欣向荣的景象,听到了万物的心声,你们是不是也有很多想说的话?把你的话写下来吧!”有了这一连串的引导,学生对春天有了别样的认知:“昨夜下了一場春雨,路上湿漉漉的。不过,太阳公公的心情似乎很好,居然没有迟到。暖融融的阳光洒在我们身上,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草的香味。迎面而来的春风拂过脸颊,让人感到特别愉快。我们好像扑进了春天的怀抱!”……

三、多元对话,促成个性化体验

(一)与现实生活对话

指导六年级学生写童年往事,课始,我带领学生做了一个“捶捶乐”的游戏。游戏规则是:学生在教室里站成几列,后面的学生为前面的学生捶捶肩或腰。这下,教室里热闹起来了。之后,我让所有学生向后转,交换捶,同时暗示学生:“想想对方刚才是怎么捶你的。”顿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我抓住时机及时叫停,采访学生此时此刻的心情或感受。有的学生开心地说:“挺舒服的,我们相互放松了一下。”也有学生颇为愤怒:“老师,他捶疼我了,下次我绝饶不了他!”对方却辩解道:“他先这样捶我的!”……随即,我把问题抛给了学生:“这可怎么是好?如果再让你为同学捶一次背或腰,你会怎么捶?”通过交流,学生明白了“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冤冤相报何时了,得饶人处且饶人”等道理。在此基础上,我又启发学生:“由此,你想到了与周围人相处中的哪些过往?此时,你想向对方表达什么?”就这样,《××,我想对你说》《一想起那件事,我就……》等充满真挚情感的文章相继出炉了。

(二)与未来生活对话

小学生尤其喜欢奇思妙想,对未来的生活世界更是有着自己独特而美妙的想象。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一次上课之前,我安排了一系列看似随意实则大有用意的活动: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看一部自己喜欢的科普电影,记下自己印象最深的情节;搜集家里的“老古董”,了解其来历;到科技馆参观,描绘自己最感兴趣的展品;学习教材上的科普文《梦圆飞天》《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神奇的克隆》等。有了这些体验,当我在课堂上抛出“想未来”的话题后,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滔滔不绝地说起来:“将来的房子,几百层的高楼大厦不算稀罕,而且都有自我保护功能,一旦发生地震,它们会自动感应并悬浮到空中。室内,可以根据主人的需要,随意调节温度;可以根据主人的心情,随时变换色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灵性便开始飞扬。

猜你喜欢
麻雀水果习作
四月里该吃什么水果
燕子和麻雀
水果篇之Cherry
水果畅想曲
习作展示
麻雀与红襟乌
好看更好吃的水果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