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名师工作室的教师专业成长

2019-09-10 07:22诸定国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19年7期
关键词:名师工作室学习共同体

【摘 要】名师工作室是培养教师的重要平台。工作室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路径很多:构建读书共同体、对话名师名家、实施卷入式研究与进行写作指导,是促进成员专业成长的四种有效路径。共同体阅读丰富成员积累,对话名师名家开拓成员视野,实施卷入式研究解决成员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写作指导提升成员理性表达能力。

【关键词】名师工作室;教师专业成长路径;学习共同体;专业表达能力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54-0044-04

【作者简介】诸定国,南京市溧水区教师进修学校(南京,211200)副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笔者主持的语文工作室最早为溧水区初中语文工作室,因工作需要,后调整为溧水区高中语文工作室,期间通过评审,又被确定为南京市语文工作室,工作室成员实际涵盖初中和高中两个学段。工作室组建近十年来,笔者边探索边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发展到今天,工作室平時的理论学习、大型活动,都有非工作室成员自愿参加,其间不乏小学学段与邻近区县的同仁,有的活动有多达200余名语文教师参与。工作室对当地中学语文教师成长,起到促进作用。拙文以此为例,谈谈名师工作室平台下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选择。

一、构建读书共同体,引发教师自觉阅读

阅读之于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教师阅读状态、阅读水平并不理想,存在的问题有不阅读、阅读量小、阅读面窄、阅读面散及阅读不成系统等。工作室成员要想更好地实现专业专长,必须解决不读书或读书效果不佳的问题。工作室组建伊始,主持人首先明确,工作室应是一个专业阅读的学习共同体,需对成员阅读作定性定量与系统的要求:一是工作室成员的阅读是基于教育教学与学科专业发展的专业阅读,而非文学阅读(文学阅读只是学科阅读的一部分)和泛阅读;二是工作室成员每学期、每学年必须认认真真研读一定数量教育与教学理论书籍;三是根据专业发展之需,成员阅读力求形成体系。

工作室安排成员间讨论专业发展现状、方向,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等问题。大家认为自己有较为丰富的积累,不仅处于实践经验叠加向理性思考转型的关键期,还处于教育教学认识抽象化、理论化的爬坡阶段。于教师而言,如果这一时期过渡得好,就能突破瓶颈,走过高原期,完成蜕变,实现华丽转身,从而能够理性审视、设计教学,为教育教学寻找学理依据,并能够在学理指导下开展教学实践。否则,教师就会停滞于高原期,重复劳动,甚至进入专业发展的衰退状态。基于这样的分析,工作室提出“阅读改变状态”的观点,要求成员每天坚持阅读,并通过指导每一名成员制定切合发展需要、利于突破高原期的阅读计划,提供必要书目、书刊,安排交流活动促进阅读。

主持人与成员共同完成书目确定、阅读框架建构。成员的阅读积累不一,在阅读方向上,工作室给出建议,供成员自我完善:一是阅读语文学科教学论、课程论方面的书籍。当代名作与传统经典的结合,既对话了传统经典,又关注了当下改革发展方向,从而能让教师了解语文教育教学的发展。二是读书与读刊、读优秀论文相结合。读刊、读优秀论文可以促进成员关注学界动态,思考语文学科当下热点问题。三是阅读语文名师,从德艺双馨的名师身上汲取热爱语文、奉献语文的动力。刘国正主编的《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成为历届工作室成员的必读之书,成员阅读于漪、洪宗礼、钱梦龙等语文大家,领会名师大家对语文的挚爱之情。工作室要求成员选择一位名师,系统研读该名师的课例、文集,从榜样身上汲取专业成长的营养。四是重读教育学、心理学书籍。成员在师范时代所学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过浅,且大量遗忘;无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下的心理学、教育学学习,印象并不深刻。基于此,工作室提出重读心理学、教育学著作,让成员从心理学、教育学角度审视自己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工作室以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学习论》为基础,鼓励成员学习课程论、教学论与学习论的经典,学会基于理论设计教学,并用理论对教学行为做出解释。五是阅读能够扩大视野的书籍,如语言学、文艺理论、美学、哲学类等相关的书籍,丰富积累,开阔视野,为旁征博引打好基础。

工作室要求成员两个月读一本书,一年扎扎实实读五六本书,适当写下读书心得,提倡运用理论指导写作,不定期开展阅读交流会。主持人与成员谈阅读体会,形成思想碰撞,探求读教合一的路径。成员们克服中青年教师所有的种种困难,坚持阅读,培养阅读韧劲,互推好书,走上博览群书之路。

二、对话名师名家,引发教师深度思考

一线教师思维不开阔,打开思维、视野,仅凭阅读还不够。阅读这种对话方式,存在时空之隔。场域理论告诉我们,场域内多方因素形成的共振,力量巨大。现场与名师名家对话,产生思想、智慧的碰撞,往往能激发成员们的动力。延请名师名家前来讲学、交流,工作室事前需作大量准备:主持人提前把拟请专家及活动日期告诉成员,同时提供专家的学术主张与代表作,让大家事先阅读。这样,一次专家讲座,就成了一次专题学习,成员对讲学的专家、学者的学术见解就会有较为全面、系统的了解。邀请专家讲学,坚持互动。每次活动主持人都请专家留出成员提问时间,鼓励成员,一段时间后,成员会形成主动提问的习惯。每一次名家讲座后,工作室对成员提出后续学习的具体要求,或围绕讲座专家的主张写一些思考,或站在专家所提视角上观察、反省自己的课堂教学,这样既检验自己教学实践中不良倾向,又探寻教学实践的方向。只要有后续跟进,就能将与名师名家的对话转化成生产力,促进成员实践行为的改变。

对话名师名家,工作室作宏观建构,力求体现专题性、系统性。围绕语文教育教学热点问题,我们开展专题性讲座,使成员对热点问题的学习达到一定的高度与深度,形成理性思考,让大家能够站在语文教改的前沿位置。2016年,热点问题是语文四大核心素养的理解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2016年9月,工作室邀请语文课程标准组的专家陆志平先生来讲学,解读语文核心素养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极具时效性。2018年4月,延请专家作任务群学习的指导,亦属此类。近年,工作室就语文教学的专业性、任务型写作、语文学科的复盘式评课等主题进行学习。围绕语文教育教学的常态问题,工作室作系统性设计。如初高中写作教学,工作室在一个学期内安排了5场学习讲座,主讲人有高校教授、省市教研员、特级教师、期刊编辑,他们从现状到发展方向,从教师指导到学生转变等不同视角进行阐述。

工作室延请四类名师专家到工作室讲学:高校课程论、教学法专家侧重理论引领;省、市教研员侧重中学语文教学现状描述与分析;著名特级教师侧重课堂示范与实践指导;杂志期刊主编或语文专栏编辑指向工作室成员的写作指导。工作室运行以来,先后邀请了魏本亚、黄伟、叶黎明等十余位高校教授,余映潮、王栋生等20余位特级教师及近十名省市教研员来工作室指导、讲学,6家语文期刊、教育期刊的编辑,与成员对话,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启发成员,开阔他们的视野,促进他们深度思考。

三、实施卷入式研究,在课堂中磨砺教师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教师的精彩在课堂。打磨成员的课堂教学,工作室采取观摩名家授课、导师示范课和成员研讨课相结合的方式,聚焦成员课堂教学的“细节问诊”与“专项评课”。通过观摩名师、导师的示范教学,分析名师教学细节所蕴含的学理依据。工作室組织成员分赴南京、无锡、南通、扬州、杭州、成都等地,参加全省、全国名师教学活动,观摩了黄厚江、肖培东等20余位名师的公开课。主持人每学期至少执教一节示范课,供成员研讨。观摩名师公开课后,大家讨论哪些环节处理得好,值得借鉴;主持人执教示范课后,直接与成员交流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与处理艺术,也听取成员们的建议和意见。学员执教研讨课,聚焦细节,寻找真实问题,帮助成员处理好细节,形成教学风格。

工作室成立伊始,明确成员课堂教学做到“实”与“新”。“实”意味着语文教学的真正起点是学生原有的认识现状,意味着学生经历真实的教学活动,获得真实感知与体悟。“新”体现在教学设计上,不走老路,不复制别人的课例。教学设计的创新,一定是基于学生学情的。工作室的高中成员来自3所高中,学生基础有别。初中成员来自全区不同的学校,学生水平也各不相同。基于这样的现实,要求工作室成员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结合学生认知现状,唯如此,方能有所创新。

本工作室内部成员,利用名师工作室送教活动,进行跨校授课研讨,初中语文工作室成员多进行乡镇初中送教活动。同时,主持人创设机会,开展名师工作室联动教学展示活动,高中语文工作室与苏州、常州等地工作室联动,初中语文工作室与南京、镇江、无锡等地工作室联动,以促进不同地区工作室成员之间交流,达到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的效果。通过这样的活动,成员得到锻炼,他们的教学水平不断提升。一些优秀课例在教育期刊的发表,骨干成员也应邀去上展示课,知名度不断扩大。

四、进行写作指导,提高专业表达能力

肖川说过,会写论文的教师是一个好教师。我们认为,会写论文的教师至少是一个肯思考、能思考、会思考且能表达思考的教师。工作室成员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必须把课堂教学实践的优秀之处进行总结,并用文字予以呈现,这就需要提高专业表达能力。

与成员一同制定工作室目标时,主持人就明确语文教师必须拥有两种书面表达能力:一是下水作文的写作能力,二是专业论文写作能力。对于前者,要求教师每学期至少写两篇下水作文,提倡根据兴趣写一些散文、诗歌或其他作品。写下水文的作用在于为学生做示范,教师限时写下水作文的经历,能还原学生的思维立场,指导学生写作时能充分考虑考场作文的限制性要求、学生处于超限抑制状态下的思维状况,作文指导就会贴着学生思维水平寻找突破方式,这样的指导就更具针对性。对语文教师而言,写下水文或进行文学创作,于自身发展有帮助。工作室成员许超老师,坚持文学创作,在《岁月》《滇池》《散文诗》等文学刊物发表作品多篇,许老师自身的写作经验为他指导学生写作提供了帮助,他的学生时有诗歌获奖和发表。

大多数语文教师的论文写作并不令人满意,或行文体式缺乏规范,或话语方式不合要求,或论述缺乏逻辑。工作室对此提出三点举措:一是主持人示范。主持人以自己的写作为例,详尽剖析,展示从选题到表达再到修改的全过程。二是期刊编辑分析、评点。编辑讲范文,评点成员习作,从专业视角、选稿用稿的标准指出习作改进之处。三是成员分类展示习作。对于已发表的文章,展示写作、修改过程;对于未发表的文章,讨论问题,提出修改意见。

工作室每学期都开设论文写作专题讲座。首先是引导成员注意选题价值、量力和时效三个原则:价值原则,不仅在教学中做到“管用”“有效”,还要追求可发表之目标,做到“新颖”“独到”;量力原则,作为一线教师,对自己的实践、研究先做到形而下、具体而微,在此基础上为自己的专业表达内容寻找学理支撑,不主张写大而空的文章;时效原则,选题要与语文教学发展紧密结合。其次是谋篇布局的指导。题目具体明确,摘要概括全面,关键词准确有效,正文行文规范论述清晰,语言表达流畅自然,注释规范可查。再次是表达形式的选择,或论文、或案例、或调查报告,不一而足,但每一种文本必须符合其范式要求。通过努力,工作室成员在《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江苏教育》等杂志上发表文章30余篇,2篇被《初中语文教与学》《高中语文教与学》转载,成员专业表达能力整体有了大幅度提高。

语文工作室运行以来,已有2名成员成长为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7名成员成长为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10余名成员成长为区学科带头人、区优秀青年教师。他们在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阅读、对话、研课、写作是名师工作室平台下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路径。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在工作室平台下,我们一同前行,追寻语文教育的诗意和远方。

猜你喜欢
名师工作室学习共同体
带一支团队 抓一批项目 出一批成果
关于中职学校组建“名师工作室”的一点思考
名师工作室环境下,发展英语教师共同体科研能力的策略探讨
学习共同体视域下高中生物课堂的“问题教学”
基于“微信群”的大学生英语学习共同体建设
翻转课堂中“学习共同体”构建初探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论学习共同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创建名师工作室 探索培训企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以工作室为载体引领教师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