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忠
【摘要】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然而,当前数学学困生人数不断增加,尤其是小学数学学困生人数增长迅速,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激发数学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提升小学生整体数学素质。基于此,笔者就小学数学学困生缺乏学习兴趣的成因与激发其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兴趣;方法探讨
小学数学主要是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数学理论与数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更是倡导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的主阵地。然而,探究式教学高效开展需要建立在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的基础上。从现实情况来看,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普遍缺乏兴趣,这一现象在数学学困生中尤为明显。若想实现数学学困生的转化,教师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小学数学学困生缺乏学习兴趣的成因
第一,数学学科的特点。相较于其他学科,数学学科的知识较为枯燥、抽象,具体表现为暂时撇开事物的具体内容,仅仅从抽象的数字方面去进行研究。如在简单的计算中,2+3即可以理解为不同事物的相加,掌握了这一数学计算规律后,无论是何种事物都可以按照这一规律进行计算。小学生尚处于智力发育阶段,多数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理解这一抽象的数学知识,这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存在一定的关系,所以部分学生难以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第二,教师教学因素的影响。首先,部分教师对数学教材的理解不到位,或者是并未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过程中没有抓住教学重点,没有思考如何更好地克服教学难点,如在学生尚未完全掌握基本算法的前提下就让学生运用不同的算法解题。其次,教学理念的偏差。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认为没有按时完成作业就是差学生,对于多次未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盲目地批评,却并未思考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学生长期在高压学习状态中难以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自然对数学学习兴趣不高。
二、激发小学数学学困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调动学生兴趣
鉴于数学学科的特点,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为小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只有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才可以使其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创设 教学情境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教学情境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有着积极的作用。优质的教学情境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该注意教学情境能否启发学生尤其是学困生,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二是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应该与数学教学目标基本一致。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该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教学思想与知识结构,合理组织内容,以调动学困生的兴趣。三是创设教学情境不应该局限于一个形式,而是要多樣化、灵活化,以更好地帮助学困生理解数学知识,尝试应用知识,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让学生认识个位以内的数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应该都去过动物园吧,你们可以告诉老师那里有什么动物吗?”学生回答:“去过,动物园里面有老虎、大象。”教师向学生出示野生动物的图片,接着提问:“同学们可以告诉老师这张图片上有哪些动物?各有多少?可以按照数目大小告诉老师吗?”这一教学情境可以更好地集中学困生注意力,让学困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2.多媒体教学调动兴趣
相较于枯燥的文字,色彩丰富的图片、直观的图像显然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妨利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图片等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帮助学困生更直接地理解数学知识,降低学习难度。例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出示魔方、铅笔盒、电视机柜等物品,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所知道的立体图形,这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之后,教师再向学生讲解长方体、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与性质,对于学困生而言,这种教学方式更容易接受。
3.动手实操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因此,要求小学生长时间地坐在位置上认真听讲具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对数学学困生而言,这种枯燥的教学方法只会进一步降低其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究问题,使其在动手中获得对数学的感性认知。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尝试自己动手制作长方体,从而使学生初步了解长方体的特征,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4.加强情感交流
从现实情况来看,部分学困生在课堂学习中之所以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与学困生交流不够,课堂氛围较为沉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真正在关注自己,从而减轻学生的逆反心理,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虽然教师教学任务比较沉重,但是在教学中也应该注意对学困生的态度,在课堂导入环节多利用问题导入、情境导入等与学生积极沟通,让学困生回答一些难度不大的问题,并给予他们鼓励,使数学学困生可以逐步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5.生活化教学调动兴趣
数学课程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学习能力与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即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同时,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知识往往比课本上的数学知识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也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地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一课时,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见过角吗?同学们可以告诉老师你们身边的角有哪些吗?”学生回答:“有桌角、黑板的角、椅子的角。”教师接着提问:“同学们回答得很棒!除了教室可以看见的角,同学们还在生活中见过哪些角呢?”学生回答:“书本的角、电视机的角、电脑的角……”这一提问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学生也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课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去分类收集自己身边存在的“角”,并进行记录,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
应用题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尤其是对于数学学困生而言,其独立解答应用题的难度较大,长此以往,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不高。因此,教师在讲解应用题时,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明确数量关系,让学生置身于实际生活中去解答问题。例如,在教学平均数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爸爸买了一个蛋糕,家里除了你和爸爸、妈妈以外,还来了3名客人,现在需要把这个蛋糕分得均匀,应该如何分呢?”这一问题也是数学应用题中较为常见的类型,可以调动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让其慢慢学会将知识应用于生活中。
三、结语
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灵活地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兴趣,同时也要加强对学困生的鼓励与激励,积极与学困生沟通,重新唤醒其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参考文献】
沈燕.关于激发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学习兴趣的研究[J].新课程导学, 2017(18):8.
林良相.沟通心灵,激发兴趣——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J].儿童大世界(下半月), 2017(04):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