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红华
【摘要】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目前正处于新课标议题式活动型课程的改革创新阶段。本文笔者从一线教学“议题式活动型课程”实践过程与观摩学习的反思总结中探索如何构建以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议题式思政课。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素养;议题式;活动型;教学改革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以升学为目的填鸭式的应试教学模式,以知识、能力与情感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素质教育探究式教学,实施《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至今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议题式活动型课程教学。
第一阶段传统教学显然不适应新课标,在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方面存在天然的缺陷;第二阶段三维目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科素养,探究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学生形成一定的学科素养,在教学实践中同样有“一例到底”的探究活动,但这种“一例到底”缺乏系统性与针对性,缺乏议题式教学的序列化处理,同样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新课标》明确规定:“活动设计应有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线索,统筹议题涉及的主要内容和相关知识,并进行序列化处理。”
《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教学评价与建议”第一条就明确指出:“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教学设计能否反映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的思路,关键在于确定开展活动的议题”。因此,思政课议题式活动型课程改革,议题设计就是教学方式改革的突破口。议题设计必须具有时代性、参与性、实践性、开放性、问题性、过程性等特性,才能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与新课程标准相匹配。
议题设计要“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新要求,实现这一要求的新路径就是要坚持“八个相统一”。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对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我们构建以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议题式思政课,要把“八个相统一”贯彻到思政课的教学改革中,尤其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笔者于2018年9月30日观摩江苏省苏州市新草桥中学舒兰兰老师一节同课异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舒老师采取“议题式”设计构建活动型教学。
这一课例,舒老师以“华为创新”为议题,设计了“科技华为—管理华为—文化华为”三个篇章的情景探究活动,议题思路从小到大、从远到近:一个是从华为到中国的从小到大的主题情境;另一个是国家、社会到中学生自身的从远到近的主题情境。最终回归学习主体即学生自身,符合思想政治学科育人价值要求,即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设计有效活动”——在真实情境中反思,在价值冲突中深刻理解,在比较、鉴别中提高,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何为“有效活动”:具有设问清晰性,具有操作可行性,具有引导性,具有辩论现实性,具有现实价值性。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活动成为了载体,是以活动来呈现学科核心素养,因而活动是否有效,直接影响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舒老师在篇章二:“管理华为与中国道路”中,探究“华为股权激励体现了怎样的分配制度,对企业发展有何意义?”中设计了这一“思辨”环节——“你如是一个企业员工,赞成拿高薪还是股权”,请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主动“亮剑”并说明理由。首先它的设问清晰围绕“拿高薪”或“拿股权”进行角色扮演;第二,具有操作可行性,学生根据自身的认知,无需课前虚假演练,学生在課堂上凸显主体地位,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辩论中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观点、在亮剑时能提供例证,从而通过辩论进行反思;第三,具有引导性,在辩论中教师作为纽带作用,激发学生勇于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第四,具有辩论现实性,这个环节设计的特点:真实、冲突。这个情境让学生联想到未来,如果将来走上社会,时刻都会面临这种问题,所以说它真实。“拿高薪”对于目前员工来说意味着高收入,生活质量会上升,但或许缺乏进取和上升的空间;“拿股权”对于员工来说意味着目前收入变少,但对于企业更有归属感,有主人翁的心态,但目前生活质量有所下降,所以说它“冲突”。 第五,具有现实价值性。激发学生思绪,能更接地气地回归生活本身,学生有话说,提高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能更好地理解“分配制度”,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培育科学精神”——以活动为载体,在活动中自我感悟学科核心素养。关于科学精神的培育是最终目的,而科学精神的培育不是通过“喊口号”或者“简单粗暴”地解读就能达到的。而是应该以一定的形式或载体,通过一定的真实情境,问题互动,谈话互动,探究互动和思辨互动,达到自我感悟的目标。在“新课标”中,对科学精神是如此界定:我国公民的科学精神,就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取向,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能过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舒老师设计了这一“思辨”环节——“你如是一个企业员工,赞成拿高薪还是股权”,请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主动“亮剑”并说明理由。恰恰在这个真实情境下,以这个问题要求学生自我反思,小组合作讨论,深入探究这个问题深层次的自我认同,在不同问题表达中,进行自我剖析和对对方观点的反击。在这个两难选择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通过辩论,畅所欲言,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善于倾听尊重他人的观点,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定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达到了学科教育“入耳、入脑和践行”。
“润微细无声”——以有效课堂活动,彰显科学精神。从舒老师这节同课异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其设计到活动的呈现,从其引导到学生的呈现,并无“喊口号”或“解读”核心素养,而是以活动形式,以主题情境方式,设计了这一“思辨”环节——“你如是一个企业员工,赞成拿高薪还是股权”,请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主动“亮剑”并说明理由。学生通过探究,剖析与反击,促进学生科学精神的培育,使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现实问题与矛盾;感悟人生,以理性的思维来应对未来人生的挑战。
笔者认为,舒老师的课例采取辨析式议题,为学生提供了日常生活中产生的价值冲突现象,设计了有效的活动,培育了学科核心素养之科学精神。通过对议题的讨论,既拓展了学生眼界,又能呈现价值引领的作用,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培育学科核心素养。这种课例,就是构建以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议题式思政课的探索,是议题式教学改革创新的意义和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