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云
【提要】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众多伟大的诗人光照千古,他们的佳词美诗就像天空中的明星,璀璨夺目。许多诗词中的名言俊句更是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引起读者的共鸣。学生读一点诗歌,背一点诗歌,不仅能开阔视野、学习语言,而且在咀英嚼华的过程中,必然同时承受到五千年深厚文化的熏陶,丰富文化素养。因此,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充分重视古典诗词教学,并初步探索出运用声情教学艺术,使诗词教学课堂上激情飞扬的新思路。
【关键词】古典诗词;声情教学;熏陶感染;课程改革
古典诗词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让学生走进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中,领悟其丰富的精神内涵,激发学生的情感,将对学生起到熏陶和感染的作用,学生的审美情趣也能得到提高。而我认为,以往的古典诗词教学,更多的是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鉴赏上面,注重诗词形象、技巧上的分析解说,而缺少声情的示范教导,这就难怪我们的学生不知道该怎样朗读文章,不知道该如何吟诵诗歌。因此,我尝试用声情教学方式,兼顾“文情”与“声情”,帮助学生确实掌握诗词的情韵,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在新课程背景下,力求使古典诗词教学的课堂上有不一样的风貌,更好地促使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互动,使课堂上激情飞扬。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中唯一的主角,而是转型成引导者,辅助者,教学环境的设计者,教学气氛的维持者,所以教师被要求以更圆融的沟通,以及更高超的教学技巧来协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如何设计生动又富创意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受益,真正提升古典诗词教学的品质与效果?我试着从以下四方面做出探索。
一、用心诵读,涵咏文意
古典诗词讲究对仗、押韵、平仄,韵律优美,诵读是琅琅上口,具有很强的音乐美。而且几乎每一首诗词都是作者心境的写照,是其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是其人生的感悟,往往能以情动人。叶圣陶十分肯定吟诵会让学生达到一种境界,且终身受用不尽。他在与朱自清合著的《精读指导举隅》的前言中说:“吟诵的时候,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但诵读时如果机械教给学生划分节奏和注明轻重音的读法,声音岂能动人?所以要对学生的情感进行渲染,使学生未开口而先有情,在充满感情的诵读中加深对诗词内涵的理解,从而培养良好的语感,达到熏陶感染的作用。这可用“知人论世”的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因为古典诗词的写作时间距离现在较遥远,学生对作者的生活环境相当陌生,要使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可先交代相关的背景资料,整体把握诗词高亢激昂或低沉悲哀的感情基调之后再去诵读。这样的诵读效果显而易见。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我先充满感情地讲述: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由于战乱,流落到偏僻的地方,生活艰苦,只有在朋友的帮助下盖起了茅屋;但偏偏天灾不断,茅屋被风吹走,晚上又下了一夜雨,真是“屋漏偏遭连夜雨”。面对这种情况,这位诗人将有什么感想呢?这样先调动学生情感,让学生与诗人一同体味艰难的生活,诵读时自然能情动于衷而发于声。当学生以有气无力的语调读出“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时,自然体味诗人无奈、无能为力的情感。当学生用高昂激越的语调诵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时,自然能体味诗人的渴望,从而领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当学生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死亦足”一字一顿地读出来时,自然就能体会诗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又如教学《江城子·密州出猎》时,我先联系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并让学生查阅有关苏轼的资料,了解词人的生活经历和所写词的艺术风格。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由散读全词,初步感知之后,再让学生一起诵读分析。学生认为苏轼是一个浪漫豪放的人,此次出猎应是精心准备,借此来抒发心中的烦闷。所以“左牵黄,右擎苍”中的“左”和“右”应重音;“千骑卷平冈”的“卷”字也应加重了语气,这样就能使听者感受到“出猎”者的精心准备和情绪高昂,精神抖擞。经过不断诵读,大家还认为要把“亲射虎,看孙郎”读得高昂些,这自然是他们悟出了词人的“少年狂气”。通过反复诵读将学生带入作者所刻划的壮阔场面,也进一步使学生了解词人的豪情壮志。有感情去诵读和在诵读中进一步体味诗词的感情是相辅相成的,它可使学生获得深刻、独特的体验和感悟。
所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茎”,表明诵读应着重于情感渲染和渲泄。这样不仅可使学生领悟古典诗词的韵律美、音乐美,而且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语感。美学大师朱光潜于《谈美书简》中说:“教师对学生的教导,若能使他们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一定也可以让他们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则文章的情韵自然胸有成竹,诗的音乐性也了然於心”。这也是历来的古诗词教学都重视诵读的原因,只是在这里我更强调诵读前进行情感酝酿并引发学生从声调的高低、节奏的快慢、语气的轻重中来抒发诗词的内涵罢了。
二、展现意境,领悟内涵
诵读是对语言文字最直接的感知,但古典诗词的作者善于运用各种手法,如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引经据典、渲染衬托等,使诗词的内容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所以有“一字千里,一言万语”之说。初中生生活阅历浅,理解能力差,我们用语言来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领会意境、情感很难达到效果;要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解读古诗词的文字信息,并在脑海里形成意象、画面更难。如果他们对古诗词只是一知半解,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就失去兴趣。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这种直观性教学手段使抽象文字描绘的内容具体化,使难以说清的东西得到完整具体的体现,古诗词才能发挥其熏陶感染的作用。
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课,我先让学生合上课本,闭着眼睛听邓丽君唱的《明月几时有》这首歌,并轻声的跟着哼唱,然后让学生谈谈他们在脑海中形成的是什么画面。有的说好象随着歌声飞到月宫去,在清寒的月光下起舞,这时候忽然想起了自己的亲人,思念之情油然而生,托月光捎去美好的祝愿。我进一步点拨:“究竟是天上好还是人间好?词人又有什么感悟呢?”学生在闭目静听这首歌,在仔细品味歌词的过程中,一定能体味到词人怅惘、伤感、阔达的情怀。另外,生动的画面配上音乐也有助于学生对诗词内涵的感悟。教《天净思·秋思》,我通过多媒体先展现秋天黄昏、天色暗淡,郊原一片寂静的画面。接着展现一幅乌鸦栖息在枯藤上,小桥流水近旁,稀稀落落的几家村舍炊烟缕缕,村外只有远处独自牵着马的旅人的画面,同时配上几声哑哑的鸦叫。学生看了由九种景物构成的画面,怎能不为意境所表现的愁绪所打动而产生“苍凉、凄凉、旅途艰苦、旅途孤独”等等的感觉呢?我问哪句点明题旨,学生不假思索地指出来。背诵时我还要求他们说出记忆的物象,再加以对照。这样用多媒体裁手段既可使鉴赏能力不很強的学生对古诗词产生最直接的感悟,又使他们的背诵事半功倍,从而丰富他们的文化积淀。
古典诗词光靠讲解很难把握其中奥妙,我们最好是化虚为实。这不仅可以使用多媒体,就是一首歌,一朵花,一幅画,只要与诗词内容有关的都是很好的道具,对学生深入理解诗词极有帮助。
三、品味佳句,尊重独特体验
语文的教学是一个性化的情感活动过程,由于作者—作品—读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因而读者对文学作品有了多元解读的空间,所以要对学生熏陶感染就必须重视学生情感体验,挖掘古诗词的情感因素,并激发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引领他们表达对古诗词的独特体验.无论感悟或深或浅,我们都应加以肯定,使学生满怀信心地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一种积极思考、感悟的方式。
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可以先从名句或自己认为最好的句子理解评价入手,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当我请学生品味《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时,有个学生说他想起在电视上看到的大地一片雪白,树枝上积雪花的画面,这句诗抒发了他当时看到了画面后的感受。这难道不是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吗?当我要学生说出最喜欢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的哪一句时,一个平时不爱学习、生活比较散漫的学生说他感悟最深的是“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因这句不仅“昨日之日、今日之日”结构奇特而且道出他的心声。他为过去浪费时间感到后悔,现在很烦恼,想努力又觉得欠缺太多。我同情他、鼓励他,更赞赏他。后来考试默写名句他得满分,在一次有关对句的语文活动中,他还会根据“司马徽再荐名士”填上“刘玄德三顾茅庐”。
古典诗词的意境、意蕴是很开放的,因此我们以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表达自我见解的机会,引领他们进行文学的再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和能力。要注意的是:语文的教学不只是一个情感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智力活动的过程,我们对诗歌可以有自己个性化的解读,要充分肯定学生多元解读的合理性,也以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正确理解作品、作者的本意。一千位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读者解读的“哈姆雷特”毕竟必须是“哈姆雷特”而不是“罗密欧”或“李尔王”。
四、感悟人文,塑造品格
对于人文精神,《新课程标准》反复强调“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古典诗词的作者大多怀有“赤子之心”,即摆脱个人功利的困扰,具有求真向上的良知、纯净无瑕的情感,其人文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在诵读、感悟、鉴赏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些句子,学生开始只理解为月亮的变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告诉学生大自然如此,那其他呢?有个学生说自然、社会、人事有很多变化人是无法改变的,我们人本身是渺小的,所以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应以豁达的胸怀去对待。我叫学生读出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时有学生悟出人事无常,我们更应珍惜今天的生活,只要各人活得好,就是相隔千里,能互相关爱就够了。这样学生既领悟词人旷达的胸襟,也得到了启示。又如我和学生讨论陶淵明的《饮酒》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原因时,有的说诗人住的地方就像现在市中心的小区。我告诉他们情由景生,情也能生景。学生终于明白是由于诗人心境宁静,无所追求所致,这就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至此“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诗人怎样的心境和心态已不言而喻。我告诉学生能达到这种境界的,是心灵自由而平静的美好结局。我尽可能让学生懂得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只要我们正其身,就能保持高洁的自我。
对于古典诗词人文精神的领悟,我认为需要教师的点拨,要引导学生对正确价值观的认同。这样,他们对人生的理解、认识加深了,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总之,古典诗词立意高远,语言优美,自成风格。学生如果能在诵读、积累的过程中有所感触,获得启迪,那么审美情趣、语文素养就能提高。在讲究物质享受、讲究速度效率的今天,很多人忙得连与美的事物擦身而过都不知不觉。所以古典诗词对青少年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教育是其他教学内容不可替代的,因为动人的声情,具有陶冶性灵,变化气质的美育功能。岂不闻:“腹有诗书气自华”,这话虽然说的是多读诗书,但怎么读进心里去而且能反映在外表的气质上,还是跟诗文声情的学习与表现有关。北大教授谢冕说过:“欣赏诗歌的最终目的就是期望能通过诗人的启迪以引起共鸣式的感性燃烧。”好诗不仅仅属于诗人个人,更能为他人的情感、生活服务。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地利用这种资源,使其发挥更多、更好的作用,逐渐培养出学生完美的人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王新婷,金鸣娟,姚晚霞.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