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丽红
摘要:新课改的实施和不断深入,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使人们意识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开始探索增强学生自主性的有效措施,以此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在此基础上,本文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突出学生地位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学生;地位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应用广泛的语言,是人们在不断探索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便捷了人们的生活,是学生完成小学阶段学习任务最基本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和运用能力,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笔者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了实践,发现围绕生活、借助情境、立足实践,能够有效改善学生的情况。
一、围绕学生生活——培养学生生活意识
学生虽拥有特殊的身份,但同样是处在社会中的人,是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学生最终还是要到生活中去的,学生所学的知识最终也是要应用到生活中去的。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忽视生活的作用,而是应借用生活来辅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养成积极联系生活的意识。
例如,在学习<<大自然的声音>>这篇课文时,笔者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的描写方法,品味大自然的声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使学生能够通过声音来发现美,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了阅读,使学生近距离感受语言的美妙。学生阅读课文后,对文章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了作者通过描写大自然的声音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接着,笔者鼓励学生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或是自己聆听过的大自然的声音,以此来调动学生参与的活力。一开始,学生都有些忸怩,不好意思表达,笔者便适时鼓励学生大胆分享,不要害怕说错。学生在笔者的鼓励下渐渐放开了自己,分享了自己听过的大自然的声音。其中一位学生讲述了两只小狗打架时发出的声音,并用人类的思想猜测了它们可能会说的话,吸引了其他学生的注意力,推动了课堂的进程。这样,笔者通过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教学,使学生能够站在生活的基础上理解语文知识,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生活意识。
二、围绕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直观感受
学生的感受体现着学生对事物及问题的看法,是学生完成现阶段学习不可或缺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可以通过利用灵动的情景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动态情景的指引下,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
例如,在学习<<守株待兔>>这篇课文时,笔者为了使学生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使学生理解文章背后蕴含的深意,促使学生懂得勤劳的珍贵,增强学生学习的直观感受,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守株待兔的动画片,让学生通过动画片来直观地感受守株待兔这个成语故事。学生观看动画片时,都被动画片中的场景所吸引,知道了动画片描述了古时候的一个种田人,在田间休息时偶然获得了一只撞死在树桩的兔子,尝到了甜头,从此不再耕田,而是守在树桩等着下一只野兔到来,最后不仅兔子没等到,田也荒废了的故事。学生了解故事内容后,懂得了兔子撞死在树桩只是一件偶然的事情,人不能因偶然的获得而心存侥幸,不劳而获的道理。这样,笔者通过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在动态视频的影响下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帮助学生获得了最直观的感受。
三、围绕学生实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实践教学是通过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学生的信心,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同时,教师在鼓励学生实践时,要信任学生,放手给学生,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知识,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提升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蜘蛛开店>>这篇课文时,笔者为了使学生了解动物的特性,知道蜘蛛开了哪几次店,帮助学生熟悉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懂得做事情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会出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事情,要想获得成功,只有坚持不懈才是唯一的捷径的道理,在教学中为学生设置了续写的学习任务,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对蜘蛛开店的故事进行创作。学生拿到学习任务后,先是对课文进行了反复阅读,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知道蜘蛛开了三次店,分别是口罩店、围巾店和袜子店,总结了文章的创作特点,为写作夯实了基础。接着,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對文章进行了续写,彰显了遇事应迎难而上、勇于面对的生活哲理。这样,笔者通过组织学生实践,使学生有了动手创作的机会,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总之,本文围绕生活、借助情境、立足实践,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突出学生地位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丰富了学生自主性培养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况昌奇. 浅议小学语文教学的探究式学习开展[A]. .教师教育论坛(第五辑)[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3.
[2]席莉莉.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A]. .教师教育论坛(第五辑)[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3.
[3]徐世铭.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强化视觉素养教育理念[J].文学教育(下),2019(06):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