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丽君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为此,语文教学就需要从表达式本位展开教学,说到底即要关注文本“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让学生经历从根本的感知理解向读写迁移的思维过程,真正促进学生核心语文能力的不断发展。笔者以《莫高窟》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整体提炼,从“写了什么”中明确内容选择的技巧
很多学生在习作时,总是存在一个误区,认为篇幅要长、内容要丰。实际上,并不是内容越多就越好,而是要能够紧扣中心,体现写作立意,才是有效的内容。因此,文本的整体性初读不仅要让学生对文本的内容进行纯粹的提炼与概括,同时也促使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内容,而不写其他的内容,以及明晰作者紧扣中心进行内容选择的技巧。
如教学《莫高窟》,笔者依循课文中“开篇句”“过渡句”“总结句”等三个核心语句,引导展开内容提炼:首先,从开篇句中,作者简单介绍了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基本情况等;其次,从过渡句中,可以提炼出惟妙惟肖的彩塑与宏伟瑰丽的壁画,并从“还”字引出重点描写的第三个方面——藏经洞;最后,从总结句中,学生感受到莫高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一篇课文,不仅有鲜活的内容,更有坚实的支架,通过紧扣核心句的方式,在文本提炼的过程中抽丝剥茧,完成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在这样的基础上,笔者就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作者要描写这几个板块呢?学生纷纷从读者的角度出发,认识到莫高窟远在西北地区,很多人并沒有去过,介绍一些基本情况和地理位置就显得尤为必要。之所以描写彩塑和壁画,主要在于这两者最能体现“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而“藏经洞”则是我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满目疮痍的藏经洞虽然已经繁华不在,但有着一种别样的价值,也成为了不得不写的内容。
在这样的教学中,笔者激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借助课文内容和结构上的特点,不仅提炼了内容,还紧扣中心对文本内容进行了揣摩,有效训练了学生写作素材选择的技巧。
二、对比辨析,从“怎么样写”中渗透写作方法的智慧
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关注文本的语言就应该成为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为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文本内容的不同,分别采用对比辨析、悦纳积累、迁移运用的方式,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文本核心上,真正为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助力。
作者为了让读者能够清楚而鲜明地了解莫高窟经典的特点,在运用说明等表达方式之后,还融入了描写等写作策略,形成了一篇独特的文艺性说明文。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知课文的语言特点,笔者拓展了莫高窟旅游景点的“游玩须知”,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发现:“游玩须知”以最简洁的语言揭示了关于莫高窟的核心信息,而课文中的语言不仅有整饬的四字词句,同时也融入了独特的想象。笔者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这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并不存在好坏之分,而是要根据不同的需要,来选择相适切的文字。随后,笔者聚焦课文描写彩塑和壁画的核心语段,引导学生感知作者描写莫高窟的写作方法:首先,从语段的整体板块入手,提炼出两个语段都采用了先分类再聚焦典型的写作顺序;其次,聚焦文本的句式,紧扣课文彩塑语段中排比的句式;最后,聚焦壁画飞天中“虚实结合”的描写特征,让学生在感知实践的过程中体悟文本语言独特的风格,深切感受作者的言语特点。
上述教学中,首先以语言对比的方式,紧扣语言风格的特点,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然后再聚焦课文的核心语段,借助于阅读到写作的迁移,深化阅读的感知与理解,从而让学生明晰了语言表达的特点,提升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三、研读模仿,从“我也会写”中搭建语用实践的平台
模仿性练笔是学生进行语言迁移运用的有效策略,但阅读教学中的模仿不能停留在机械、僵硬的层面上,需要抓住其形式,更需要把握其内在本质。
鉴于此,在教学《莫高窟》时,笔者先后进行了两次迁移运用:首先,依托彩塑语段,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先概述菩萨、天王、力士,再运用细致化描写聚焦了一座卧佛,了解到描写对象较多导致我们不能一一介绍时,就可以运用这种“先分类再聚焦”的方式展开描写。为此,笔者引导学生观察春运时,人们在火车站候车厅等车时的不同状态,尝试运用这种“先分类再聚焦”的方式展开仿写。其次,紧扣壁画飞天的语段,明晰这一段文字的表达特质:以虚实结合、排比句式、四字词语展现了飞天的动态之美,笔者就相机拓展补充了其他类型的飞天图,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写法,以四字词语概括自己看到的,再以四字词语表达自己联想到的,完成对文本内容的拓展延伸。
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学以致用。在学生理解了文本内容、洞察了写作方法之后,教师就需要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运用意识。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曾经说过:学生的阅读水平越高,阅读状态越佳,就越有可能发生言语的自动迁移。在本板块的教学中,笔者就从课文中简单的段式、句式入手,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知特点、辨析表达效益,让学生在读写结合的迁移实践中进行拓展性运用。但这里必须要指出的是,教师并没有完全让学生陷入机械、独特的认知体验中,而是从学生的生活资源入手,让学生在习得方法、积累句式的基础上,真正为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助力。
四、综合拓展,从“团队分享”中铺设交流评价的渠道
在以表达为核心的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十分重视读写结合,也常常会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搭建实践练笔的平台,同时也会对学生的写作进行必要的指导。但遗憾的是,在学生练笔之后就很少再关注,充其量就是象征性地进行一下交流,至于学生写得如何,该怎样修改,有什么样的收获和体验,都无法在交流分享中得到落实。为此,教师就需要在学生完成练笔之后,搭建大家相互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彼此悦纳、相互提升,真正为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助力。
如在整篇课文的教学即将结束之际,笔者就为学生设置了三种团队合作交流的方式:(1)我国有三大著名石窟,除了本文所写的莫高窟之外,还有龙门石窟、云冈石窟,运用课文描写的方法,搜集关于这两个石窟的资料,尝试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介绍;(2)拓展联系《圆明园的毁灭》《道士塔》两篇文本,探究这两篇文本与《莫高窟》之间的区别,尝试写一份研究报告;(3)选择自己家乡的一处景物,尝试运用课文第2、第3自然段的方法,运用“先概括再具体描写”的方式写一段展现景色特点的文字。在学生完成实践之后,笔者并没有不闻不问,而是让学生以团队的方式交流与分享:第一种,让团队成员从石窟的不同方面展开汇报,在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第二种,让学生分别说说这三篇文章之间的异同点,将研究报告中的观点呈现给同学们;第三种,让团队成员分别说说自己创作的思路,诵读自己练笔的内容,并让团队成员对诵读的习作进行点评。
所谓“三分课内七分课外”,上述教学,将更多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在极富语文气息的实践活动中,为学生设置了丰富的话题资源,并在团队分享交流的形式下,对学生的付出和活动进行了回应,提升了学生在文化土壤中不断生长的无限可能。
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感知,更离不开迁移运用,实践感知与迁移运用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真正把握了文本阅读感知与迁移运用的联结点,并不断深入,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启东市茅家港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