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儿童语文核心素养从追求“极致”开始

2019-09-10 07:22孙长水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9年4期
关键词:课例素养思维

孙长水

孙双金老师执教的《春联》一课,使我真正感受到了儿童语文素养在课堂中的培养过程。这个过程是细腻而又博大的,对儿童来说,是润物细无声的悄然,对于我来说,是醍醐灌顶的磅礴。

一、追求教师引导的极致

教师作为儿童语文学习上的引导者,要着眼于培养学生一生的行为和习惯。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上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要求。所以,课堂上高效发挥教师“导”的作用,能使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汲取更多的知识,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条件。

纵观孙双金老师的整堂课,处处彰显着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孙老师是在学生轻易找到“字数相等”“词类相当”这样的词后,再继续引导学生仿照“(    )(    )相(    )”的格式总结。我也不禁跟着一起思考了起来,并伴随着小组讨论,反复进行这样的思维活动,自然地激发了求知兴趣。我突然感觉到自己对于教学的“悟”还不够精深,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要从教师追求极致的引导开始。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预设时,如果只备了教材、教法,却没有备学生,没有做到以学生为本,那么就没有尊重学生的阅读心理需求。我们不妨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想一下:在学生的热情被调动起来后,学生最想做的是什么?是刻板地在文中找到固定的词?还是自己来总结?答案不言而喻。如果教师不管这些,依然选择了让学生从文中找,依然按着自己的设计,一步步演下去,全然不顾学生的心理感受,那么,接下来学生的热情之火将会被逐渐熄灭,一切的思维活动也可能会戛然而止,只留教师一人独奏。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学”“爱学”“会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创设真正属于学生的课堂,这样的有生命力的课堂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追求课例运用的极致

课例是指为了更好地巩固课堂知识而设计的课堂练习,是学生迁移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即时体现。郭沫若说过:“体现着永恒的真理,而又平易近人,始终是极新鲜、极明朗、极健康、极有力的那种作品,这应该算作理想的极致。”我们的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每堂课都是我们的一幅作品,一幅生动的作品,带着学生走向中国文化的深处,无论多久远的文字都展现出平易近人的姿态,闪动着耀眼的光芒。

孙老师执教的《春联》一文,用了神童解缙的例子,用故事的方式将学生带入情境,“门对千竿竹(   ),家藏万卷书(   )”,学生一边想着自己就是那神童,一边绞尽脑汁地想着答案。当学生说出四个答案时,我竟不由自主地开始为学生紧张,差不多了吧,可以了吧,学生应该想不出来了吧……只见孙老师依然在鼓励学生,我仿佛真的看到了思维的火花在激烈地碰撞,学生思考的热情使我不禁反思:有时候教师自以为是地点到为止,可能无形中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当“门对千竿竹疏,家藏万卷书密”“门对千竿竹薄,家藏万卷书厚”这样的对子出现时,我深深地被震撼,为学生的无穷潜力而惊叹。在这个课例中,孙老师追求极致,学生的思考也很深入!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追求极致的运用也是课堂练习时效性的体现,新课程呼唤新的课堂练习,课程改革的任务之一,就是追求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有效教学。有效教学又必须要有一个有效的考试评价系统来配合与支持。但是,有效的考试评价系统的基础是日常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作业,“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课文教,而不是教课文,是学语文,而不是教语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这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个体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练习,肯定会造成优等生“吃不饱”,中下等生“吃不了”的现象。为此,教师在练习设计时应掌握不同学生水平的差异,达到朱熹所言的“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这也表明,每一位学生的“极致”是不一样的,课例的“极致”作用也要分情况来看,追求每个人的极致,这也展示了追求课例的极致运用,发挥最大的效力。

三、追求扩散思维的极致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探索创新的方法,摸索创新的途径,体会创新的甜头,认识创新的重要,理解创新的意义,从而形成一种创新意识,这才符合课改的要求,也是广大教师义不容辞的使命。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感到宽松和谐,在毫无顾虑、毫无压力的氛围下,才能以愉悦、自由的心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才能敢想、敢说、敢做,创新的见解才会不断地涌现出来。最为常见的方法首先是多用激励奖赏的方法,其次教师要善于运用诱导语言,引导学生从新的观点和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敢于突破常规,敢于提出大胆的设想和独特的见解。如“你认为他说的对吗?为什么?”“换个角度想想,你还有不同的想法吗?”“你还有什么疑问吗?”“你还有什么不同意见吗?” “比较一下,这几种看法哪一种更为合适?”等等。

和其他学科不同,语文学习中的问题讨论,其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为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精心钻研教材,寻找思维训练点,进行独具匠心的设计,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破除思维的单一性、直线性,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寻求多种答案。在孙老师的课堂中随处可见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打开新思路,转变新的角度。在给“夏商周”对下联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地对出“元明清”,其他學生纷纷模仿,而这时孙老师又及时提出创新看法,打开新思路,学生的对子便真如白浪翻滚般涌现出来:尧舜禹、赵钱孙、儒法道、魏蜀吴、孔老孟、冠亚季、金银铜、甲乙丙……思路之广,思维之活令人印象深刻。

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使学生感知真切,记忆清晰,想象丰富,理解深刻,表达清楚,是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关键,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阅读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可在教学中采用如下训练方式:(1)不划范围让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2)不设标准答案,引导学生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3)不设定答案的个数,让学生自由回答……

本节课值得我们欣赏和借鉴的优点还有许多,如孙老师在文本的开发、师生交流的方式方法等方面也给了我诸多的点拨和启发。教育是教师和学生美的相遇,这一切,让我敬佩而感动。

(作者单位:江苏东海县白塔埠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猜你喜欢
课例素养思维
基于语篇分析的课例研究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课例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课例: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