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友 胡義
[提 要] 习近平文化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考,是关于“观”文化什么、怎么“观”文化、什么样的文化“观”等文化认知、文化思维、文化认同思想的集中体现和本质反映。习近平文化观的逻辑起点在于强调对文化本质、文化内容、文化价值的科学认知,逻辑方法在于强调用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历史思维、实践思维“观”文化,逻辑终点在于强调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对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觉弘扬和主动传播、对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的包容尊重和学习借鉴。厘清习近平文化观的基本逻辑,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文化观的根本前提,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要求。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观;文化认知;文化思维;文化认同
[作者简介] 王永友: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胡義: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第一次正式提出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文化观”,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考,是树立正确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的战略基石,是关于“观”文化什么、怎么“观”文化、什么样的文化“观”等文化认知、文化思维、文化认同思想的集中体现和本质反映。深刻认识和理解习近平文化观的科学内涵,厘清习近平文化观的逻辑起点、逻辑方法与逻辑终点等基本逻辑,对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具有重要意义。
一 逻辑起点:科学的文化认知
科学的文化认知,是对“观”文化什么的科学回答。习近平文化观突出强调对文化本质、文化内容和文化价值的科学认知,这是认识、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文化观的逻辑起点。
(一)对文化本质的科学认知
一是文化既有普遍性又有民族性,是普遍性和民族性的统一。文化的创造是为人类生产生活服务的,是为所有种族、民族、阶级和时代服务的,文化不应是哪个民族哪个国家的独有财富,理应成为人类普遍共有的精神滋养。文化所具有的普遍性能够有效促进各个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交融,有效破除各个国家、民族文化发展的封闭保守与盲目自大,形成人类社会“波澜壮阔的文明图谱”和“激荡人心的文明华章”同时,文化也是由特定环境中的特定人群为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创造的,其中深层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只有特定的民族才能理解和分享,文化的民族性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既要珍惜和继承本国本民族创造的文明成果以保持自身民族特色和捍卫民族文化安全,也要尊重和包容其他国家和民族创造的文明成果以维系世界文明的多样性,而不要将本国本民族的文化思想强加于别国和其他民族,坚决反对以“模板”“再版”“翻版”发展千篇一律、整齐划一的文化。为此,习近平文化观强调要努力实现文化普遍性和文化民族性的统一,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特殊性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学习世界先进文明,以开放的胸怀汲取各民族文明成果,滋养、壮大自身文化力量。
二是文化既有阶级性又有时代性,是阶级性和时代性的统一。文化是阶级活动的产物,具有为特定阶级利益和特殊意图服务的阶级本质,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始终围绕“为什么人”“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这一核心问题,不同阶级在文化立场、文化使命、文化追求上有着本质区别。资本主义文化从根本上代表着资产阶级利益、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始终代表着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社会发展的方向、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为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服务。同时文化还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具有集中反映某一时期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时代本质,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也会不断变化,不同时代的文化具有特定时代的象征和意义。伴随资本主义的发展,孕育出了符合资本主义发展的文化,对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代表了资本主义时代世界文明的先进水平。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资本主义产生了许多难以调和的矛盾和问题,资本主义文化难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只有社会主义文化,才是反映时代发展要求、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先进文化。为此,习近平文化观强调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引领当代世界文明的发展,努力实现文化阶级性和文化时代性的统一,既要坚持代表人民利益、站稳人民立场,又要推动文化发展向着时代指引的方向前进并积极回应时代的矛盾和问题,以此促进文化的创新发展和繁荣兴盛。
三是文化既有继承性又有发展性,是继承性和发展性的统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是在不断继承前人文明成果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文化的继承性是文化发展创新的前提和条件,是实现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础,没有文化的继承性就会使文化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文化的发展与社会跃进、人类文明升华同频共振,文化能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时代彰显旺盛的生命力,能为解决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问题和社会矛盾进行自我修复和提升。文化的发展性是文化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根源所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所在,文化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彰显文化的无穷魅力和独特作用,离不开文化的发展性。为此,习近平文化观强调“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既要不忘本来、又要继往开来,坚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弘扬历史传统,努力实现文化继承性和发展性的统一。
(二)对文化内容的科学认知
一是科学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是对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和公民价值准则做出的明确规定,是当代中国文化的灵魂和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融入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髓、借鉴了世界先进文明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 “是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这一科学认知,是正确认识中国文化区别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的根本依据。只有科学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才能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才能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生命力”,才能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向度、效度和力度。
二是科学认知文艺创作应该“创什么”。文艺作品是现实生活与时代精神的艺术加工,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特征,是文艺工作者对时代精神与社会实践的真实写照。文艺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实践性,应以反映时代精神为根本使命、 以传播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任务、以吸收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为丰富滋养。文艺工作者要努力创作出“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让我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只有科学认知文艺创作“创什么”,才能更好地激励文艺工作者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精神和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文艺作品,才能更好地坚持根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才能更好地推动文艺创作“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才能更好地避免文艺作品成为“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才能更好地彰显中国文化的创造力、生命力和鲜活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是科学认知文化传承应该“传什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之基、民族力量之源、国家兴盛之根,“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科学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理念追求,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与血脉,从中汲取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文化智慧和文化力量。只有科学认知文化传承“传什么”,才能更好地传扬“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和谐共生,和合相长”“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生态观、“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道义观、“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以德,正己修身”“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的德治观、“亲望亲好,邻望邻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交往观、“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的安全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观,才能更好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理念、道德观念等融入当代中国治理、解决当代中国问题,才能“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更好地发挥文化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三)对文化价值的科学认知
一是正确把握文化的国家精神支撑作用。一个国家的命运与文化的繁荣紧密相连,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強则国家强,文化是国家发展强盛的重要精神动力,“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文化内含的精神基因、精神共识、精神指引为国家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撑作用。五千多年文明史孕育的优秀文化,是厘清中国“从何而来”的历史依据,是国家发展的“根”和“魂”,为中国道路的选择和发展融入了精神血脉;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开创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厘清当代中国“现在在哪里”和“将向何处去”的思想依据,是推动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精神支柱,以革命精神为核心的革命文化为维护国家统一奠定了精神共识,以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国家发展提供了精神指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始终是全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力量,推动国家充满信心、与时俱进、生机勃勃地迈向未来。
二是正确把握文化的民族力量凝聚功能。一个民族能否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关键在于凝聚民族团结进步的力量,文化是凝聚这种力量的精神纽带,“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最崇高的精神追求,各族人民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为维护民族团结、凝聚民族力量提供了精神纽带。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始终是把中华民族的力量团结起来、把中华民族的智慧集中起来的精神“黏合剂”,促进人们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能够激发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顺境时为国家发展进步更好地团结一致、齐心协力,逆境时为国家安全稳定更好地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始终是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同向同行的精神引力,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能够促进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成磅礴之力,共同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
三是正确把握文化的社会价值引领能力。一个社会的繁荣稳定与文化的引领密不可分,以文感人、以文服人、以文化人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行、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能否“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一个社会共同遵循的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的集中反映,是文化的灵魂,是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的一致追求,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进步汇聚了文化共识、提供了价值引领。通过坚定人们的理想信念,引领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前进,引领全体人民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前进;通过坚持正确的价值理念,引领全体人民自觉认知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引领全体人民主动追求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坚守社会主义价值取向、遵循社会主义价值准则;通过坚守正确的道德观念,引领全体人民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引领全体人民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
二 逻辑方法:正确的文化思维
正确的文化思维,是对怎么“观”文化的科学回答。习近平文化观突出强调要系统地、辩证地、历史地、实践地“观”文化,这是深刻认识和把握习近平文化观的逻辑方法。
(一)用系统思维“观”文化
一是要整体而不是片面地“观”文化。整体地“观”文化,必须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性,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一重要论断,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整体性特征,准确把握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定位和内在逻辑关联,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地位、革命文化的基础地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体地位,从整体上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和作用。坚决反对片面地“观”文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割裂开来,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整体中分离出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各自孤立起来变成彼此毫无关联的部分,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简单等同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的机械加和。只有整体地“观”文化,才能正确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各自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中的独特作用,才能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才能从整体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
二是要联系而不是孤立地“观”文化。联系地“观”文化,必须从“国际与国内相关联”的视角出发,正确理解中国文化与世界文明成果的关系,正确看待中国文化的发展为世界文明做出的重要贡献,把中国文化置于世界文明图景中去认识和把握。中国文化不仅在解决中国问题、推动中国发展和进步中发挥着民族性作用,在解决世界共性问题、促进世界文明进步中同样具有普遍意义,中国文化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同时,还要科学把握世界文明对中国文化的镜鉴作用,世界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进步提供了良好的营养补给,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对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的学习、吸收和借鉴。坚决反对孤立地“观”文化,把中国文化孤立于世界文明之外进行观照和审视,否定中国文化与世界文明之间的紧密联系,否定中国文化为世界文明做出的独特贡献,忽视中国文化对世界文明成果的学习借鉴。只有联系地“观”文化,才能正确把握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在解决世界共性问题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才能更加自觉、更有底气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三是要系统而不是零散地“观”文化。系统地“观”文化,必须把文化置于整个社会发展系统中去观照和审视,既要准确把握文化在社会发展系统中的科学定位,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对社会发展的特殊作用和重要地位;还要正确理解文化与社会发展系统中经济、政治等其他系统的紧密联系,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特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产物,集中体现和反映着特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状况。因此,不能“求全责备”“吹毛求疵”,更不能“捞着一耙子就跑”,要结合文化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去认识和把握,客观、全面、系统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觉剔除那些具有历史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的文化内容。坚决反对零散地“观”文化,把文化独立于社会发展系统进行观照和审视,忽视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同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紧密联系,忽视文化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看不到文化的历史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只有系統地“观”文化,才能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特定时期社会发展系统中的特殊作用,才能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科学定位,才能更好地把准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方向和路径。
(二)用辩证思维“观”文化
一是坚持开放而非保守地“观”文化。开放地“观”文化,“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全面认识和理解文明的多样性、多元化,把中国文化和世界文明同时作为观照对象,科学把握中国文化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文化之间的异同性,包容地看待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深刻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同世界历史的发展、世界文明的进步、世界各民族的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文化的发展与时代潮流发展趋势的一致性、与世界文明进步方向的一致性。坚决反对保守地“观”文化,只承认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大”心理,而不将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文化“放在眼里”;只认同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负”心理,而看轻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先进文明成果,不愿意、不善于同其他国家、其他民族之间进行文化交流、文化融通。只有开放地“观”文化,才能正确把握中国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外在动力,才能避免中国文化陷入封闭、保守的“深井”之中,才能更有自信、更有定力、更有智慧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二是坚持辩证而非教条地“观”文化。辩证地“观”文化,必须“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正确认识文化精华和文化糟粕的并存性,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学习借鉴世界先进文明成果,坚决摒弃一切文化糟粕。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传扬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的借用,也要根据社会实践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在不断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准确把握文化传承、文化借用与文化创新的辩证关系,“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厘清文化发展创新的着力点、方向和目标。坚决反对教条地“观”文化,以文化的糟粕否定文化的先进性、以文化的精华忽视文化的局限性,对文化不加取舍地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对文化不加分析地照学照套、照搬照用。只有辩证地“观”文化,才能正确把握中国文化创新发展的约束条件,才能实现理性的文化自觉和充分的文化自信,才能在对传统文化与世界文明的反思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发展和繁荣兴旺。
三是坚持发展而非静止地“观”文化。发展地“观”文化,必须深刻认识文化具有累积能力特性和加速发展特性,始终是在不断累积、传承、发展、创新中实现文化生命力的绵延,始终伴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与人们需求的变化而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必须正确理解几千年人类文明发展与当代科学技术进步的辩证关系,科技进步为人类文明提供了前进的动力、加快了发展的步伐、丰富了文明的成果,而几千年人类文明的传承为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重要基础、积累了创新力量。坚决反对静止地“观”文化,把文化看成一成不变、原封不动的静止状态,否定文化的累积传承和加速发展,否定人类文明与科技进步相互促进,否定文化生命力的延续和文化的发展创新。只有发展地“观”文化,才能更好地将历史文化与当代文化融合并实现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才能正确把握文化发展创新的内在动力和前进方向,才能更好地选择、取舍并自觉地承担起传承和发展文化的使命和责任。
(三)用历史思维“观”文化
一是坚持客观而不能主观地“观”文化。客观地“观”文化,必须深刻认识文化是在一定客观历史条件和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把文化置于当时当地的客观历史条件和历史背景下去认识,正确把握文化产生的客观历史依据和历史事实,认清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历史源流和历史累积,“人类已经有了几千年的文明史,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中走到今天的,世界是在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中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进而正确理解和把握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客观的历史事实中探寻文化生命力之源、延续文化生命力之本、壮大文化生命力之基,用客观的历史眼光看待文化的发展。坚决反对主观地“观”文化,从主观需要、主观感觉、主观臆想出发,随意曲解、嫁接文化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历史事实,将文化的历史当作一个可以“任意打扮的小姑娘”,从而导致“文化虚无主义”的产生和泛滥。只有客观地“观”文化,才能厘清文化产生的历史根源以及形成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真正尊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才能不断增强我们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底气、骨气。
二是坚持统一而不能割裂历史和现实地“观”文化。统一地“观”文化,必须深刻认识文化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统一性,“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正确理解文化“前世”“今生”的内在关联,促进历史文化与现实文化的融通、贯通,把历史事实作为文化发展的“教科书”“清醒剂”,通过文化产生的历史与文化发展的现实,厘清文化“从哪里来”“现在是什么”“要向何处去”的历史方位。坚决反对割裂历史和现实“观”文化,将文化历史和文化现实割裂开来,要么“厚古薄今”,“重”文化的历史“轻”文化的现实;要么“以古非今”,用文化的历史否定文化的现实;要么“今非昔比”,否认文化的现实来源于、形成于历史文化,否定文化形成、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有统一地“观”文化,才能更好地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准确把握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历史规律,才能更好地担当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时代重任。
三是坚持长远而不能短浅地“观”文化。长远地“观”文化,必须把文化发展的历史和文化发展的未来联系起来认识和把握,正确理解文化发展的历史与文化发展的未来是相通的,对待文化发展的历史要有战略眼光和长远视界,从文化发展的整体出发,正确把握文化发展历史的地位和作用,从文化发展的大局、全局出发,自觉传承文化历史中的优秀精华、自觉抛弃文化历史中的落后糟粕;从文化发展的理想愿景出发,科学把握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和趋势态势,厘清文化發展的历史脉络和目标方向,总结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启示,增强文化发展的自觉性和自信心。坚决反对短浅地“观”文化,把文化发展的历史和文化发展的未来截然分开,看不到文化发展的历史与文化发展的未来之间的逻辑联系,要么局限在文化的历史优越感中而不能自知,导致文化霸权主义盛行,要么沉迷于文化的历史污浊中而不能自拔,导致文化自卑心理泛滥。只有长远地“观”文化,才能始终坚持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才能更好地保证文化发展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才能更好地建设符合时代潮流、满足人民需要的文化。
(四)用实践思维“观”文化
一是坚持以实践为准“观”文化。既要以实践为根本标准去认识和理解文化的形成根源,明确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化都植根于、形成于、发展于鲜活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全面认识文化的“前世”“今生”“未来”,立足实践的历史探究文化的生成根源,立足实践的现实认识文化的发展现状,立足实践的趋势把握文化的发展方向;也要“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在文化实践中深刻理解文化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文化实践中有效检验文化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观照历史文化是否满足当下实践的要求以及满足的程度如何,观照现实文化在解决当下国家、民族以及世界共性问题中的贡献如何,明确文化的发展必须紧紧围绕当前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立足当下的文化实践,推动文化的理论创新与文化的实践发展。只有以实践为准“观”文化,才能更好地把握文化的实践根源和现实动力,才能促使文化的发展始终贴近实践、贴近生活、贴近人民,才能保证文化的发展接地气、蕴底气、涵生气。
二是坚持从实际出发“观”文化。既要立足“时间实际”准确把握本国本民族文化在不同时代的阶段性特征,从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实际出发,认识和理解不同历史背景和历史条件下的文化特征,从文化发展的当代实际出发,认识和理解文化发展的客观现状和现实问题,厘清文化发展的思路和举措推动文化繁荣发展;还要立足“空间实际”准确把握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从文化产生和发展的空间维度出发,认识和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正确把握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深刻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的特殊魅力,厘清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发展道路,彰显不同文化的发展张力。只有从实际出发“观”文化,才能深刻认识和理解本国本民族文化的特色和价值,才能正确把握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的“长与短”“优与缺”,才能把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的创新性借用有机结合起来。
三是坚持以推动实践发展“观”文化。既要通过观照文化是否推动实践发展及其推动发展的程度如何来把握文化的价值和作用,明确文化不仅形成于、发展于实践还反作用于实践推动实践的发展,进而通过观照当代中国文化如何推动以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程度来认识当代中国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理解和把握当代中国文化的实践价值和功能发挥;还要通过观照文化能否引领实践以及引领的程度如何来把握文化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明确文化能够通过对实践的反作用引领实践发展,进而通过观照当代中国文化如何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坚持文化发展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为改革开放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的目标;通过观照当代中国文化在多大程度上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进一步明确文化建设需要在何处发力、如何发力。只有以推动实践发展“观”文化,才能更好地发挥文化的价值和作用,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中坚定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目标任务。
三 逻辑终点:自觉的文化认同
自觉的文化认同,是对什么样的“文化观”的科学回答。习近平文化观突出体现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对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弘扬和传播、对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的尊重和借鉴,这是习近平文化观的逻辑终点和逻辑归属。
(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
一是要自觉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華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头和基石,是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是区别中国文化和其他国家、其他民族文化的根本标志,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自觉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坚守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轻视或丢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会背离中华民族的源和流。回首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中华民族相伴而生、共同成长,是中华民族维持国家团结统一、争取民族独立、抵抗外来侵略的精神支撑和内生动力;站在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旺盛生机与活力,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血脉;展望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历史源流,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指引和动力源泉。只有不断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认知,不断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情感,才能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认同,进而增强文化自信。
二是要批判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为此,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要全面认知中华传统文化,正确解析中华传统文化,明确应该批判什么、继承什么、抛弃什么、弘扬什么,“我们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对有益的东西、好的东西予以继承和发扬,对负面的、不好的东西加以抵御和克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甄别地批判性继承。既不能以笼统接受的激进主义态度,也不能以照搬照用的教条主义态度,更不能以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对待中华传统文化,要注意防止对中华传统文化盲目自信的“文化复古主义”思想,防止对中华传统文化全盘否定的“文化虚无主义”思想,防止对中华传统文化不加思考的“文化拿来主义”思想,实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进而增强文化自信。
三是要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今时代,不同于传统文化“出生”时的历史背景和历史状况,只有促进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的相融相通,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继续发光、发力。要“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既要通过创新表现形式和当代表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梳妆打扮”,以满足当下人民群众的“口味”和诉求,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得与当代社会发展同步的“新面孔”;又要结合实践发展的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得与新时代发展同向的“新生命”;还要面向世界与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相交相汇,与当代世界和时代潮流相融相通,不断汲取当代世界文明给养,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得与世界文明发展同行的“新机遇”。
(二)对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觉弘扬和主动传播
一是要高度重视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价值。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革命、改革和建设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见证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不仅是对中华儿女近代以来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奋斗史的真实反映,更是一幅展示我国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美丽画卷。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延安精神、红船精神等革命精神反映的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新时代补足理想信念的“钙”、全面从严治党、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提供了精神力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实践产生的文明成果,是新时代“五位一体”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核心,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根本所在。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与改革进程中文化发展进步的成果,不仅为中国革命胜利、改革开放成功和开启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提供了精神动力,还为当代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
二是要自觉弘扬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既是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又是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的关键所在,还是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优势、制度优势、理论优势和文化优势的根本要求。既要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更好地培育和涵养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基因,进一步夯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和价值基础;还要自觉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一步统一全党全国人民的精神意志和理论指引,增进全国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和方向,以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魂,牢记中国共产党人在自觉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崇高使命,不断深化对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性认知和自觉认同,促进人们有底气、有信心地宣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三是要主动传播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既是抢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客观需要,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内在要求。既要主动传播以红色文化为代表的革命精神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知识传播与情感培育相结合、文化熏陶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把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进人们的血液、浸入人们的心田;又要在传播革命文化的过程中,以传播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为重点,着重加强广大党员干部、青少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时代背景,促进中国革命文化在当代中国得以大力弘扬,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还要在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和前进方向,“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途径,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力量、先进模范人物的榜样力量和广大青少年的群体力量,有层次、有重点、有针对性地传播社會主义先进文化,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努力实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
(三)对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的包容尊重和学习借鉴
一是要自觉认同世界文明的多样性。自觉认同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是促进西方文明、拉美文明、中华文明、非洲文明等不同文明形态独立发展和特色彰显的重要前提,是推动整个人类文明和谐进步和发展创新的内生动力,是促进人类文明图景更加丰富多彩、推动世界更加有序发展的基本条件。既要正确认知人类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是各种文明形态相互交流、相互融通的结果,正确认识每一种文明形态在人类文明形成与发展中的重要贡献;还要认识到“企图建立单一文明的一统天下,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当今世界有70亿人口,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5000多种语言”,国家和民族的多种多样决定了世界文明的多姿多彩。只有自觉认同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才能彻底打破“文明中心论”“文明优越论”“文明隔阂论”“文明冲突论”的魔咒,避免陷入“文化狭隘思想”“文化自负心理”“文化霸权主义”的误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合作与交流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二是要包容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包容尊重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创造的文化,包容尊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和差异性,是维持人类文明多样性、实现人类社会和平发展的首要前提。“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不分强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都是人类文明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世界文明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得到包容和尊重。包容尊重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创造的独特文化,既要承认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又要包容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文明成果的差异性,还要尊重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文化的特殊性,绝不能“看到别人的文明与自己的文明有不同,就感到不顺眼,就要千方百计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图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绝不允许不尊重甚至企图改变其他国家、其他民族文化的“文化霸权主义”泛滥。只有包容尊重不同文化的存在,才能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才能带来人类文明的丰富多样,才能实现世界各国的平等交流。
三是要学习借鉴世界先进文明成果。学习借鉴世界先进文明成果,是促进本国本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滋养,是保证本国本民族文化永葆生命活力的外在约束,“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如果缺乏对世界文明成果的学习借鉴,会使得本国本民族文化越来越封闭保守、故步自封,最终导致文化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丧失。学习借鉴世界先进文明成果,既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主动与世界不同文明开展交流对话,主动消除不同文明之间的隔阂与冲突,自觉增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互信互融,实现不同文明的共生共存共长;还要“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讲求兼收并蓄”,立足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现实和人民精神文化需要,主动学习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之长、吸收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之优,完善自身文化发展之短,满足人民文化增长之需,但绝不能不加鉴别地一概拿来,绝不能不分好坏的全盘接受,坚决反对“一切刻舟求剑、照猫画虎、生搬硬套、依样画葫芦的做法”。只有学习借鉴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才能博采百家之长以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