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国桢
摘 要 高职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教育质量,而教育质量主要生成于课堂。当前高职教育存在课堂教学边缘化、课堂学习氛围不浓、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等问题。推进高职课堂革命可分三步实施:在认识上,要根据当前高职学生来源多元与求学诉求多样的实际,确立尊重差异、“扬长”、学生中心的教学理念;在行动上,要构建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着力打造有用、有景、有趣、有效的“四有”课堂;在政策制度上,教学管理的张力、教师的动力、学生的压力、教育主管部门的拉力是确保课堂革命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 高职教育;问题;课堂革命;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26-0038-05
推进“课堂革命”,不仅是教育部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具体举措,也是高职院校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高职教育的外部环境和生源等发生了重大变化,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策源地”和“主战场”的课堂,自然要因势而为,在推进教学改革的道路上再出发。
一、高职课堂缘何要“革命”
课堂是“如何培养人”的重要渠道。课堂教学的效果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当前,高职院校课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远离靶心”的奖项与边缘化的课堂
进入新世纪以来,教育主管部门为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出台了许多政策,推出了许多奖项。从院校层面看,有示范、骨干、优质院校的评选等;从课程建设看,有教学成果、优秀教材、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等遴选;从师资队伍看,有教学团队、教学名师等评选。不可否认,这些政策和奖项对规范高职教育管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确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这些政策和奖项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和预期的成效。一是获评国家示范、骨干等院校,其人才培养质量与学校的等级没有必然的联系。广受关注的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国际影响力50强”“教学资源50强”与课堂教学直接相关的指标也非常少。二是一些冠名教学的奖项没有真正聚焦课堂,所谓的优秀、精品、成果没有落地到课堂,没有惠及学生,而仅仅成为“文本”。三是高职院校管理者办学指导思想出现了偏差。高职院校从领导到教师一直忙于如何申报各类奖项,而课堂似乎与这些奖项无关,一些教师曾感叹,“上课倒成了我们最轻松的事情……”[1]。如果把这些奖项比作“子弹”,课堂教学比作“靶子”的话,这些“子弹”已经偏离了“靶心”,有学者感叹,“什么都变了,就课堂还是老样子”[2]。“课比天大”成为一句口号。
(二)未“落地”的课改与无趣的课堂
自2006年教育部发出《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来,各地开发了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的项目课程模式[3]、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4]等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模式。课程的目的是试图解构学科体系,围绕“做”来重构符合高职教育特征和学生特点的行动导向课程体系。“考察一所学校是否改革,要看课堂,特别是看学生的表现。”[5]由于师资水平、分配制度、资源条件等方面的限制,课程改革没有得到有效实施,放眼当今的高职课堂,以教材、教师、教室为中心的“三教”现象还有较大市场。由于生源多样,且学业基础参差不齐,学生学得痛苦,教师教得艰辛。有调查显示,上课不玩手机的学生只占2.5%[6]。为防止学生上课玩手机,部分院校采取了人防(当场收缴)、物防(在教室里设置“手机袋”)、技防(屏蔽信号)的“三防”措施,如此教学,其效果可想而知。一项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调查显示,感到学习很无聊的学生比例达到了23%,高达69%的学生只是偶尔预习或复习,46%的学生从未尝试过自主学习[7]。
(三)所谓的高质量与低效的课堂
当前,高职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管理者津津乐道的成绩很多,如超高的毕业率和就业率,各类技能大赛的成绩等。然而,无论是《中国高职教育质量年报》所宣示的成绩还是各类奖项的光环,都掩盖不了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窘境。根据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的调查,江苏省2015届毕业生的知识满足度和职业能力满足度相当低,公办高职高专院校分别为20.70%和22.23%,民办高职高专院校则分别为19.48%和21.34%[8]。另据调查,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满意度也不高,其中“一般”和“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23.90%和1.21%,占比四分之一[9]。受全國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委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教所在“校联会”2018年年会上发布了成员校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其中雇主最不满意的5个方面依次为:理论知识学习、实习质量、总体质量、总体印象和知识水平[10]。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前高职课堂教学的低效。
二、高职课堂如何“革命”
推进高职课堂革命,既是一次新的思想解放运动,更是一场深层次的教学改革活动,既要解决思想上的模糊认识,更要在实践中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
(一)明晰课堂革命内涵
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场所,狭义是指教室,广义则泛指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的场所。就高职而言,课堂一方面指静态的“硬件”,包括教室、实验实训室、实习单位;另一方面也指动态的“软件”,不仅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改革,还包括师生关系的重塑、学习环境的再造等。
所谓课堂革命,就是把课堂作为教学改革的“主战场”,其核心要义就是革传统教学理念的命、革教学模式的命、革单一评价的命。如果把课堂教学作为本位的话,那么其上位就是教育理念,下位则是多元评价。推进课堂革命需要“三部曲”:一是在认识上,根据高职学生的生源实际,廓清认识上的三大盲区;二是在路径上,构建行动导向教学体系,打造“四有”课堂;三是在长效机制上,教学管理制度的张力、教师的动力、学生的压力、教育主管部门政策的拉力是确保课堂革命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二)廓清课堂革命三大盲区
1.“多元”与“多样”的现实
随着高职招生考试政策的调整,高职院校的生源日趋多元化,不仅有提前招生、对口单招、普招和注册入学的学生,还有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等。相较于改革之前单纯以统一分数线录取的学生来说,现在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业基础极不平衡且大多处于学业的低端。与此同时,高职学生的求学目标也呈现多样化,大致可分为追求文凭、继续升学和目标不明三种类型。来源多元化、求学目标多样化是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基本状况,这不仅给高职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也是推进课堂革命必须认清的现实。
2.“扬长”与“补短”的争论
面对学业基础低端、生源多元和求学目标多样的高职学生,课堂教学必须进行重大调整。一是理性看待。要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角度来发掘高职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从高考成绩看,高职学生的语言、数理、逻辑智能相对较弱,然而他们的运动智能、音乐智能和视觉空间智能等比较突出,带有明显的“实践性”特点。二是尊重差异。学生存在差异并不是高职教育所特有,作为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差异是教学的关键、教学的基础,是课堂教学的原动力[11]。三是科学选择。多元智能理论创立者、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用更适合他们的方式帮助他们学习;分析什么是最重要的,并投入大量精力在重要的事情上”[12]。高职教育的学制普遍为三年,在有限的时间内,给予高职院校的选项并不多。高职学生的学业基础差,与其在文化基础课程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补短”,还不如根据高职学生喜动不喜静、实践动手潜力大的特点,以“做”为主线对课程体系进行彻底的改革。因此,放弃“补短”,“扬长”是推进课堂革命的主攻方向和精髓要义。
3.“以教为中心”与“以学为中心”的博弈
在教学论的发展中,注重通过书本、课堂讲授来获得知识的主知主义和主张通过在具体的情景中操作、探索、实践来获得经验的行动主义[13],在教学目的、内容、方法、形式等方面的分歧始终存在着,并在实践层面展开了长时间的“博弈”并呈现出“此消彼长”的状况。这种情况也反映在高职的日常教学活动中。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其教学体系则要以“学”为中心,构建行动导向型教学体系,体现“五大转变”。一是教学理念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的转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要把高职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主线进行设计。二是从教学目标到学习目标的转变。要转换教育目标的表述方式,以“学生如何如何”“学生怎样怎样”来表述教学目标。三是从教材到学材的转变。要按照从确定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实施计划—进行质量控制与检测—评估反馈的过程来重新编排教材。四是从教师到教练的转变。高职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企业生产经历和实践动手能力。五是从教学评价到学习评价的转变。要实现从过去“教了什么”到现在“学了什么”“学会了什么”的转变。这是学生中心教学理念的核心要义。
(三)打造高职“四有”课堂
1.在教学内容上,打造“有用”的课堂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高职课堂革命的第一关,其本质要求在于如何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按照构建“行动导向型”教学体系的要求,高职应以实践为逻辑起点展开所有的教学活动。当前,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基本按照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进行安排,中间虽穿插一些实验、实训,但总体未有大的变化。然而,人的职业能力发展按照“新手—生手—熟手—能手”这一基本规律来实现的。为此,如何把已经开发的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模式“落地”是课堂革命的应有之义,课程改革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课堂层面的行动。简言之,就是教学内容要围绕“用”来编排和组织实施。我国工程教育家茅以升教授对此曾有过精辟的论述:“学的对象是理论,习的对象是实践,因此,在学习里应求其统一。这里主张的是先习实践课程,后学理论课程,由‘知其然’达到‘知其所以然’,是‘学而时习之’的大翻身。”[14]要体现“有用”,则需要教师根据高职学生的智能特点,站在学生的角度编写教材,按照先感性后理性、先实践后理论、先知其然后知其所以然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编排。因此,课程体系可以分为模拟练习、实际体验、能力提升三个模块,达到“以用导学”的目的。在课堂层面抓好课改的校本化实施,这是高职课堂革命的前提。
2.在教学环境上,打造“有景”的课堂
英国教育家、哲学家怀特海认为,在脱离情境脉络的条件下获得的知识,经常是呆滞的和不具备实践作用的[15]。作为支持和促进学习的环境,在高职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配合以“做”为主线的教学,需要创设各种学习情境,实现知识和场景的“联结”。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让学生到企业参观和体验,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普遍没有开设职业启蒙课程,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填报专业志愿时一般是望文生义、道听途说或者人云亦云,对自己的专业没有太多的感性认识。因此,要在学习的不同阶段,把到企业、展会参观作为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课堂教学活力的有效措施。二是工作场景再现,加强理实一体化专业教室的建设。在实训室开辟“学习岛”,中间布置课座椅,四周为教学设施和设备。“学习岛”不仅具备传统教室的功能,还具备高仿真度的实习场所,在同一空间既能开展理论教学又能进行实践操作,融教、学、做为一体。三是专业教学资源建设。对于一些特殊专业,无法到现场感知认识,就要充分发挥网络优势。突破时空限制和课堂边界,充分使用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等现代技术手段,线上线下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虚实融合的学习体验,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到工作现场拍摄设计、制造、检验的过程,再把这些素材整合制作成教学视频,实现书本知识“情境化”。
3.在教学方法上,打造“有趣”的课堂
美国著名专家切尔瑞·富勒把学生分为听觉式学习者、视觉式学习者、运动式学习者、接触式学习者、混合和组合式学习者等[16]。这与多元智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高职院校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判断学生独特的兴趣爱好,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开发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使课堂变得有趣。首先,将书本知识“任务化”。按照“新手—生手—熟手—能手”这一职业能力发展的基本规律来实施教学,将书本知识进行“二次分配”,由易到难设计多种任务和项目来进行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其次,将生产生活中的鲜活案例引进课堂。在无人不网、无日不网、无处不网的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接受的信息量非常大,如果高职院校的教师仅仅局限于课本、教材,不注重吸收网络时代的新鲜知识,其教学效果可能会打折扣。因此,把生产生活中的鲜活案例引入课堂,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促进书本知识的“案例化”。這既是高职院校教师的一项基本功,也能有效改变课堂的沉闷气氛。再次,为“特长生”搭建平台。高职学生总体学业基础较差,但其中不乏“怪才”“偏才”学生,他们在某些方面颇有造诣和特长。为此,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优势,可以跨学院、跨专业组建各类研究小组,让学生在研究探索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并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
4.在教学评价上,打造“有效”的课堂
衡量教学是否有效是推进课堂革命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课堂革命的核心要义在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衡量课堂革命是否有效,可以从四大维度来观测。
一是到课率。在当前高职院校还处于利用行政手段管理课堂的情况下,学生的到课率是衡量课堂革命最显性的指标。二是参与度。人在课堂,心也在课堂。学生的教学参与度是课堂革命的重要参考,可以从课堂投入、师生互动、同学互动、服务学习、课外活动、住宿教育、校园兼职等方面加以考量[17]。三是有效性。如果说到课、参与是教学过程的话,那么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过程方法的习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才是教学的结果,这是课堂革命的终极目标之一。当前可以利用的方法主要体现在课程统测、技能检测以及学生专题研讨会等方面,江苏省中职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和湖南省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专业技能抽查考试等做法都值得借鉴。四是满意度。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是对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价。主要观测毕业生专业与职业的吻合度、知识和技能的满足度、能力与岗位的匹配度,主要体现在毕业生的薪酬水平、职业稳定性、职业素养和职业发展前景等方面。
三、高职“课堂革命”因何能成
高职课堂革命的推进是一项系统工程,必定会给高职院校的主办者、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带来诸多挑战。因此,只有学校、教师、学生、教育主管部门“四方合力”,课堂革命才有可能得以顺利推进并取得预期成效。
(一)现有教学管理制度要体现一定的“张力”
课堂革命需要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和重组,对原有的教学计划作出适当的调整,组织小组讨论、到现场开展教学等。这都会对现有的看似“平静”的教学秩序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就要对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松绑”,使教学管理制度体现一定的“张力”。如积极推进分层教学改革,实行学分互换制度,推进小班化教学试点等工作,同时,还要推进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奖励性绩效要向课堂教学改革倾斜,为推进课堂革命提供政策支持。
(二)教师要有推进课堂革命的“动力”
推进课堂革命,对教师教学综合能力提出了“顶天立地”的要求。“顶天”就是要深刻领会推进课堂革命的重要意义。“立地”就是要有灵敏的“嗅觉”,要把课堂革命的具体要求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智能特点,大胆进行教学改革,积极开展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方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探索,努力打造富有个人魅力、受学生欢迎的“金课”。
(三)学生要有适应课堂革命的“压力”
教师的“教”,最终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上,就如再好的导演也要通过演员的表演才能将其想要表达的思想呈现给观众。无论教师备课如何用心,也无论生产生活中的案例与教学内容结合度有多么高,如果学生还是习惯于“老师讲”,那只能是表面上一时的“热闹”,对引发思考、深入探究、发展能力没有多大作用。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首先要适应课堂革命带来的暂时性“不适”,改变被动接受的学习习惯,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和讨论中来。其次要适应“增负”的要求,忍受取消“清考”制度带来的阵痛,更要能够承受达不到毕业标准而被淘汰的压力。唯有如此,学生才能成为课堂革命的参与者、支持者和受益者。
(四)教育主管部门推进课堂革命的“拉力”
高职课堂革命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主要是靠高职院校师生的内生动力,但行政的推动和政策拉动作用也不可低估,从教育部先前推出的政策和工作部署看,主要有三个方面可以起到牵引作用。一是按照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要求,将课堂革命作为该计划验收的“参照物”。二是将课堂革命作为人才培养诊断与改进的“晴雨表”。三是将课堂革命作为遴选国家高职“特高校”的重要“助推器”。
日本教育学会会长佐藤学认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18]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的政策要聚力课堂,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要聚焦课堂,教师和学生要聚神课堂,同向同行,共同发力,高职课堂革命必定会取得成功。
参 考 文 献
[1]吴灵辉.莫用“迎评”思路应对教学诊改[N].中国教育报,2018-06-12(9).
[2]刘景忠.什么都变了,就课堂还是老样子[N].中国教育报,2015-04-16(11).
[3]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内涵、原理与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08(19):5-11.
[4]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66-70.
[5]钟启泉.从课堂出发的学校变革[N].中国教育报,2016-12-14(5).
[6]傅琴琴,张建宏.智能手机倒逼高职课堂革新[N].中国教育报,2018-11-20(11).
[7]赵蒙成,吴紫凝.如何帮职业院校学生有质量地学习[N].中国教育报,2017-11-07(9).
[8]潘漫.江苏省2015届专科毕业生就业情況调查报告(2016)[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6:91-94.
[9]唐红梅,高静,汤磊.用人单位满意度视野下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实证探究——基于上海部分高职院校的样本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6(35):33-36.
[10]翟帆.校联会发布高职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N].中国教育报,2018-12-11(9).
[11]钟启泉.课堂教学的特质与设计[N].中国教育报,2017-05-04(8).
[12]孙云晓.重新认识“多元智能”——孙云晓对话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N].中国教育报,2016-02-25(6).
[13]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371.
[14]徐国庆.技术的本质与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理论[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2(1):14-17.
[15]张鼎昆.行动学习[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39.
[16]切尔瑞·富勒.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M].姚宝宇,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1998:13.
[17]徐波.高校学生投入:从理论到实践[J].教育研究,2013(7):148-151.
[18]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M].李季湄,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