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兴辉
摘要:小学阶段,语文和数学两个学科是十分重要的科目,几乎占据了小学生课程表的大部分。传统教学过程中,语文和数学科目就被严格分开,甚至相互孤立,这样的态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生的学习,影响了知识之间的互相渗透,甚至引发小学生的偏科趋势。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数学两个科目教学的整合途径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可以改善小学语文、数学学科教学的现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成绩、数学成绩。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学语文;整合途径
引言:数学不是一个孤立的学科,数学中天然融入了多个学科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与语文直径并非完全割裂。小学教学过程中,语文和数学的任课教师应当强强联合,加强两门科目之间的联系,共同促进小学生的进步,激发小学生对于学习的热爱,培养小学生对于学习的自信心。小学语文和数学教师要积极从对方的教学教材中挖掘资料,填充自己课堂的内容,让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学习生字词,让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提高对数学概念的理解程度。
一、在数学课堂上进行识字教学
汉语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语言,小学阶段是学生认读常用字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用词组、句子来认读常用字是十分有效的方式。这个认读方式不仅适用于语文课堂、日常生活,还可以在数学课堂中使用,此过程中除了扩大小学生的常用字认读范围外,还能够帮助小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中的概念,帮助小学生进行理解性记忆。例如:在人教版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中,提到了锐角、钝角的概念,然而“锐”、“钝”二字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尚未在语文课堂上完成认读学习,因此,很容易将两个字和代表的意思弄反,影响对概念的应用。小学数学教师在此时可以整合语文知识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查阅字典去明确“锐”、“钝”二字的含义,学生会发现“锐”是尖、利的意思,而“钝”是不锋利、不尖锐的意思,是“锐”的反义词,对比教材中出示的锐角和钝角,引导学生判断出更尖锐、角度更小的使用“锐”的名字,不尖锐、角度更大的使用“钝”的名字,使小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效区分两个数学名词概念,在解题中有效应用。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中提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一课中提出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概念,两个概念学完后,习题中就会出现一些计算周长和面积的问题,很多小学生会将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公式记混,应用上十分混乱,影响小学生的考核成绩。教师可以从概念解释角度入手,周长是指“环绕一周的总长度”,面积是指“物体表面的大小”,一个是线的概念,一个是面的概念,用语文的教学方式帮助小学生区分两个概念。
二、应用日记的形式帮助学生捋顺数学解题思考过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日记是很常见的习作练习方式,能够帮助小学生熟悉遣词造句,熟悉写作结构、逻辑,为后期的数百字作文写作奠定基础。可以说,在語文课堂上,日记是小学生日常思考方式的反馈途径,便于师生之间就思考、观念、意识进行沟通。数学活动过程是思维的活跃过程,初接触数学的小学生往往处于逻辑思维较混乱的状态,通过日记形式将自己的思考过程记录下来,与教师进行书面沟通,能够有效提高小学生数学思维的逻辑性,逐步提升对数学思维的运用,切实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成长。数学日记也能够帮助小学数学教师直接、清晰地看到小学生在思维上的优劣势,使教师的思维训练有的放矢,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通过文本阅读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习数学文本语言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概括的、精密的科学语言,学习者需要学会阅读、理解、使用数学语言,这样才能真正理解题目已知条件,了解真实的求解方向,从而避免出现读题不清、解答方向错误等根本性问题。教师要教会小学生这种数学的文本语言,不仅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解题正确性,还能够帮助小学生自行阅读理解教材以外的数学书籍,为小学生的自主学习奠定基础。在数学文本语言中,文字语言是比较严谨、易混淆的一种,例如:“全不为零”、“不全为零”只是顺序颠倒,意思全然不同,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强调;符号语言是比较固定的一种,混淆的可能性较小,例如:“<”和“≦”两个不同含义的符号语言,“<”是指左侧小于右侧,二者没有相等的可能性,而“≦”则是左侧小于等于右侧,二者有相等的可能性,需要教师在数学课上进行强调,这是有可能影响解题结果的符号。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数学概念、解题的步骤、计算技巧的教学和训练,对数学文本语言的关注较少,没有系统的强调过,学生学习和解题过程中容易混淆。小学生只有掌握的数学的语言,才能够在数学的领域内进行进一步的学习,才能够读懂概念或题目,不会理解到相反的方向,才能保证解题的正确性。
结束语:小学阶段的数学和语文是两大重点科目,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需要两个科目的任课教师进行联合教学,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使小学生不会迷失在逻辑严谨、相似性高、易混淆的数学语言中,逐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进行小学生的全面培养。
参考文献:
[1]郭礼英. “语文味”让数学课堂锦上添花[J].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8(03):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