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红
摘 要:目前,一些小学语文教师过于追求情感表达,忽视了对语文课程特色本质的追求和理性诠释,使得学生的成长受到一定程度的约束。在面对面的汉语教学中,理性表达和呼唤理性思维的回归变得重要而紧迫,而理性关注'学生课堂学习热情并构建圆合之课堂结构能对变革教师观念和目前现状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理性思考;回归
汉语课程因其丰富的人性而具有突出的情感特征,因此,中文课堂对情感呈现的追求已成为许多教师的重要价值取向。学生是否能够在情感上感动,并呈现出活跃的课堂气氛,这已成为课堂评估的重要指标。与过去被肢解和分析的汉语教学相比,这种注重情感和人性的方向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如果我们现在冷静地看一些语言课堂,特别是在相对较小的小学语文课堂的下,我们会发现过分的关注情感而忽略了理性的结果。课堂上的汉语教学语言必须要求理性思维的回归,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从而有力地促进师生的生命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理性缺乏主要特征
1.1语文学习主体价值缺乏合理性
文学研究的主要价值在于通过语言理解他人的存在状态和经验,激发他们自己的生活状态和经验,从而形成“气质、性格、感知方式”。通过优秀作品传达给我们的各种状态和经验都是基于个人但又超越个人,“汉语学习是继承民族精神和文化,形成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结构过程”,因此,汉语教学的主要价值在于实现人类存在的意义。在这样的主体价值的指导下,我们需要理性思考:如何向具有不同生活背景,年龄和生活经历的学生展示具有“存在意义”的作品?如何将学生的“存在的特殊性”与优秀作品中所呈现的“存在的意义”联系起来,并将其内化为学生的一些深刻体验?但事实上,没有多少教师可以做这种自觉的思维,许多教师往往忽视或不善于思考作者在“自然”中提出的“语言”和“存在”的真实作用而是致力于学生的成长以及如何语文发挥作用。这种语言学习主体价值缺乏理性思维,在语言课堂上很多学生都无法生活在当下,无法明确学习目标和意义,缺乏阶级意识中的应有的作用和学习价值的不足,从而逐渐失去了学习和自我发展的力量,只能跟随老师的脚步渡过一堂又一堂课。
1.2对课堂逻辑结构的呈现缺乏理性关注
教师教学思想的清晰度需要通过课堂结构来呈现和感知。一般来说,具有明确目标和想法的教师应该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课堂环境,这很容易被学生感知,并与老师和同学产生共鸣。虽然中文教学有“大片”的说法,因为它是一个很宽泛的内容,如果能够相互的串联,无论教学中有多少内容在归纳或演绎逻辑结构中,都可以行神兼备。不幸的是,我们大多数的中文课程都没有从形式的角度给学生这种理性的启发。教师教学设计中的大多数环节都以线性方式发展,但它们无法相互作用。由于缺乏紧张感,这种线性结构往往由教师主导,他们一步一步地按照设计理念。在此期间,学生真正参与的机会很少,参与的形式主要是教师的问题,这是一种与教师教学的合作和应对,但缺乏真实的思考和互动。可以看出,提出什么样的课堂逻辑结构,对于改善课堂中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发展,感受课堂逻辑之美具有重要意义,但却无法激发教师足够的理性关注.
二、小学语文教学实现理性回归的基本策略
2.1激发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热情
学习热情的获得要求学生在思考和对话过程中获得自由、认同、愉悦和成就感。教师应有意识地创造情境和平台,以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其中,师生平等尤为重要。首先,平等体现在课堂角色和姿态的平等上,即相互尊重和接受,尊重学生寻求知识的疑点和兴趣点,并学会及时掌握这些“要点”,使它成为激发学习热情的机会。比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学生好奇小蝌蚪长什么样?为什么小蝌蚪和青蛙的差距会那么大,而青蛙是小蝌蚪的妈妈呢?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该给与充分的解答,首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贴一则寻人启事,上面写着:看见别的朋友和妈妈一块玩,而我的妈妈在哪呢?同时附上蝌蚪和她妈妈的照片,当然还可以用课件的方式来展现出来,使得学生有更大的兴趣来学习,还可以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对课文有着更好的理解。
2.1尊重作者的创作意图,实现对文本形式和内容的同步关注
文本是语言学习的载体,文本的形成是基于作者的一定生活感知,即“内容”和表达内容的方式,即“形式”。在当前的中文课堂中,教师往往更注重内容而忽视形式,这是错误的。文本的各种风格,无论是尖锐还是幽默,还是新鲜和简单,更多地是依赖于表达的技巧,而什么样的框架结构、什么样的逻辑推进、什么样的语气、什么样的词语和句子形成,在这些形式元素的作用下,作者的创作意图可以得到恰当的反映,甚至可以说形式本身就是作者创作意图的一部分。因此,只有注重文本的内容和风格,汉语教学才能真正体现出对作者意图的尊重。对于文本来说,不仅局限于教师通过分析几种语言、词汇,而是将文本作为一个整体结构,结合部分文字、叙事视角、叙事等几个方面,让读者从一个词语读到另一个词语的过程,使阅读体验不断叠加,从而在脑海中留下了完整的印象。
2.3在汉语教学中呈现逻辑之美
每个人都认为汉语教学应该渗透到美的教育中。然而,很多人對它的理解往往局限于在汉语教学中使用阅读、朗诵、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来帮助学生获得美感。这当然是正确的,但它不是审美教育的本质,也不是美学的本质。从本质上讲,美的获得在于“人的本质的客观化”,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情感,思维和能力的提高。对教师来说,帮助学生感受自己的“基本力量”,获得审美情感,有意识地创造课堂整合和关怀的逻辑结构,是一种重要的方式。
教学围绕一个支点,进行多角度的理解和感知,并呈现前后联系的课堂结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完整而严谨的逻辑过程,而不是教师提供的片段与当时获得的临时情感影响的混乱联系。我们不妨根据学生和老师的初步阅读经验,站在普通读者的立场,让教师获得全新的经验,所要做的是找出一个“对话”的核心主题,围绕这个主题,按照所了解学生的个性,引出一个“对话主题”,
围绕这个主题,根据学生的个性理解,引出一个个“对话分主题”,并以文本及由文本而拓展出来的相关内容为“对话依托点”,“由点拉线、由线画面、由面及点"地构成一种主题鲜明、各环相融、对话引证式的课堂模式,并以 “预习与交流乛确定对话核心主题乛引出分主题一借助对话依托点阐述分主题乛整合分主题回归核心主题”为基本框架,使课堂在层次的递升中、外延的拓展中实现前后照应,呈现圆合之美。
三、结语
虽然语文不同于数学没有那么强的逻辑性,但是我们依然需要让理性教学回归到语文教学中,可以从激发学生兴趣、尊重作品、呈现语文的逻辑之美这几个方面入手,使得教学效果能够得到更好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曹建召.语文课堂教学呼唤理性的回归[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C), 2017(1):10-12.
[2]邢秀凤.小学语文教学:呼唤理性思维的回归[J].课程.教材:教法, 2009(12):41-46.
[3]丁丽珍.初中语文教学呼唤理性思维[J].学园,2012(3):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