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强
摘要:人类作为感性生物与情感息息相关,如今小学生的情感教育得到了重视。文化课程与情感教育密不可分,小学生语文课程的学习时其情感共鸣,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不仅如此,情感教育对思维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基础的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完善人格培养奠基,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实施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育;实施策略
引言: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漫长时光中,情感作为维系关系的纽带,随着文明的发展,情感也变得复杂。对小学生而言,小学教育要树立三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在学校中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体会书中文字形式呈现的情感。情感教育以教学为主要目的,以情感的共鸣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忽略情感教育,可能影响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与人格形成,由此可见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一、情感教育的意义
(一)价值观念的树立
情感是一种体验感,是人作为主体对客体事物等的体验。小学生阶段正是性格形成、三观初建的重要时期,学生还处于摸索时期,经验,理性不够,所以思维行事等都会受不稳定情感的影响。所以,对小学生的情感教育有重要的建树作用。而教师的情感影响对学生是深远影响,教师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和情感表露,做好引导作用,为学生三观的建立、人格的形成做好导向。
(二)思维品质的提高
人类都是感性动物,情感对学生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都想得到教师的肯定,小小的赞美他们就会满足,更有信心把事情做的更好。教师抓住学生的心理,通过对学生的适当地肯定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励学生学习,提升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激励学生勇于尝试、不畏困难,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与人格的塑造,锻炼学生思维与动手、创新能力的结合与提升。
(三)素质教育的深化
学习的目的不只是学知识,更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素质教育与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习惯与兴趣养成,促进学生尊老爱幼,谦虚礼让等优良传统文化的继承。本质上来说,这样的素质教育是力求教育内容与学生达到情感共鸣,依靠共鸣,对学生进行正能量的教育,促进学生自己的情感素质进一步提高。
二、情感教育的实施
(一)建立和谐关系
互相尊重是交往的前提,学生与教师之间也应该是这样的。教师应该一视同仁,但还是因为情感而偏向优秀的学生,但那些普通的学生也不代表他们不努力。学生年龄虽小,但却很敏感,只要教师能够适当的给这些学生一些关注和鼓励,他们也会尽最大努力。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学生体会的到,学生体验温暖,才会试着关爱别人、传递温暖。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文章的学习中,教师让学生预习文章,搜集关于西沙群岛的照片,从照片和课文中体会西沙群岛的美和富饶在哪里?课堂上以视频引入课堂,教师语言得体、感情充沛,带领学生有情感的朗读文章,积极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对课文进行深刻剖析。课下与学生一起动手,表现出西沙群岛的物产和风光,师生共参与,共同体会感情共鸣。
(二)投入教学感情
要想学生在学习中有情感体悟,教师要从自身做起,以自身的情感体会感染学生,与文章、学生产生共鸣,才能促进学生对情感的理解。在《一块奶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先融入教材,与作者情感共鸣,引导学生对文章情感进行理解。教师由谜语引出主人公:蚂蚁,带领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文章、理解内容。同学纷纷毛遂自荐要讲这个故事,通过对文章中动词的细节理解,同学们理解了蚂蚁队长的心理活动与情感变化,纷纷夸奖蚂蚁队长尽心尽职,严格遵守纪律的良好品质。教师的情感与学生的理解达到一致,正确的解读文章,促进学生对文章感情的理解,升华自身情感,提升语文学习能力。
(三)优化教学评价
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行为、心理上的影响非比寻常。学生都渴望教师的肯定,表示学生的付出老师看得到。教师的肯定可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不懂就要问》学习中教师在课堂上检查布置预习作业完成情况时,对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肯定:“你回答的非常流利,肯定回家有好好预习”,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而对其他同学也要进行鼓励:“你们也要向他学习,下一次课堂上也可以这样熟练的回答问题”。同学们在教师的鼓励下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这样不仅愉快的学完了课程,体会到文章的情感与表达的主题,还对孙中山有了了解,拓宽了視野,收获了教师的鼓励,在学习上更有干劲,自由快乐的学习。
三、结束语:
由上可知,情感教育不仅是当今全面发展的要求,更有利于小学生最初人格、三观的塑造,为国家培养优秀的接班人。小学教师要认识到情感教育的必要性,通过课程教学在课堂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渐灌输情感教育。特别要注意教课方式和授课技巧,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金芸芸.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实施对策分析[J].课外语文,2018(7):171-172.
[2]杨秀明.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实施对策分析[J].考试周刊,2017(77):5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