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概念的分类及教学建议

2019-09-10 07:22王海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课程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定义概念过程

王海

摘   要:概念是知识的最基本构成,因此概念教学也就成了课堂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依据初中教材概念的表述特点,大致可以分为原始性概念、描述性概念和定义性概念;概念不同,教师所采取的教学策略也要不同。只有选择合理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概念教学才会有成效。

关键词:中学地理;地理概念;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35-0035-03

概念是地理课堂进行分析、论述、判断、交流以及教材阐述知识的最基本构成,教与学的起始意义都是从对概念的理解开始的。不同的概念类型分属于不同的知识载体,不同的概念具有不同的表述形式,那么教学中所采取的教学策略也是不同的。

一、地理概念的分类

依据概念的表述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原始性概念。是指对概念及与之相关情况的具体介绍,教材没有利用精炼的地理术语对概念的相关表述进行概括和总结并将概念的内涵、特征通过最平实的语言表述出来。这类概念看上去更像知识的介绍。如,“大陆漂移说”这个概念教材是這样阐述的:“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海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2.描述性概念。就是对概念所阐述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形成过程、结果、特征进行的概括性描述,因此大多数描述性概念所描述的过程就是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形成过程。如,分层设色地形图就属于这类概念,“在绘有等高线和等深线的地形图上,把不同高度和深度的范围着上不同颜色(海洋则着上深浅不同的蓝色),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表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这种地图就叫分层设色地形图”。

3.定义性概念。通过地理术语对概念本身的内涵和外延以及特征进行的总结,这类概念表述比较抽象,概括性强,概念是由地理术语组合而成的。如“地图”的概念:“是运用各种符号,将地理事物按着一定比例缩小以后表示在平面上的图像”。

二、地理概念的教学建议

不同概念有不同的特点、表述形式和术语构成,所以教学时所采取的教学策略也不同。

1.原始性概念要学会抽象。抽象是地理学科的一个特点,学生要学会领会、阅读、理解这些表述地理信息的抽象性语言,这也是衡量学生是否已经适应地理学科的标志之一,是一项地理学习的技能,如果对教材的抽象性表述难以理解和适应,那么学生的各种自主性学习也就无从谈起,就会被挡在地理学习的大门之外。而原始性概念是利用比较通俗的语言,对概念内涵的具体介绍,所涉及的角度较多、概念的特性比较全面,所以原始性概念所表述的内容大多比较冗长,看起来好像学生们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实际上由于学生在字数较多的表述上,找不全表示概念特征的关键词,也就不可能领会概念的精髓和构成概念的各个元素,造成对概念理解的偏差和知识信息的遗漏,因此学生再利用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仍然会出现各种错误。所以原始概念抽象化,掌握表述概念的两种不同特性,是学生地理学习的基本要求。

在教学时,教师首先要以概念所阐述出来的信息为背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们的想象,将概念所描述出来的过程或特点,在大脑中勾勒出来,形成一个立体的、具体的知识形象。这个知识形象可以是一个图形、生活场景或者是一个动态的知识形成过程,这时候的概念是形象的、生动的、鲜明的,概念的结构、组成及内涵就会一览无余地表露出来。当学生们对概念有了形象的认知之后,概念的属性、特征等都有深刻的认知,这样学生就会抓住构成概念的各种要素,进一步对概念进行概括,以抽象、概括的词汇,将构成原始性概念的要素分别用关键词进行提炼和概括,在学生大脑中这几个关键词就可以将概念形象及其相关特征、内涵固定下来。

仍以“大陆漂移说”为例,教师在完成这个概念教学的时候,首先要让学生对这个原始性概念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也就是说教师通过学生对这个概念的阅读、琢磨、分析,不但要知道这个概念的内容,还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教师的语言描述、动漫展示等形式,在大脑中形成大陆漂移的动态过程;在学生已经对“大陆漂移说”有了深刻认知的基础上,对这个冗长的概念叙述进行抽象化地概括总结,这个过程要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针对概念的不同特征使用不同的关键词,以简洁的地理术语给予重新定义。经过分析,这个概念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原来状态(一块大陆、一片海洋)和现在的状态(七大洲、四大洋),这样“大陆漂移说”就可以以这样简短、好记的方式展示出来:是指“经过缓慢漂移而将一块原始大陆分离成七个大洲四个大洋现象的学说”。

教材中的原始性概念的内容表述,在教学中主要用于理解,而教学中经过概括的表述形式主要是用于记忆,不同的概念形式有不同的表述形式和教学用途,相得益彰,也是学生们对于不同表述形式的不同感受和不同的认知练习。

2.描述性概念要注重实质。对于描述性概念,教师要求学生首先认识概念的含义,要了解概念描述的地理事物的过程(包括形成过程、制作过程等),学生对于这个学习要求比较容易做到。教师只要把概念中学生可能出现理解困难的地理术语稍作解释,学生就能大概了解概念的含义,但是在实践中,学生们仍会出现知识认知上的错误,这说明有些描述性概念看似表述比较通俗,但实际上所涉及到的知识元素较多,学生在概念的细节感知上出现了偏差,所以对这类概念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领会概念的实质。

因此,描述性概念在教学中要淡化形式,也就是说要轻视概念面上似是而非的东西,这里所说的淡化不是放弃,因为对于这类概念的实质掌握,首先要从形式入手,通过形式来认识内涵,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要被形式上的东西所吸引,过度关注形式而忽略了对实质的思考。另外,表面上的、形式上的东西学生掌握起来相对容易,也不是教学难点,教师不必将教学精力和时间浪费在这些方面,但其内在的实质性信息,相对较难理解,而且学生对概念实质的理解程度决定了对概念的掌握和运用程度。

例如,对于“分层设色地形图”这个描述性概念,教学上要抓住这类概念的特点,因为这类概念大多都是用来描述地理事物的过程、特点、结果且以过程描述为主的。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掌握这类概念,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动手实践的方式,来认识这类概念的内涵。教师可以将一块表面有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五种地形类型的陆地,以图画、幻动片或模型的形式展示出来,要求学生据此先绘出等高线地形图,然后根据不同高度范围的不同颜色要求,着上不同的颜色,制作完成分层设色地形图。学生以实践的方式,亲自动手绘制分层设色地形图,在绘制的过程中,就会逐步理解、掌握这个描述性概念的内涵、特征。

所以說,对于描述性概念的教学过程,其实就是对概念所表示的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的展示,透过现象抓本质,由表及里,对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知。

3.定义性概念要注重形成。也就是说通过对概念的追溯,找到知识的根源,从而了解定义的形成过程。因为定义性概念相对比较抽象、概括、难懂,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教学中按照传统的分析讲解的方式,很难让学生产生形象、直观的印象和认识,因此,将定义性概念的抽象、概括的特点转化为形象、具体,是定义性概念的一种基本方法。只有教学时重视将概念具体化,也就是将概念生活化,这样定义性概念就会变得通俗易懂,这是因为教材中的知识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中地理事物的概括和总结,概念也不例外。将概念所阐述出来的地理信息以生活原生态的形式展示出来,学生们面对的定义性概念所涉及到的各种地理元素其实都是他们早就熟知的。

例如,对于“地图”这个概念,学生从字面上看有些费解,虽然学生们见过许多地图,不少学生仍然很难看出现实中的地图与教材中地图的概念之间有什么联系,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将形成地图的过程通过倒推的方式,追根溯源。在展示概念形成过程的同时,随时与地图的文字概念形成比较性解读,学生就会逐渐加深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也就是说对概念形成的展示过程,也是对地图这个定义性概念的解读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成三个环节:第一展示概念。教师将“地图”概念板书在黑板上或放在幻灯片里,要提醒学生随时关注、解读“地图”概念。第二展示地图。教师展示一张校园地图或者学生比较熟悉的简易的省(或市或县)地形图,教师要求学生试着解读展示出来的地图里面的信息,观察并了解图上各种符号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并让学生通过比例尺以及测量自己感兴趣的地图上某一部位的图上距离,估算这一部位实际的大小或距离的长短,深刻领会概念的“将地理事物按着一定比例缩小”这一特点,最后教师要求学生再一次解读、感悟“地图”概念。第三展示校园照片或省(市、县)地形模盘(或者卫星图像)的图片。教师要求学生将照片或图片与地图进行对比,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了解地图中反映的地理事物在实际中是怎样的,知道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在地图中是以“运用各种符号”来表示的,这样学生对地图的认知就会是形象的、具体的、立体的。最后教师让学生再一次解读“地图”概念,这时学生对地图这个抽象的、概括的地理定义性概念,有了一个全面的理解和认知。

由此可见,不同的地理概念所采取的教学方式不同,只有抓住概念的特征,才能有针对性采取不同的策略。解决好教材中概念的教法和学法,对学生学好地理至关重要,因为概念是构成地理知识的基本元素,概念教学也就成了课堂教学的根本。

猜你喜欢
定义概念过程
以爱之名,定义成长
定义“风格”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古代的时间概念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教你正确用(十七)
雪花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