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职院校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特有的形式,旨在培养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线技术人员。进入社会主义新时期后,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有了更高的要求。“工匠精神”就是这样的环境下,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新时期“工匠精神”的介绍,以及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来谈谈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塑造。
关键词:高职学生;工匠精神;人才培养
一.前言
虽然现代意义上的工匠精神起源于欧洲,但是“工匠”一词是中国特有的词汇。《辞海·工部》中的解释道:“工,匠也,凡执艺事成器物以利用者,皆谓之工。”现代化的工匠精神正是我国古代工匠理念的部分传承。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工匠精神”在當今社会的发展与应用,在学术界和教育界都形成了广泛的讨论。“工匠精神”已经上升到政府最高的会议上来,足可以看出其重要性。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基地,是“工匠精神”培养和传承的重要场所,在新时期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工匠精神又赋予了我国传统匠人的不一样的内涵,需要教育工作者深入进行探索。
二.新时期工匠精神的内容和特点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敬业,就是对自身的职业有一种崇高的敬意,对自身的职业充满着自豪感,能够清楚的了解自身的职业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以及存在的意义,并且无论外部环境的变化,始终忠于自己的职业。精益,就是精益求精,是对工程建设、产品生产、生活服务达到极致,并且不断的追求完美。专注,就是作为职业的劳动者,能够专注于自身的职业和岗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以最大的精神和精力投入到工作岗位上来,一复一日,年复一年,通过长期的钻研来创造不凡的价值。创新,就是在坚持原有技术的同时能够做到不守旧、不过分沉迷旧的规则和事物,能够在自身的岗位上不断的改善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创新思想和形式。在新的时代下,工匠精神在保留传统的内容的同时,能够与我国的社会实践更加具体的结合,发现我国长期以来在工业生产和工程建设等方面的不足之处,通过自身的岗位实际的要求来不断的学习和提高技术,发挥工匠精神的真正意义。
三.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高职学生在今后的就业方面大多都是在我国社会生产的一线岗位,他们是我国社会生活的实际的操作者和创造者,也是能够直接影响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因素。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在各个领域都开启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相关内容。这种经济建设依然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依靠数量巨大的劳动力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尽管在此期间,我国的工农业生产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是在生产的成本和质量来看,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就导致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依然不平衡和不充分。同时,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完全依托当时的社会发展来进行的,高职院校的建立和发展也正是在改革开放大浪潮的时期,我国的一线技术人员的数量十分紧缺,高职院校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大批的技术型人才。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果,社会主义新时期也成为了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发展的转型成为必然的阶段。这也就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李克强总理的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所提出的工匠精神,也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高职院校在社会主义新时期,通过自身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转变,树立学生的工匠精神的教学理念,是培养新时期先进人才的重要形式。
四.当下高职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的现状
对于目前的高职院校在校学生来说,大多都是二十岁左右的年纪。这些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深受改革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一方面,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和文化各个领域的繁荣,促使这些学生能够过早的接受众多的信息来逐步的建立自身的价值观念,同时这些学生大部分有足够支撑的经济条件,不会为衣食或者学费而担忧,他们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方式去开拓自己的眼界,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对事物进行判断和选择。另一方面,这些学生天生的好奇心往往会对一些事物和思想分辨不清,可能会沾染一些不良习气,产生一定的叛逆心理。对于社会过早的认识,在内心深处产生了互相矛盾的结论,对书本和学校的教育理念感到不屑一顾,甚至有抵触的心理。这些问题都广泛的存在于当下高职院校的学生群体当中,对日常的教学产生了很大的负面作用。另外,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对于电子产品的使用以及互联网的依赖都已经达到了历史最大的程度,对于二十岁左右正值学习和奋斗的年纪,严重的电子产品依赖症不仅浪费了时间、消磨了精力,同时还导致了学生产生了错误的和不健康的思想观念。在学生群体中,现代化的社交方式导致了学生中出现爱慕虚荣、盲目攀比、极度拜金的不良现象,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学习风气和环境。
五.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塑造
高职院校的工匠精神塑造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高职院校的日常教学活动,这也是工匠精神的最主要的渗透方法。另一个就是校园的文化活动。高职院校的学生的课余时间比较丰富,时间安排上也比较自由,有效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能够使教学成果事半功倍。
1.将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结合
高职院校的思政教学是学生唯一的正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的内容都是围绕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为主线,来开展对高职学生相关的教学内容。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比如有些思政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传统和老套,几乎就是在课堂上照本宣科的进行,对于学生来说,没有任何兴趣可言。这就使的思政课成了学生的鸡肋,学生学习过程只是单纯的为了修满学分,失去了思政教学的意义。还有一些教师,思想过去保守,对于现代化的思想理念缺乏认识,对于学生提出的观点不屑一顾。与学生站在了思想的对立面,并且还通过传统的师生观念来打击学生的观点,容易导致学生的抵触心理。高职学生思政教学存在的现象,不仅不利于思政课堂上先进精神和理念的传播,也使得思政课堂变得毫无意义,更谈不上这非常重要的思政课教学效果。对于工匠精神的思政课教学的培养,首先要使得思政教师转变自身的教学方式,能够不断学习和接纳新的教学模式。同时,思政教师也同时要加强对工匠精神的理解,通过对当下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入,来与学生共同探讨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并且能够对工匠精神的含义和国内外的先进典型进行介绍,尤其是德国的工匠精神全球著名。通过这种具体的工匠精神的教学工作,采用专题讲座或者师生分析的这种形式,来提高学生对于新时期工匠精神的理解,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工匠精神的养成。
2.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工匠精神内容
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大部分以工学为主,今后的工作岗位也大多是工业生产或者工程建设等领域。工学专业的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工匠精神的体现也是十分丰富的。专业课教师要擅长引用一些喜闻乐见的具体实例,来讲解国内外体现工匠精神的内容。比如,在欧洲一些发达国家,某些汽车生产制造商会定期推出一些纯手工打造的豪华版汽车,而这些汽车的价格远比市场价格要高得多,但是同样会受到众多人士的争相购买,这个实例就直接说明了工匠精神在当下大工业时代依然存在并且具有更加难能可贵的价值,同时,对于汽车和机械制造等相关专业的学习会有很深的启发。另外,在2016年,故宫博物院推出了反应文物修复工匠的系列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用非常细致的艺术手法介绍了文物工匠的日常工作内容和工作状态。同时也十分生动具体的反应了工匠精神在平凡岗位上不平凡的体现。该纪录片的播出,不仅对人们了解文物修复这一领域概念空白的填补,也使得社会各领域人员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和理解。这些优秀的纪录片对于工匠精神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能够使学生深刻的了解到工作岗位上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对学生的专业课的学习状态也有很大的帮助。
3.提高实践教学的水平
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更多的是体现在实际的工作中。从目前高职学生的教学情况来看,实践教学内容所占的比例也相对较少,大部分专业的学分都是理论课内容,即使是实验课内容,在考核的力度和形式上也相对比较简单。实践内容不仅缺少,而且形式也比较单一。高职院校的部分专业会有定期的金工实习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比较集中,也比较全面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除此之外,还有部分专业的实验课程以及毕业前夕的定岗实习。这些内容从理论上讲都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工匠精神的实际应用能力。但是从目前的教学效果来看,依然不够理想。有一部分原因是学生对学校安排的实践活动没有足够的重视,缺乏对实践任务的理解,同时教师对实践任务的考核不够严格和全面,只是单纯的交出作品或者实践报告就可以通过。作为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提高专业能力的重要形式,高职院校和学生都应该认真对待。首先在实践教学中,应该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既包括专业理论知识,也包括工匠精神的相关理念,要让学生能够明白实践教学的目的和意義。同时要对学生的实践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严格要求,对每个学生的实践过程要有跟踪和关注,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不足之处,通过最终的结果和考核对学生进行适当的修改和纠正。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的实践教学中充分的融入工匠精神的内涵,使每个人都能够体会到工匠精神的意义,对今后的工作和人生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4.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传播工匠精神
校园文化是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十分重要的内容,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影响和改善学生的日常行为和价值理念,同时也能够改变整个学校的风气。相关教师应该能够充分利用学生组织,自觉创建有关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活动,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进行精神理念的传播。比如可以按照不同专业工匠精神的体现,来创建喜闻乐见的形式。机械专业的学生可以组织一些机械模型的比赛,通过发动学生,以班级或者小组为单位,亲自动手来制作一些简单机械结构或者设备,来提高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建筑专业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建筑模型设计或者建筑制图的比赛,等等形式下的校园文化,可以使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工匠精神有一个全面的掌握。教师在此过程中负责协调各个部门,如实验室、实习车间等场所,配合学生对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如有必要可以对学生的制作过程进行适当的指导。这样校园文化环境下,工匠精神的传播将会是十分广泛的,而且对学生的专业课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
六.结语
工匠精神是当下社会主义建设中亟待去体现的职业精神,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能够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来增加工匠精神的相关内容,通过职业技能建设与职业精神建设相结合,为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爱军. 浅析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与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融合[J]. 交通职业教育, 2017(03):15-17.
[2]高洋, 石丹丹. 浅谈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J]. 记者观察:下, 2018(7):56-56.
[3]余景波, 刘娓娓, 齐富磊. 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成因及对策[J].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 22(2):18-22.
[4]李文学. 从纪录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谈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培育路径[J]. 艺术教育, 2017(Z6).
作者简介:李智良,男,湖南娄底人,本科,学士,经济师,教材计划员和教师,研究方向:高职统计学教育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