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坚持“思维-行动”能力导向,其中思维能力决定个体的行为方向,行动能力决定个体的行为效率。思维能力主要由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构成,行动能力主要由决策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组织和执行能力三部分构成。本文以旅游类专业为例,探讨其应用型人才“思维-行动”能力的具体表现和培养手段。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思维能力;行动能力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发端于欧美国家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和手段逐步为国内高等教育界所认可并实施。在此背景下,精准剖析应用型人才的能力结构并探讨其培养手段,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设计与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能力视角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构建
应用型人才定位在于将经过验证和整理的科学原理或知识直接应用于经济社會发展的实践领域并能够更多更快更好地创造价值。从价值创造的角度看,应用型人才价值创造的效果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个体品质与素养,这是其创造价值的内在基础条件;二是个体所面临的外部机遇与条件,对其工作选择与开展产生相应的制约或推动作用;三是个体所具备的能力结构,这决定了其在既定工作岗位上的行为方向和行为效果。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品质与素养主要取决于个体的先天条件以及后天的家庭教育和基础教育抑或是长期实践的磨砺和积淀;对于外部机遇和条件,高校只能是引导或帮助学生加以合理地分析、适应或利用。因此,在行为条件难以改变的前提下,优化个体能力结构便成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结合应用型人才价值创造的内在机理,本文构建了“思维-行动”能力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
如图1所示,在内外行为条件难以改变的情况下,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是能力导向的,而这种能力又集中体现为两种集合:一是思维能力集,是指个体在学习和掌握科学原理和知识的同时,能够训练自身的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能力;二是行动能力集,是指个体在众多行动方案中进行比较与选择、配置资源以及与其他行动体沟通与合作以及实际操作等方面的能力,其决定了个体及其所在组织的行为效率。在此处需要强调的是,思维能力集和行动能力集是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必须高度统一,任何一种能力集的弱化甚或缺失,都将影响到个体的最终价值创造。离开了强大的思维能力集,便会因行为方案的科学性和创造性得不到保证而成为“蛮干”;离开了强大的行动能力集,再好的行为方案都因得不到有效的实施而成为“空想”。
二、旅游类应用型人才的思维能力构成、表现与培养
应用型人才的思维能力是指依据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并结合工作实际制定、设计以及构想各种行为方案的能力的集合,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感性思维能力,即个体通过对所观察事物的情感想象、反思以及各种关联性和发散性思考,从而把握事物和问题的艺术属性;二是理性思维能力,即个体在感性认识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形成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概念、判断和推理,从而把握事物和问题的科学属性。从行为方案的设计来看,感性思维能力决定了行为方案的多样性和创造性,理性思维能力决定了行为方案的科学性和效率性。在内外条件既定的情况下,两种思维能力的高低共同决定了行为方案的数量和质量,不仅会直接影响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而且也是形成应用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比较优势的关键所在。由于不同行业、组织和岗位的价值创造方式不同,故不同类型的应用型人才在两类思维能力的具体表现以及培养手段上会有所差异,表1以旅游类专业为例,对其应用型人才思维能力的具体表现及培养手段进行了系统分析。
三、旅游类应用型人才的行动能力构成、表现与培养
应用型人才的行动能力是指能够在众多行为方案中进行选择并加以贯彻实施的能力的集合,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决策能力,即个体能够采用多种方法和工具对工作所面临的多种行为方案进行评价、分析和比较,在兼顾多种目标和多方利益诉求的前提下进行决策;二是沟通能力,即个体针对行为方案的评价、选择与实施,能够在各种语言环境下,采取多种方式与所在团队、上下级、顾客、供应商等多个利益相关者进行准确、理性、高效和双向的信息传递;三是组织与执行能力,即个体要具备行为方案实施所需要的岗位操作能力、制度与流程设计能力、自我激励与发展能力以及团队分工与协作能力等。与思维能力类似,上述三种行动能力在各种类型的应用型人才中也有不同的具体表现和培养手段,表2仍以旅游类专业为例,对其应用型人才行动能力的具体表现及培养手段进行了系统分析。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对应用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主体的高等院校应当主动作为,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需求,在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手段的同时,加强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和校地合作,逐步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条件。
参考文献:
[1]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 66-70.
[2]关仲和.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6):7-11.
[3]潘懋元,吴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03,1(3):5-9.
[4]黄福涛.能力本位教育的历史与比较研究: 理念、制度与课程[J].中国高教研究,2012(1):27-32.
[5]陈小虎,刘化君,曲华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定位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 2004(5):58-60.
基金项目:本文为山东工商学院2017年教改项目“基于能力结构优化的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施研究”(116882017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涛(1980-),男,山东临沂人,博士,山东工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