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宇晶 王琥
摘要:针对中德合作项目学生在德语课程教学中参与度差、学习效果不理想,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等现状,本文介绍了应用雨课堂进行德语课程教学的思路方法并分析了教学效果。实践表明,本文介绍的方法可较好地提高学生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对推动德语课程的教学改革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德合作项目;德语课;雨课堂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基于信息技术手段的网络教学正逐步走进高校课堂,传统教学模式发生了巨大变革。MOOC、翻转课堂、微课等教学方式,在课堂中被广泛应用。以MOOC为例,它可以让每个学生在任何地方、用任何设备进行网上学习,受到许多高校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但由于其制作成本较大,国内目前只有少数名牌大学的部分课程有相应网上资源。对民办学校而言,受办学特点、政策倾斜、经费投入等因素制约,其很多专业课程不具备推广MOOC的土壤和环境。雨课堂作为一种智慧教学工具,它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PPT和微信,真正为老师和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互动桥梁,而且其使用成本低、操作便捷,全面覆盖课前、课中、课后各教学环节并具有强大的数据统计功能,保证了教师与学生的高效灵活沟通,让课堂真正告别“低头族”,变手机为“抬头利器”。
1中德合作项目德语课程教学现状
1.1学生学习德语的动力不足
中德合作项目学生的德语基础普遍薄弱,德语四级通过率较低,突出表现在词汇量少、不懂语法。而中德合作项目的德语要求掌握大量专业词汇,且文章句型复杂、理解难度大,导致学生普遍有畏难情绪,很多学生上课低头玩手机,靠死记硬背记住部分专业词汇和重点句子应对期末考试。因此,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热情,专业德语应用能力无法满足德方大学需求。
1.2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手段单一
通过对同类院中德合作办学项目高校的调研发现,德语作为基础课程,教师基本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即由教师带领学生对文章逐句逐段翻译,因此课上缺少互动,教学过程乏味,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极低。虽然有部分老师开始应用雨课堂教学,但仅局限于利用雨课堂的课堂考勤、推送资料功能。另一方面,中国学生大多比较内敛,上课不爱举手,导致传统教学中常出现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但学生都低头不语的尴尬情景,一节课下来,往往老师很卖力、学生很吃力,实际教学效果却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传统教学模式手段单一,课堂互动已很难调动学生的教学参与度。
2“雨课堂”在德语课堂中的应用
2.1创建课程与班级
向学生们介绍“雨课堂”,并且邀请学生通过关注“雨课堂”的公众号,进入到学习界面,在选择课程和班级的时候,需要通过填写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旅游理论掌握、学习能力、学习困难和兴趣等方面的情况。之后,通过程序运作,把学习水平和学习情况相当的学生分成一个班级,并制定相应的德语课程,形成符合“班级”内各个学生学习状态的德语课程。
2.2 制作推送“课件”
学生通过微信平台关注“雨课堂”之后,要结合德语课堂上对于理论知识的传授与解读内容,正确编辑、制作需要在雨课堂平台上推送的课件。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雨课堂”的课件编辑能力,设置随堂测验,考察、了解学生在学习课件之后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情况,如:在课件后面增设理论填空题、多选题、判断题等,ppt自身所有功能都可以引入到雨课堂平台上,学生可以边学习、边实践、边思考、边测验。
2.3创新型小微课
采用录制的方式,结合选题,把课件制作成“微课”,配合其他专业知识,让学生可以明确理论知识的实用方向和内容。“雨课堂”能帮助德语课堂上涉及到的理论知识更加“形象化”,智能化平台、便捷的操作方式、丰富的专业知识,能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有兴趣去探索。
3雨课堂应用需注意的问题
3.1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关系,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学形式服务于教学内容,恰当、新颖的教学形式对教学目标达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会干扰教学目标的实现。雨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形式和手段,在其使用初期,学生出于猎奇和尝鲜的心理,短期内主动参与课堂的次数增加,学生的有效学习效果很好。随着学生不断熟悉雨课堂教学,课堂限时答题等环节逐渐变得程序化、形式化,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开始与教师真实意图背道而驰,比如一些学生利用手机作答时抄袭他人、利用弹幕和投稿等互动工具聊天恶搞,严重干扰课堂的有效教学。因此,在使用雨课堂开展德语教学时,一定要处理好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不能为追求课堂的热热闹闹,过分利用教学工具吸引学生,而要始终以提高有效教学为目标,把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通过雨课堂展现给学生,严格按照教学设计开展教学,确保课堂互动的时机、节奏和质量。另一方面,教师如果过分依赖雨课堂教学,遇到停电、断网等突发情况,可能无法正常开展教学,这也要求课堂内容和安排需精心设计。
3.2科学设定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的比例,确保全过程考评真实客观
目前学校规定课程考核平时成績占一定比例(通常为 30%),雨课堂教学主要为增加学生利用手机参与互动,互动质量直接反映了学习效果,几乎覆盖了平时考核的内容。如果按现有考核规定,利用雨课堂完成课前考勤、课堂答题、课后作业三项所得满分只有较少分数,导致部分学生不够重视课堂互动质量,同时也会影响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因此,运用雨课堂教学还需要改变以往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的考核方式,应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科学设定比例,并适当提高平时成绩占比,让学生在课程学习全过程中都能积极争取课程分数。
参考文献:
[1]张丽萍.基于雨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高教学刊.2019年3月
[2]周建鸿.信息化课堂教学过程研究.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9年4月
[3]沈洋.基于“雨课堂”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研究.智库时代.2019年4月
项目名称:《基于“雨课堂”智慧教学方案下德语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探索》重庆邮电大学一般项目 项目编号:YTJG201922。
作者简介:
侯宇晶,1985年7月,山东烟台,讲师,研究方向:德语教学法及德国教育政策研究。
王琥,1989年8月,重庆江津,助教,研究方向:德语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