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芳
【摘 要】学生们往往对高中语文文言文的学习有文法句法难以读懂、基础知识记忆量少、文化底蕴不高等问题,一方面是由于古汉语学习需要记忆大量知识点,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学生从小成长在一个没有文言文的环境,对文言文不太适应。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理解古汉语文法语法技能、并进行大量基础记忆,补足知识量,同时,对他们进行文学基础知识的培养,让他们养成热爱閱读的习惯,这也是我们需要努力的。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言文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1.087
文言文一向是高中语文的重点和难点,一方面,无论是从日常生活还是从应付考试的角度上来说,文言文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尤其是其体现在高考试卷上的分数,占了语文成绩相当一部分的比重;另一方面,文言文不似其他课文,无论是从文章本身还是其含义方面来说,都是与我们日常接触的现实有一定距离的,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一、文言文及文言文教学的难点
(一)文言文语法难以读懂
文言文虽然是中文,但并不是那么容易读懂和理解的,我们的学生从小就是在白话文的环境里长大,如果没有经过一定程度的训练,文言文对他们来说和其他语言并没有什么不同——反正都看不懂。而他们看不懂最基本的原因,就是古代的字、词、句,都和现在我们所用的白话文不同,古代的部分字义,和现在的不仅仅是差异甚大,甚至是完全不同,比如“莫”字,古意为“太阳落在草丛中”,即“傍晚”,而现在其变成了一个否定副词,原本的意思被“暮”所代替,如果不了解这点,对原文意思的理解可能与其实际意义大相径庭,这叫“古今字”,同时还有更难的“通假字”,是没有解释,没有逻辑,几乎全靠死记硬背的。语法也是一样,文中大量的倒装句、省略句可能会让未经训练的学生完全摸不着头脑。
(二)需要大量基础记忆
根据上一点可以得出,我们学文言文,是避不了要记很多东西的,而且有很多东西避免不了得死记硬背,这大量的记忆工作,往往需要学生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要想学好文言文,尤其是想要游刃有余地应对高考,仅仅是把几篇课文背熟是不够的,真正要背要记的要理解的太多了,我们要想真正学好文言文,不能仅仅背诵几篇课文内容就完了,同时也应该对以上各种知识进行一个专门的训练,这种训练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记忆这些知识,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出学生对古汉语一个基本的语感,语感说来玄虚,但在我们考试过程中往往能提高我们的做题速度,同时,帮助我们猜测那些从来没有遇到过的知识盲点。这不是瞎猜,而是从其他角度来思考解题道路,我将在下面进行一定的叙述。
(三)需要文化底蕴
文化底蕴不容易在短期内通过专门的训练获得,而往往是需要在相关领域淫浸多年,才能有所成,但文化底蕴无时无刻不从一个人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放到高中语文文言文部分,文化底蕴为什么重要?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很多诗、文言文里都会提到很多“典故”,如果不知道这些典故的话,即使是拿着古汉语字典,也是一头雾水,难以理解。而如果对这些典故都如数家珍,那理解起文章往往也无往而不利。前面我们说到语感,很多人都认为语感这东西说白了就是瞎猜,但真的是瞎猜么?不一定,很多时候都是从其他角度分析出来的。有时学生想不起来文言文中某一句话的意思,但潜意识里其实知道,所以就能选出正确答案。
二、文言文教学方法探讨
(一)理解文言文语法技能
与单纯通假字古今字等知识要死记硬背不同,古汉语的语法方面更像是一种技能,其主要完全记住的地方不多,但我们需要的是能“做”,比如基本语法我们记住主谓宾这三个字就行了,但我们在看到一个句子的时候要能迅速判断出它的主语谓语宾语,而这无疑需要进行专门的训练,让学生们理解古汉语是什么样子的,与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同时,通过不断重复的练习培养熟悉程度,直到成为能独立运用的技能为止,最好是能培养出语感,在遇到应用环境的时候能产生下意识的反应。
(二)进行大量基础记忆
语文是一个尤其注重记忆的学科,文言文尤其如此,很多知识我们平时并没有机会接触到,想要在应用的时候能够读懂,就得靠大量的记忆,这没有投机取巧的方法,不去记,谁知道“莫”以前是“傍晚”的意思?不去记,谁知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后面是“小弦切切如私语”?不去记,谁知道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李贺是“诗鬼”?当然记忆是有窍门的,古汉语知识千千万万,一时间怎么记得完?我们当然要挑那些重要的记,但无论如何,大量的记忆是避免不了的,这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死记硬背一向口碑不太好,但有些时候,它们才是真真正正有效的学习方式,才是康庄大道。
(三)对学生进行文学基础知识的培养以及养成热爱阅读的习惯
想要迅速提升文化底蕴?有快捷通道么?培养学生文化底蕴没有捷径,但就学习典故的话,还真有!举例来说,成语,即我们约定俗成的某种说法,放到现在叫做“梗”,这里面往往就有很多典故,尤其是那些读起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往往是用典故解释无疑,比如“叶公好龙”,若非典故,谁知道这是说人虚伪?比如“朝三暮四”,若非典故,谁知道这是说人善变?家长可以把这些常见的典故收集起来,让孩子们进行专门的记忆和训练,虽然这样的话还是得记忆,不算什么捷径,但无论如何,要比自己通过长时间的阅读书籍来了解来的方便快捷得多。当然,这是治标的方法,更好的办法还是养成孩子喜欢读书的好习惯,“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可不是说着玩的,读书,短时间来看可能看不出什么效果,但目光放长远一点,效果就会越来越明显。
一个学生要想通顺地阅读文言文,当然需要进行大量的努力,甚至要付出一些教师要求之外的努力,去记忆那些枯燥无味的字,去学习那些繁杂多变的语法,去了解那些有意思的典故,我想,这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不仅仅是为了考上一个好大学。我们的民族历史极其悠久,我们为此骄傲,但为了这份骄傲,我们都应当付出自己的努力,我们学习、继承中华悠久的历史,这也是对于民族文化的一种保护,说到底那些东西其实都是记忆,只要我们都还记着,就能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所以我希望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们意识到这些知识的重要性,文言文我们平时没有用到,不是就没用了,只是不太用在我们嘴里,而是多用在我们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