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创新教育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开展策略

2019-09-10 09:40王杏
南北桥 2019年8期
关键词:开展策略创新教育初中地理

王杏

【摘    要】地理教师应将地理教学过程进行得有趣味,把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活动变成他们的心理需求,尊重学生的人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让学生自始至终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教学过程。

【关键词】初中地理  课堂教学  创新教育  开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08.16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地理教学要适应时代要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未来发展有用的地理”,地理教师就应转变教育观念,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注重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结合多年的初中地理教学实际,本人认为,积极开展创新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创新教育开展

(一)走出课堂,注重实践,实现从课堂教学向活动教学延伸

传统教学以课堂为中心,学生的学习活动固守在教室内,而地理学科内容时空范围跨度大,各种要素错综复杂,许多现象的发生过程在课堂上学生是无法体验和理解的,需要学生在课外的大自然中体验和感悟。例如:(1)指导辨别方向。指导学生使用指南针与罗盘;利用日影测定方位等。(2)组织地理观察。观察当地的气温、雨量、湿度、风向、云量等基本指标,结合体验天气变化,认识当地的气候条件。(3)开展乡土考察。如观测家乡河流水位的季节变化及沙洲的形成等;指导学生对本乡镇工业、农业、人口、城镇建设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调查材料,写出调查报告。

(二)通过直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形成学习能力

地理研究的对象、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必须借助地球仪、各种地理教学挂图和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或者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说“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读图、析图、问题讨论来掌握知识,运用地图,据图设问,提高读图能力。比如在讲“大洲和大洋”这节时,可利用“东西半球图”进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印象。另外,现代多媒体教学可创设生动的情景,可连续播放某一地理现象及其变化过程,还可配以相关音乐、解说等而被广大教师广泛采用。

(三)运用形象、生动、趣味性的语言,提高教学艺术

在地理教学中恰当引用谚语、谜语、诗词、成语、歌曲等丰富优美的语言,可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达到加深印象,巩固知识的目的,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地理知识。如讲我国河流流向时,用谚语“一江春水向东流”;讲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讲气候和天气的差别时用成语“风和日丽”、“秋高气爽”等。引用这些谚语、诗词、成语,既具有科学性,又客观地反映了地理现象,提高了教学艺术水平。

二、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注重学生个性化思维品质的培养

传统地理教学忽视学生生动活泼自由的有鲜明个性的发展,在学习要求上过分强调整齐划一,这种统一的规范扼杀了学生的创新个性。如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有的学生对各种地理现象很感兴趣,喜欢探索其中的为什么;有的学生很在意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时时喜欢搬弄地图;还有的学生喜欢动手搞地理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等,對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地理教师在培养其创新能力时,必须注重个性发展、因材施教的原则,切忌用一个模式进行。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创新教育是一种重视人的主体性,弘扬人的主体精神,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模式,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自由发展,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因此,教师不应满足于学生的唯命是从、人云亦云的思维态度,而应有意识地安排创新环节,鼓励创新。如七年级教材安排了不同发展类型的国家,我除了讲解教材上的内容外,外加了课外的进行比较。美国和日本农业现代化水平都很高,但依据各自条件、国情,农业发展有很大的差异,各有侧重。通过比较,可拓宽学生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鉴别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地理学科中体现人文精神的内容也十分丰富,教师要充分运用这些教育材料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地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会生存》中的“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就已经表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接收器。教师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力求做到以知识为中心向以能力为中心延伸,构建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终极目标的教学模式。

(一)鼓励学生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

学生自由组成研究小组,自主模仿地理学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可操作的课题,对地理现象进行研究。教师放下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架子,扮演“指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甚至是“学习者”的角色,放开手脚让学生去尝试,为学生的研究过程提供一切有益的帮助。如学生设计参与的“南充嘉陵江水污染的现状及产生的原因和防治措施的研究”、“南充市区学校布局与人口分布的调查”等课题均取得了好的效果。在这些活动中,创设学生主体活动的情境,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形成策略,完成任务,反思过程,自我评价等一系列学习活动,使自己真正成为具有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的人。

(二)让学生多动手操作

学生动手比教师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甚至会迸发出创造发明的火花。例如,在讲解地轴、两极、经纬线、经纬网等有关知识点时,有些学生总是弄不懂。后笔者改由学生动手操作的办法效果较好。让学生在课后用乒乓球制作“小地球仪”,然后评比,经过动手制作的过程,学生掌握了上述知识。这样让学生自己参与学习,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四、结语

地理教学要适应时代要求,地理教师就应转变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创新教育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朱现霞.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初中地理教学与科学教育[J].学周刊,2017,(34).

[2]朱现霞.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初中地理教学与科学教育[J].学周刊,2017,(34).

[3]马大宇.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J].科学中国人,2015,0(7Z).

猜你喜欢
开展策略创新教育初中地理
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开展策略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试谈乡土地理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合作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