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保金
摘要: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新时代的主旋律,体育生活化成为小康社会、美好生活的最佳体现。人们在平时的体育锻炼中普遍存在一些不符合健康的现象和行为,本文从最基本最普遍的哲学视角指出健康体育的基本特征,为人们在健康体育锻炼方面提供科学、合理、正确、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健康体育;基本;普遍
一、前言
随着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基本得到满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更为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新时代的主旋律。小康社会,美好的生活,离不开人们的健康幸福,能促进、确保健康的最有效途径和手段就是体育锻炼。《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的出台,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地位,这项计划也是“十三五”时期全民健身工作的总体规划和行动纲领。同时,反映出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1]。体育生活化成为小康社会、美好生活的最佳体现。但是,在人们的日常体育锻炼中,出现了一些有违健康的体育锻炼行为,与进行体育锻炼是为了促进身体健康的初衷背道而驰。基于此,本文试图从最基本和最普遍的哲学视角探究健康体育的问题,以便为新时代的人们在体育健康的健康体育方面给予科学、合理、正确、有效的指导。
二、有关“健康”的认识及哲学探究
相对于国内无病即健康,发展到身心都健康才是健康的普遍传统认识,国外对健康的全面认识始终走在了前面。叔本华对健康的认识就具代表性,而且比较全面比较符合哲理性。叔本华认为:素质中健康是成就人类幸福最重要的成分,只有最愚昧的人才会为了其他的幸福牺牲健康,不管其他的幸福是功、名、利、禄、学识,还是过眼烟云似的感官享受,世间没有任何事物比健康更显得重要[2]。叔本华通过比较提出健康在人的幸福生活中比任何事物都显得重要。叔本华的这种健康观思想也符合唯物辩证法,健康是幸福的关键。
总之,在诸多研究健康的领域方面,医学界和体育界无疑是研究最多和最深入的。目前,世卫组织对健康的全面定义,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理解、接受、认可。世卫组织最新定义的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多維的整体的健康,健康一方面是身体没有疾病,二是心理要健康,三是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心理、社会、心智、道德、环境健康等。健康权是人最基本的权利,健康也是每个人的最大财富。可以说,现代人的健康标准是整体的、全面的,对人们的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我们提出的“健康第一”的理念也是一致的。另外,健康观也是体育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3]。
三、新时代背景下体育成为人们确保健康的最基本最普遍的需求
一讲到体育,人们都会不由自主想到健康,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已普遍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随着人们对体育不断深入的认识和研究体育和健康已成为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学校的体育课程由原来的《体育》演变为现在的《体育与健康》足以说明这一点。健康----体育,构成了人的发展的矛盾统一体,二者相协调、相统一,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3]。
在如何保持、增进健康的方法中,体育成为人们最佳的选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体育生活化的选择和水平日益提高,体育成为人们确保健康的最基本最普遍的需求。
四、非健康的体育锻炼存在普遍的误区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体育活动行为存在着诸多不健康的现象,这些不健康体育行为主要表现为:在参加体育锻炼前对自身的运动能力没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不会控制适宜的运动强度和运动量;选择的体育项目与自己的身体条件不相称;锻炼时间安排不合理;准备活动不充分;不重视运动后的整理放松;运动过程中补充水分、饮料等不合理;体育的场地、环境条件不当;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不当;对运动中出现的损伤处置不及时不合理等等。所有这些不健康的体育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到体育锻炼的效果,有些行为甚至对人的健康产生了潜在的威胁,如果处置不当,不但不能通过体育锻炼促进健康,反而有害健康,这与当初想通过体育活动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因此,对于体育锻炼中的种种不健康行为,我们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这里边既有简单的健康体育知识不明、技术不精、认识偏差问题,也存在哲学反思不足的问题。
五、健康体育的最基本和普遍特征
随着人们体育生活化的不断深入,体育已成为人们健康生活的必需品。人们对健康体育的认识和研究更加趋于成熟完善。郑家鲲在《“健康体育行为”概念及内涵研究》一文中,对健康体育行为进行了多方位的全面研究。并按照健康体育行为的表现方式,从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对健康体育行为进行了论述,并指出健康体育的特征以及健康体育的社会学、行为学和行为养成教育方面的依据。为健康体育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依据。健康体育的提出,有其社会、历史、对比的原因,本来体育就应该是健康的,但是随着人类的发展,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地域、哲学认识发展等方面的融入影响,社会、历史层面出现来很多不健康的东西。如竞技体育里兴奋剂、黑哨、假球等问题,群众体育中广场舞扰民等问题。健康体育提出的另一个对比层面,是相对于素质体育、快乐体育、幸福体育而言的。众所周知,2000年前,我们的体育主要以增强素质为主,学校体育考核只是看谁跑得快、跳的高、投的远,很符合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进入21世纪的头十来年基本以快乐体育为主,快乐是快乐了,但直接造成国民整体身体素质的下降;近年来,出现了幸福体育的叫法,体育好不好主要看能不能带来幸福。总之,体育被给予了无数的无尽的希望。其实,体育最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健康,“快乐体育”少了体质的增强,“幸福体育”是够全面,但弱化了体育的最本质的健康目的,“健康体育”不多也不少,增一分减一分都不好,就哲学最基本最普遍而言真可谓恰到好处。健康体育以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为内核。健康体育的最基本和普遍特征表现为:
(一)积极的心态。态度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积极的体育态度是人们对体育的价值、功能、作用的正能量认识。体育态度不同,人们对体育的兴趣和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就不同。要形成正能量的体育态度是养成健康体育锻炼的关键,有了正能量的体育态度,才能激发出参与体育的兴趣和积极性,才能养成良好持久的健康体育行为和习惯。
(二)科学的知识。知识是人类探索物质和精神世界的认识、经验和结果的总和。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拥有知识是人类一切行为发展的基础。体育知识既是体育认识的总结、结晶,又是进一步认识体育的工具和条件,它对体育需要、体育认识、体育态度、直接体育行为起着正向或负向的强化作用。现实中,人们的体育知识并非都是科学的、正确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有些体育知识是属伪科学的,是有害于我们健康的。人们只有掌握正确、科学的体育知识才能养成健康体育行为。
(三)恰当的方法。体育活动方法主要是指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能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和运动能力,量力而行,控制好运动强度和运动量等。适宜的运动强度和运动量能有效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不正确、不合理的体育锻炼方法不仅达不到运动的目的,还可能有害健康,这其中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是影响体育锻炼安全和效果的最重要因素。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不健康、不合理的体育锻炼方法和理念,比如:有些人认为运动量越大,锻炼效果越好,有些人认为运动时间越长,锻炼效果越好,还有人认为流汗越多,运动效果越好。事实上,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大小是因人、因时、因情况而异的,不能简单说越大就越好,越多就越好。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确定除了根据个人的体质和健康情况的不同有所区别对待以外,性别、年龄和体育运动的经历也是确定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重要依据。因此,想要健康的鍛炼,就必须掌握恰当的体育锻炼方法。
(四)适宜的习惯。习惯是人们长期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是确保体育锻炼效果和安全的基础。体育活动习惯内涵丰富,比如,进行正式的体育锻炼前必须做好适宜、充分的准备活动;饭后不宜马上进行体育锻炼,体育锻炼后也不宜即时就餐;参加体育锻炼时应穿戴合适的运动装备,尤其是运动鞋;体育锻炼过程中补水要少量多次,但不宜一次喝大量的水,以及喝过冷的冰水;注意运动场地环境、卫生等。可以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形成健康体育行为的基础,因此,日常锻炼中必须重视良好体育活动习惯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体育锻炼是健康的、安全的、有效果的。
六、实现健康体育的途径
依据健康体育的内核和特征合理安排自己的体育锻炼行为,基本能够实现体育健康的目的。通过体育获得健康的途径有很多种,根据删繁就简、形而上的哲学思考,这里介绍一种简便好记实用的一种健康体育实现模式。即英国健康教育学家柯斯特提出的“知----信----行”模式,这是一种既方便记忆又方便运用的健康体育模式。该模式主要启发人们知识、信念、行为在促进个人健康体育锻炼的关联作用,指出:健康知识和信息是人们形成积极、正确的健康信念和态度的基础,而正确的健康信念和态度则是行为改变的动力[4]。
(一)知——首要环节。“知”就是通过各种渠道手段获取健康体育知识、信息,初步建立科学合理的体育知识结构,为树立积极持久的体育态度信念奠定基础。
(二)信——改变行为的基础。信,即信念、态度。“信”是最难以把握的环节,要让人们主动去转变,就要根据实际,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和“健康体育”的思想,让人们主动去接受,主动去转变态度,为健康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打好基础。
(三)行——最终目的。行,即行为改变,“知”与“信”的最终目的就是付诸行动,“行”就是在掌握完备的知识体系,形成健康的信念态度后实际行动,用理论知识指导行动习惯,用坚强的信念、积极的态度促进行为改变,最终实现身与心的交融,形成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官方网站.国家体育总局介绍《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情况称将全民健身打造为“国家名片”》[EB/OL].(2016.06.02)
[2]叔本华(德).人生的智慧[M].张尚德,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
[3]秋实.健康观—体育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2 (02).
[4]张自力.健康传播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郑家鲲.“健康体育行为”概念及内涵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4 (7).
[6]张春华.运动与健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7]季浏.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思考与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